Re: [分享] 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广论止-16

楼主: ykkdc (ykk)   2022-05-06 21:14:49
《广论奢摩他章略讲》/宗喀巴大师 造论/见悲青增格西 教授
【二、先修止后修观的理由。分四:(一)明止观之观为妙观,(二)欲得妙观则定须修止,
(三)善明观之自性,(四)止观次第决定。
(一)明止观之观为妙观
若尔,观前修止为何耶?如《解深密经》说,若以观慧而修思择,最极思择,乃至未起身
心轻安,尔时但是毗钵舍那相应作意,生轻安已乃名妙观。】[1]
那么,为什么说观前需要修止呢?如《解深密经》所说,以智慧思择如所有性、尽所
有性,在未达身心轻安前,只是随顺的观,不是真正的观,有身心轻安的观,才称为妙观。
“妙观”有时也指懂空性的观,但是此处的“妙观”是止观的观(正式的观)。
【(二)欲得妙观则定须修止
故先未得止者,仅以观慧而修思择,终不能发身心轻安所有喜乐。若得止已,后以观慧思
择而修,轻安乃生,故观须止因。下当广说。】
未得止,一直修观,终究无法达到身心轻安。若得止,再修观,才能达到身心轻安,
所以要先修止、后修观。
【(三)善明观之自性
故若非仅由住一境,即以观慧思择之力,若能引发轻安之时,乃是成办毗钵舍那。虽缘空
性为境,若但由其住一所缘,引生轻安,仍未能出修止之法,非此即得毗钵舍那。】
不仅有止,而且在止的基础上修观,从而达到身心轻安,才是真正的观。虽然以空性
为所缘境,但是只安住在其上而引身心轻安,都是在修止,不算在修观。
【(四)止观次第决定
又,未得止者,先求了解无我之义,次缘此义数数思择,由此思择不能得止。若不思择安
住而修,由此为依虽可得止,然除修止之外,而无修观之法,更须修观。故仍未出先修止
已、次修胜观决定次第。】
未得止,先努力学空性,懂了空性,之后再三串习,如此观修并不能得止。
若了解空性,只是安住于其上,虽然可以得止,但是因为未在止的基础上修观,所以
未超出止的范围,达不到止观双运。
【若不以思择引发轻安建立为观者,则先修止、次乃修观全无正理。若不如是次第而修,
亦不应理。】
修观不等于观修空性,任何事物都可以是所观的内容。得观的标准是对所缘境任运的
观察,且达身心轻安,而此身心轻安需要以止为基础,因此,止、观有先后次序,即先有
止,再于止的基础上修观而达观。
【三、广引诸经论证
《解深密经》说要依奢摩他乃修毗钵舍那。又,“依前而生后”,说六度中静虑与般若之
次第,及依增上定学而生增上慧学之次第,皆先修止而后修观。
又如前引《菩萨地》文,《声闻地》亦说当依奢摩他而修毗钵舍那。《中观心论》及《入
行论》、《修次三编》、智称论师、寂静论师等,皆说先修奢摩他已,后修胜观。
故印度少数论师,有说无须别求正奢摩他,最初即以观慧思择,亦能引生毗钵舍那者,违
诸大辙所造论典,非诸智者可凭信处。】
“依前而生后”:前为止,后为观。
六度之静虑与般若二度,是依于前而能生出后之次序,定学与慧学也有次第,都是先
止后观。
以上所说止观的次第,是依显乘的教授说,密续另有透过观修能同时引生奢摩他与毗
钵舍那的教授。
>>>>>
[1] 经论对读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