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课:广论止-4

楼主: ykkdc (ykk)   2022-04-09 11:56:23
《广论奢摩他章略讲》/宗喀巴大师 造论/见悲青增格西 教授
【显示此二摄一切定
丑二、显示此二摄一切定。分二:
一、由例说明大小乘一切根本皆摄于此二中,二、欲修习止观应极力探究此止观总纲。
一、由例说明大小乘一切根本皆摄于此二中。分二:(一)由例说明其义,(二)结合经教说
明。】
“显示此二摄一切定”:“此二”即止、观。
【(一)由例说明其义
譬如一树虽有无边枝叶花果,然总摄彼一切扼要厥为根本;如是经说大小乘无边三摩地,
然总摄一切之宗要厥为止、观。】
譬如树木虽然有很多枝叶,但是都从树根长出;大小乘功德如同枝叶,止、观如同树
根,止、观是大小乘功德的来源。
此处提到“摄”一词。
“摄”﹙或“摄受”﹚有携手、相互帮助之意,如有菩提心摄持(菩提心是由利他的
大悲心引生为利有情愿成佛的意乐动机),即使布施一粒米,所得的功德也不会耗尽,此
摄持指的是在什么动机下做什么。
又有如车摄车轮这样的摄持,这种摄持较普遍。
这边的“摄”的用法又不一样,有二种解释:
一是因摄果。止观是因,大小乘一切三摩地是果。只有因果之意,没有帮助之意,即
不是“信心可以带动成佛”这种摄持的用法,而是如水可以结冰,冰的因素是水。或如虽
然有不同种类的衣服,但衣服都从衣料来,无边三摩地,如四无量心等,就如衣服,止观
就如衣料。
另一种解释是含遍,可以说止观包含一切三摩地。
虽然这二个解释不一样,但说的都是一切三摩地包含在止观之中,表达的就是要找止
观,不要找其他的。
【(二)结合经教说明
如《解深密经》云:“如我所说,无量声闻、菩萨、如来,有无量种胜三摩地,当知一切
皆此所摄。”
二、欲修习止观应极力探究此止观总纲。分二:
(一)彼为总纲应研究,(二)引《修次》说明。
(一)彼为总纲应研究
故欲求定者,不能寻求无边差别,应求一切等持总聚止、观二品,一切时中恒应修学。】
欲得止者,不要各别去找四无量心、四神足、天眼通等无边三摩地,要学总摄它们的
止观。这点很重要,因为佛菩萨的一切功德都来自止观。
天眼通是内心第六识的情况。要得天眼通,要修止观得到正禅,之后再于眼根上修习
,再用禅定就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以内的情况。1天耳通的情况也一样。他心通也是在
止观的基础上,觉知他人的感受。
这些都说明它们的本质是止观,先有止观,再发展出来。佛典中有很多三摩地,如慈
悲三昧,八解脱道中有他化、自化等,虽然内容上不一样,但都是有止观后,稍加努力即
可获得。2
【(二)引《修次》说明
如《修次下编》云:“世尊虽说诸菩萨众无量无数等持差别,然止、观二品,能遍一切胜
三摩地,当说止观双运转道。”《修次中编》亦云:“由此二品能摄一切三摩地故,诸瑜
伽师一切时中应修止、观。”】
“等持”指三摩地。
>>>>>
注:
[1] 佛可以看到三千大千世界外,众生的神通只能看到自己共业所成的三千大千世界。
[2] 问:大藏经中说到很多神通,可信度高吗?
答:做一个佛教徒要相信三宝有神通,否则就无法相信有解脱道可修。佛有许多三摩
地功德,若世间没有神通,佛怎么会有?若神通存在,而佛没有神通,那么如何礼敬祂?
所以如果觉得神通是不可能的,就不必信三宝,相信三宝就要接受全部。西藏人会接受神
通,但是在台湾,神通好像不被接受,这样对三宝的信仰会产生危害。三宝就是很有力量
啊!连这些都不信,正面说来是不相信神通,背面就是否定三宝。
现在有很多颠倒的说法:问什么是佛?有人说生起正念是佛,生恶念是魔。如果这么
简单,我们修行做什么?自己都成好几次佛,魔也不可怕了!不信三宝,归依心就无法生
起。现代因为修行者越来越少,所以世人就不相信经典所说的内容。前辈的人因为看到过
典范,所以就会相信。现在这种修行人已经很少了,再过个三十年、四十年,世间没有了
修行者,如此经典所描述的内容就会变成神话,因为没有根据就不被科学承认。但经典所
说的这些内容,是因为时代转变,修行人少,所以才没有的,不代表以前没有。未来佛典
中的内容可能会变成特异,但我们是不能把佛典的内容当特异,这样会否定解脱,如此末
法真的会来,末法就是不相信。
(注:神通都属意现量,也就是属于补特伽罗内心第六意知的现量,如天眼通、天耳
通等,虽然字面上有眼、耳等字,但不是眼知、耳知的现量,而是属于意知的现量。又,
佛的六神通都属于漏尽通,因为佛的意知是一切种智,一切种智的遍智是漏尽的觉知。)
[3] 经论对读
《解深密经卷第三.分别瑜伽品第六》(唐.玄奘法师译):“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
尊!此奢摩他(止)、毘钵舍那(观),能摄几种胜三摩地?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
如我所说,无量声闻、菩萨、如来有无量种胜三摩地,当知一切皆此(止、观)所摄。”
《大宝积经》:“复有二法,…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为二?一者、于
奢摩他(即止)常勤修习,二者、于毘钵舍那(即观)而得善巧。”
又,《杂阿含964经》: “有二法,修习多修习,所谓:止、观。此二法(止、观)
修习多修习,得知界、果,觉了于界,知种种界,觉种种界。如是,比丘!欲求离欲、恶
不善法,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慈、悲、喜、舍;空入处、识入处、无所有入处、非想非非
想入处;令我三结尽,得须陀洹;三结尽,贪、恚、痴薄,得斯陀含;五下分结尽,得阿
那含;种种神通境界,天眼、天耳、他心智、宿命智、生死智、漏尽智皆悉得。是故,比
丘!当修二法(止、观),修习多修习,修二法(止、观)故,知种种界,乃至漏尽。”
[4] 止住修(止)和观察修(观),培养的是我们本具定慧的第六识(一切有情本具第六
意识,自心第六意识的心、心所当中,本具有定心所、慧心所的心所法)。持续培养
定慧二个心所法能成就奢摩他和毘钵舍那,加上闻思通达空性的法义,若持续修下去
,即能现证诸法的究竟实相。现证空性的力量,才有能力对治断除无明的我执烦恼。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