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中观和唯识对“一切唯心造”的不同诠释(1)

楼主: ykkdc (ykk)   2022-04-08 13:00:04
摘自《入中论善显密意疏》092 讲解:却配格西 翻译:扎西老师
【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卷十.释第六胜义菩提心之七】
我们今天要讲第三个科判(未三、成立唯字表心为主)。
之前《十地经》的内容主要是宣说“唯心”的内涵,是以十二缘起的角度来说明。《
十地经》当中广引十二缘起的内涵来说明所谓的三界唯心,或三界唯识。
唯识宗对于三界唯心、三界唯识的“唯”字,他认为是遮外境有,中观应成自宗认为
三界唯心的“唯”并不是遮外境有,“唯”字是遮世间的造物主。
也就是说:除了心以外有其余的作者,是三界唯心的“唯”字所要遮止的。这是在前
文当中最主要的理路,也就是说明三界唯心的意趣,并且不应当解释为遮外境有的内涵。
【未三、成立唯字表心为主,】
是要说明这个世间可以分为:情世间和器世间。
外在器世间的建立来说,除了心能够作为成立器世间的因之外,色也可以作为成立器
世间的因。
心与色二者都可以作为成立外在器世间的因。但是,此二者当中最主要的因是心。所
以,“唯”字表心为主(主要),就是指色与心二者都作为外在器世间的因,当中是以心
为主,这就是第三个科判所要说明的。
对于《十地经》当中所作的不同解释,最主要可以分为唯识、应成的解释。
但,并不是唯识所有的一切的祖师,对于《十地经》都有作解释。最主要是无著菩萨
,当然无著菩萨最主要的弟子就是世亲菩萨。他们依唯识宗义的角度来解释《十地经》的
时候,三界唯心的“唯”字,解释为遮外境有。
中观应成派有破除这一个说法的,也不是所有的中观应成的祖师们都有解释《十地经
》来破除唯识宗,最主要是中观应成派当中的月称论师。月称论师认为不应该将《十地经
》作这样的解释,所以,就解释三界唯心的“唯”字,并且遮破无著菩萨、或世亲菩萨他
们对于《十地经》遮外境有的“唯”字的解释是不应理的。
【上文(上一个科判)已说破离心作者,】
在上一个科判说到:破离心之作者。
离心作者大多是外道承许,除了心之外,有所谓的世间的作者、世间的造物主,譬如
大自在天等。
上文就说明:当讲三界唯心的“唯”字,主要是要遮止这些说法,就是除了心以外的
世间作者或造物主。
自宗来说,并不是没有承许世间的作者。自宗是不承许除心之外的世间的作者、世间
的造物主。因为除心之外的作者,即此处所说“离心作者”,是指有一个属于补特伽罗的
世间作者,或世间造物主,这是没有的。
但是,识或心可以作为世间的作者。因为依据《十地经》里面是以十二缘起的角度来
说明。依十二缘起来说的话,最初是初始无明,接着才会造业,这些都是说明:
归结它的根本都是心,所以,才说“心”才是世间的作者。所以,破除除了心之外属
于补特伽罗的世间作者。
【“唯”字义尽,故彼“唯”字不破外境。】
上文当中解释三界唯识、三界唯心的“唯”,完全拿来解释破离心之作者、排除离心
的作者。因此,“唯”不是破外境,所以,说到“故彼‘唯’字不破外境”。
【除前理外(除了前面的道理之外),今更以说心为主之“余门”(其余的理路、现在的
道理),这里所要说其余的道理是指三界唯心的“唯”是以心为主的内涵,要说明这样的
道理,明不破外境。】
所以,从这个道理来说,三界唯心的“唯”字,也不是破外境有。所以,后面就引根
本颂。
【颂曰“如觉真理说名佛,如是唯心最主要,经说世间唯是心,故此破色非经义”】
前面先说明一个例子,因为藏文“佛”有两个字。
“佛”有醒觉的意思。(醒觉)第一个字(醒)是清醒,(醒觉)第二个字(觉)是觉悟──
醒觉名为佛(清醒觉悟称为佛)。
对什么觉悟呢?“如觉“真理”(真理指法性的真理,即空性)”。心对于空性产生
觉悟,说名佛,即能够对于空性的真理(法性的真理)产生觉悟的是指佛。
佛有两个字,一个是清醒,一个是觉悟。但是,这里只有提到觉悟,即对于真理(法
性)觉悟,虽然没有提到清净,但是,因为有提到觉悟(颂曰:如觉真理),所以,其实
还是指佛。也就是虽然没有说到清醒,但是最主要有提到觉悟,所以,还是能够称为佛。
就如同这样的道理,如是唯心最主要。就像我们刚刚说成就世间的因来说的话,虽然
有色与心,但主要提到心,就可以知道是成就世间的因,所以说到“如是唯心最主要”。
接着说到:“经(《十地经》)说世间(三界)唯是心,故此破色非经义。”
《十地经》里面提到三界唯心。三界唯心的“唯”是指成就世间的因当中,有色与心
二者,以心为主。
“故此破色非经义”,如果唯心的“唯”排除了色,并不是《十地经》的经义。此处
排除色,是要对唯识说。此处排除色不是《十地经》的经义,因此,也不能说“唯”字是
要排除外境有的色。
“故此破色非经义”如果把三界唯心的“唯”字解释为排除外境有的色,这也不是《
十地经》的内涵。
后面解释──首先就解释前二句:
【如于“真实义”(空性)觉慧(觉悟)圆满,说名曰佛。】
刚刚说到在藏文当中“佛”这个名称,可以分别有两个字,第一个的字是清醒,后面
的那个字是觉悟。所以,佛在藏文是醒觉(清醒觉悟)。
对于真实义(空性)觉慧圆满,就是指觉悟,那么,就只有后面那个字。对于真实义
觉慧圆满,是指现证法性。所以,他对于真实义产生觉悟,这时候,就可以立名为佛(说
名曰佛、安立佛的名称)。可是,当提到于真实义觉悟的时候,虽然字面上没有提到第一
个字“清醒”,但是,内涵实际上已经具备,所以,说到“可名为佛”。
【略去前句醒寤(清醒)之义,亦可名佛。】
在文字上没有突显出来,所以,当说到“于真实义觉悟”的这一句话里,没有佛两个
字当中的前一个字(清醒),但也可以立名为佛。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原因有具备。
以这个作为喻来说明──
【如是色、心二法中,唯心为主。】
在《十地经》里面提到三界唯心,照理说成办三界,或能够成立世间的因来讲,必须
要色、心二者共同都作为因,但是,是以“心”作为主要的因。所以,才说:色、心二法
作为因当中,唯心为主(唯以心作为主要)。
《十地经》里面【当知略去后句“为主”之义,】
只有提到三界唯心,省略掉后面“三界唯心“为主””,没有说“为主”。但实际上
内涵要具备。就如同前面的喻一样。
因此,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来理解:【经说(《十地经》所说的)世间三界唯心】的道
理,接着说到:
【故此唯心(经说世间三界唯心)是遮色等为成就世间之主因。】
这里所说的“唯心”是遮色等为成就世间之主因。所以,“唯”字来说,它主要是要
遮色可以作为成就世间的主因,但并不是说遮色不能够作为成就世间的因。因为我们刚刚
有说到,色以及心二者都可以作为成就世间的因,但是,这当中是以心为主。
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之所以能够产生,除了需要心之外,一定也是需要色,二
者都要具备。“唯”字是说明:在二者当中是以心为主,所以,排除以色为主,但并没有
排除色。要作这样的解释。
【若说唯心有自性,都无外色,则非经义。】
如果如同唯识宗解释,三界唯心是指唯心是自性有,并且排除外境有。因此,说都无
外境、都无外色(排除外境有的色),则非经义(这就不是《十地经》的内涵)。
【故此《十地经》义,当许唯如我等所说也。】
所以,《十地经》真正的意趣,应该要如同“我”(中观应成派)所解释的内涵。
【若如汝宗】(如同你唯识宗)的话,怎么样呢?
后面颂曰:【“若知此等唯有心,故破离心外色者,何故如来于彼经,复说心从痴业
生。”】
若(假设如同唯识宗你所说的解释《十地经》内涵)知(佛知道、佛应该可以了知)
此等唯有心(三界唯有心),故破离心外色者。也就是说:如果如同唯识宗你所说的,佛
就应当了知三界唯有心、唯是心所造作的、唯是心的体性,因此,佛应该在《十地经》当
中来破离心外色。
“故破离心外色者”就是说:应该在《十地经》当中来破除了心的体性之外,即与心
为体性相异的这些色,应该要在《十地经》当中佛要去作破斥的说明,但是,佛并没有在
《十地经》当这么做)。
“何故如来于彼经,复说心从痴业生”:如来并没有在《十地经》当中,破除离心之
外、与心体性相异的色,在《十地经》当中没有这么说。反而在《十地经》当中说到:心
从痴业生。
意思就是说,这个世间由十二缘起的角度来说。“心”从最初的初始无明(愚痴),
接着造业。无明为缘以后而生行(业),佛是说明这样一个十二缘起的道理,并且最初是
从心(愚痴无明)以及由业所生。所以,并非如同汝唯识宗所说的道理。
后面解释说到:
【若佛由知三界唯是有自性之心,】
假设如同唯识宗你所作的解释,佛就应当知道三界唯识有自性的心。三界唯心的心、
识是有自性的,佛应该了知这一点。如果佛衪是这么样了解的,那么,衪在《十地经》当
中就应会破外色。
【故于《十地经》中破外色者,】
佛就会在《十地经》当中,破除离心之外的色──外境有的色,就如同唯识宗你所说
的内涵。如果这样的话──
【则佛世尊何故复于《十地经》中,说识从无明愚痴及诸行业生耶?】
如果识有自性,并且无外境有的色──佛如果这么说的话,为什么衪又在《十地经》
里面说到:三界唯心的“识、心”,是从无明愚痴作为因,接着又造业。“及诸行业生耶
?”为什么这么说?
【如云:“无明缘行,行缘识。”】
就是指由无明作为缘,而产生业。行缘识,就是说由业为缘而生起识(业的习气放在
识之上)。
如果佛知道三界唯心、唯识,那个“识”是有自性的话,衪应该不会在《十地经》里
面又说到:要观待的道理。观待什么呢?观待无明愚痴,观待于业,才会产生。所以,无
明缘行,行缘识,就说明它要观待因缘才能产生,所以,说明它不是有自性的。
【《十地经》说识是无明诸行之果,未说识有自性。】
所以,由上面的角度就可以知道:《十地经》是讲:识是要观待无明和行(能引业)
所产生的果,但并没有说识有自性。后面接着说到:
【若佛说是缘起,复说有自性,则彼说者应成迷乱。自宗必不俱许彼二。当知是为引导众
生,依众生力而许也。】
“若说”的“说”是佛说的意思。佛在有些契经里面,衪说缘起,在这一部契经里面
,衪又说有自性。等于是在这部经里面既说到缘起,又说到有自性。
就像佛在《解深密经》当中就有说到缘起,又有说到自之相成立。除了在第三转以外
,在初转法轮也是如此,有说到缘起,也有说到自相成立。唯有在中转当中并没有这样说
。因此,虽然佛在契经当中,会同时说到缘起,又说到有自性,但说者衪并没有错乱。“
说者”就是是指佛薄伽梵,并没有错乱。
“则彼说者应成迷乱”,这句话在藏文当中有“错乱已经去除”的意思。所以,应该
不是“应成迷乱”,而是说衪已经去除迷乱了,说者本身没有错乱。
去除错乱的自宗来说,也不会同时承许既是缘起,又是有自性。因为如果缘起的话,
就是无自性;如果无自性必然是依缘而起,所以,中观应成自宗,去除迷乱的话,他也不
会同时许此二者。
所以,当这样一来就知道什么呢?是为引导众生,依众生力而许。所以,他是为了引
导众生,依所化机之力,所以,他才会以这样的角度来这么说。
这里提到“当知是为引导众生”,意即当知佛薄伽梵是为引导众生,依众生力而许。
“依众生力而许”是指依众生的觉知境中而许。
什么是依众生的觉知境中而许呢?就像佛薄伽梵的自宗(密义),同样如同中观应成
所说的:缘起无自性,所以,不会同时承许缘起,又承许有自性。
但是,在说法的时候,衪的所化机,包含在对经部宗、毗婆沙宗来宣说法的道理。这
时候,因为就他们的根器是必须要承许有自相、必须要承许自性成立的。所以,依著毗婆
沙宗、经部宗所化机的根器,所以,在他们的觉知境中是有承许自相成立。
如果因此而提出问难说:“为何自相成立?理应是自相成立,以经部宗及毗婆沙宗之
觉知境中为自相成立故。”这时候就回答:“不周遍!”
所以,虽然承许经部宗、毗婆沙宗的觉知境中有自相成立的宗,但是,不代表承许自
相成立的宗,这就是所谓的依众生的觉知境中而许,但是,不代表是自宗的承许。
缘起无自性才是应理。如果承许缘起的话,不可能又会承许是有自性的。同样地,如
果是有自性的话,就会排除是依缘而起。
就像有为法来讲,一个有为法的成立,它需要因缘才能够成立。那我们在思惟:因和
缘的时候,绝对不会只是依靠一个因、一个缘就能够成立。依靠广大的、众多的因和缘,
并且直接、间接等这些一一都会促成有为法的成立。
有为法的成立除了依靠众多的因及缘之外,还有在当下、同时的时候,还必须依靠支
分。所以,一个有为法同时它还有众多的支分,它有很多的部分。这些支分和部分,如果
要细算,是没有办法穷尽的,是相当多的。
所以,在依靠众多的因及缘、众多的支分的情况下,他才能够成立。所以,这个成立
不是从其自方成立。如果是从其自方成立,它就不会再依赖众多的因及缘或者支分就能够
成立。
如果这个有为法不依赖任何的因及缘、任何的支分,而说可以成立的话,那么,就会
有重大的过失产生。所以,就像《中观根本慧论》它就是针对于这样的角度,再抛引出过
失:假设是有自性、假设不观待因及缘、假设不观待支分等等,会有什么样的过失?
《中观根本慧论》主要抛引出种种的过失,借由抛引过失这样的理路,来说明:所以
,非自方成立,因为观待众多的因及缘、支分等而产生的。
【自宗不可俱许彼二者谓识有自性,】
中观应成自宗来说,他不可能同时承许“彼二”。“彼二”就是一方面依缘而起,另
外一方面承许识有自性,他不可能同时承许此二者。
【应不观待无明及行,然实观待,故无自性也。】
因为如果识有自性的话,就不会是依缘而起、它就不会观待观待无明、观待行,实际
上,在《十地经》里面是提到:借由观待无明,借由观待行,才会生识,所以,识是没有
自性的。
【内识毕竟非有自性,如眩翳人见毛轮等,要有颠倒因缘,彼方得有。若无颠倒因缘,彼
即无故。】
内识不是有自性,就好像什么呢?如眩翳人见毛轮等。
有如眩翳眼病的人,他会见到毛轮的显现。眩翳人见到毛轮的显现一样是必须要观待
因缘。观待什么因缘呢?颠倒因缘。如果没有颠倒因缘的话,就不会有显现毛轮的眩翳的
眼识。所以,是观待颠倒因缘才会产生,所以,说到“彼方得有”。
以这个作为喻,可以了解:识(十二缘起支的识支)如果不是观待颠倒因缘,识也没
有办法产生。
所谓的识(十二缘起支的识支)观待颠倒因缘,就是说:观待无明,无明就是颠倒因
缘。因为以无明为缘,才会生行;以行为缘才会生识。所以,同样地,没有颠倒因缘,识
也没有办法产生,所以,是没有自性的。
【要有颠倒因缘乃有识者,由经中流转缘起显示。】
“要有颠倒因缘乃有识”就是以初始无明作为颠倒因缘。
所以,由颠倒因缘指的就是:以无明为缘,才会有行;有行为缘,才会有识,这就是
在《十地经》当中有提到:缘起的流转顺序这一重缘起的显示,就是说:从流转缘起当中
,就可以显示出这样的道理。
另外又提到:【若无无明即无识者,由还灭缘起显示。】
就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这是在《十地经》当中属于缘起的还灭次第当中可
以显示出这样的道理。
〔学员〕:初始无明是怎么来的?无明也是识吗?怎么理解无无明就没有识?
〔格西〕:虽然叫“初始无明”,但是,不是说没有前面、它不是指最一开始,因为
初始无明还有前续流,前续流还有前前续流。所以,如果要去追寻初始无明的前续流的话
,一样是没有办法找到开头的。
那为什么名为初始无明?因为是指作为造业的因等起的无明。就是由这个无明开始,
它才会作为造业的缘起,所以,叫作“初始无明”。
所以,初始并不是说它是最一开头的,前面都没有前续流了。还是有前续流,这个前
续流就是初始无明的前续流。初始无明其实是有它的续流的,这个续流辗转而来,到什么
时候进入十二缘起的那个初始无明呢?指的就是开始作为能够造业的等起的时候。当它作
为能够造业的等起时,它就叫作初始无明。所以,前续流来说,就不会是造业的那个初始
无明。
所以,会造就我们现在这个有漏近取的五蕴,是因为初始无明作为等起策动了以后,
所以造业。业的习气留在识之上。所以,当讲“识”就是指由业的习气放在识之上,这就
是所谓的行缘识的道理。放在识之上以后,等到业的习气成熟以后,它就会生有漏的近取
五蕴。
所以,在这以前的初始无明的前续流,就跟十二缘起当中它能够造业,并且业的习气
放在识之上,并且生果是没有直接的关系。直接关系是指由初始无明为等起,直接造业的
那个初始无明。
所以,初始无明因为在十二缘起当中,最早是由它为等起,才会造业。造了业之后,
业的习气才会放在识之上,所以,就是以无明为缘,而生行;行为缘而生识。
但是,不能够理解为初始无明就是指最开头的那一个,因为还有前续流,那个前续流
是没有办法找到开始的。所以,我们在立名初始无明的时候,只能说十二缘起当中它是第
一支,所以,是初始无明,而不是指它是所有续流的最开端、最开头。
我们理解完初始无明之后,就会知道初始无明为缘,而生行;行为缘而生识,识是这
样来的。所以,如果没有初始无明的话,就没有行;没有行就没有识(没有十二缘起支当
中的识支,而不是说没有一切识。十二缘起支只包括轮回的法,不包括一切法)。
并且,十二缘起来说,每一重、每一支都不一样,就像过去生有能够感得过去生的十
二缘起,当中也有它的初始无明。这一生有能够感得这一生的十二缘起,并且也有感得这
一生十二缘起当中的初始无明。所以,对于每一生的十二缘起,还有各别的初始无明,都
是要各别、各别计量的。
【其后又云(《十地经》后面又说到):“菩萨如是观察有为,多诸过患,无有自性,不
生不灭。”】
在《十地经》之后又说到:诸有为有众多的过患,观察这些众多过患以后,就不会对
于有为执为有自性。
所以,观察有为,包含如果它是有自性的话,会有什么样的过失呢?所以,当观察有
为有自性有什么过失了以后,就可以了知:有为法是没有自性的。
所以,不生不灭就是说:也不是有自性而生,(也不是)有自性而灭。
当看到这样的一段经文,前后比对──
【谁有心者,见此教已,复计识为实有。】
有判断力的智者、有智慧者,看到这样的教文以后,怎么又会执识为有自性呢?
【如是计者,唯由自内实执宗之所迷耳。】
会这样承许的,仅仅是宗义所增益出来的,唯由自己的宗义所增益,就是执为谛实成
立的宗义所增益而已。
【《六十正理论》云:“佛说此世间,以无明为缘,故世即分别,云何不应理。”】
佛说世间──可以分为情世间、器世间。
在器世间当中又可以分为:清净器世间、不净器世间。清净的器世间,指的就是净土
,它是由愿力以及殊胜的善根所成。不净的器世间是由无明以及业所成。
所以,此处所说的“世间”是指不净的器世间,是由以无明和业所成。所以,说到“
以无明为缘”。
无明就是执有自性的无明为缘以后,而产生的,所以,他说“故世即分别”(分别谓
执取有自性有的增益)。
实际上,世间来说,这个不净的器世间,它也是无自性的,因为它也要观待众多的因
缘才能够产生。虽然没有自性,但是,在执有自性的增益的这种分别,他会认为:世间是
有自性的。所以,说到“故世即分别”。
实际上因为是无自性,所以,它可以说是唯分别所假立的(此处的分别和上述的分别
不同,此处的分别指名识施设安立,上述的分别指执取有自性的增益)。虽然无自性,但
说它为有,是因为它是唯分别或名言所假立而有(名言有)。
【“若无明灭者,此法即随灭,是无明徧计,云何不明显。”】
既然是以无明(执取有自性的分别)为缘,而生的器世间,所以,它(不净的器世间
)一定是观待无明。所以,无明如果灭的话,不净的器世间一定是随灭,也就是跟着就不
见了,因为它的根源──无明,断除的缘故。
“是无明徧计,云何不明显”,所以,它(不净的器世间)的根本来说,是由无明(
执取有自性的分别)所产生的。“无明徧计”在藏文无明是“不了知”。所以,由无知所
遍计,云何不明显?
为何说“云何不明显”呢?如果是有自性的话,无明灭,世间应该更为明显,即更清
楚的意思。但是,为什么无明灭之后,世间就随灭呢?就说明它不是自方成立。
也就是,如果世间是自方成立的话,那么,无明灭以后,照理说世间应该更为明显、
清楚啊!因为它不用观待无明,所以,应该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明显──如果世间是自方
成立、不观待于他。但实际上无明灭,世间就随灭。
所以,我们认为世间自方成立,可以说唯是不了知的情况下所增益、所遍计的。
【义谓若有自性,即是实有。】
如果是自方成立,这个自方成立应该就是境上面的安住之理。
【迷惑灭时理应明显,不应随灭也,为显心为主故,】
假设我们断除迷惑(颠倒和错乱)以后,应该世间自方成立的这一点会越来越明显,
因为它是真实的安住之理啊!不应随灭(世间不应在断除无明之后也跟着灭除才对!)。
“为显心为主故”,一样是回归到以心为主的道理。
“为显心为主故”就是为了要显示色、心二者当中以心为主。或者除了色与心二者当
中以心为主以外,也为了显示这个世间的作者最主要就是心。因此,后面──
【颂曰:“有情世间器世间,种种差别由心立,经说众生从业生,心已断者业非有。”】
世间可以分为情世间和器世间。情世间当中,我们知道又可以分为六道轮回的有情,
所以,有很多的种类。
器世间当中,因为它的近取因是来源于四大种。四大种和合而构成器世间。器世间当
中又有多少的物品、多少的种类,也因为四大种的和合,而构成器世间当中,有很多不同
的品相。假设单纯以树来讲,树就有很多不同类型的树。
这些所有的种种差别,都是由心而“立”(施设安立)。即根本来说,还是由心而造
作。
“经说众生从业生,心已断者业非有”,在经典当中说到:众生是从业所生。众生是
能受用者(属情世间),也包含所受用(属器世间)。也就是说:情、器世间都是业所生。
这就是要解释为什么“由心立”?为什么情、器世间种种差别是由心所安立、由心所
造作的?因为众生是情世间、能受用者,以及所受用(器世间)都是由业所生。
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心已断者业非有”。如果能够将心断除的话──业的造作来
说,还是因为有识(属于十二缘起支的识支)。因此,如果识断除的话,怎么会造业呢?
所以,“心已断者业非有”意思就是没有识的话,就不会造业。没有造业的话,说能
够生情世间、说能够生器世间,这些都不可能产生,所以,根本来说还是识(心)。
【有情世间,是由各自业及烦恼,感得我事。】
有情世间是由“各自业”(藏文:由自己的心去造业)及烦恼,而感得我事。这里其
实不仅是有情世间,后面也会说器世间,都是由心造业或者烦恼所产生的感得我事。
因为情世间来说,主要是以有情为主,也就是能受用者,器世间是所受用,包含我们
所受用的物品、我们所受用的环境。
一般分所谓的净土和不净的秽土,是从器世间的角度。也就是有清净的器世间,指净
土。还有秽土,或不净的器世间,有这样的差别。此处所说的都是指不净的器世间。
情世间和有情还是有点差别,怎么说呢?譬如我们相续所摄的五蕴,可以说是情世间
,就是为我们的自相续所摄持的五蕴,可以说是情世间,但不是有情。我们的五蕴不是有
情。
(有情是补特伽罗,补特伽罗和其五蕴是能依、所依的关系,有情(补特伽罗)不是五
蕴,五蕴也不是有情(补特伽罗)。)
所以,有情是情世间,但是,情世间不一定是有情,譬如为我们相续所摄的五蕴,如
果细分的话,会有这个差别。但通常会放在一起──有情世间和有情会放在一起,因为主
要还是讲有情。
如果我们平常没有特别去区分的话,一般来说,情世间就是有情,我们会直接这么说
。世间可以分为情世间和器世间。情世间指的是有情,一般我们会这么说。但这是指没有
详细分辨,会以粗说的方式、简略的方式这么说。
当然如果要比较精细去分辨的话,就如同刚刚所说,有情世间、或情世间来说,是指
包含我们自相续所摄的五蕴,但是,有情就必须要是补特伽罗,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别。
我们刚刚说到:情世间就是由内自相续所摄。既然是由内自相续所摄的世间,所以,
包含我们的五蕴。器世间是不为内自相续所摄的世间,称为器世间。
所以,感得我事,就是指我们相续所摄的五蕴,是由自己所造作的不共业及烦恼所产
生的。如果器世间,因为器世间是有情在世间所受用的环境,或者共同所受用的外在器世
间,因为有很多的有情共同受用的缘故,所以,它的产生是由共业所生。
虽然都是由心所造作的业,但业又可以分为:各别业、共业的差别。
后面就说到:
【器世间种种差别,下自风轮,上至色究竟天,亦唯由诸有情心所造共业之所感生。】
有情就是指情世间,能受用者。所以,(器世间)为有情的心去造共业,造共业所生
(器世间)。
当然这里提到共业,如果要细分的话,共业还有很多不同的种类、很多不同的细项。
但是,粗说的话就是:造作共业所生器世间的差别。差别最下从风轮,一层一层上至色界
当中最高的色究竟天,这样的器世间的种种差别,都是由有情造作共业所生。
我们刚刚提到:器世间是由有情心所造作的共业所感生。有情也是指共同能够受用这
个器世间的能受用者,过去所造作的共业所产生的(器世间),这是总说。
如果别相来观察的话,器世间也不一定只是指共同所受用、共通受用的世间,包含有
情各别只有自己受用的器世间也存在,所以,才说:这里面又有细相上的差别。
有时候,有一些物品是只有我们私人在受用的,没有共通于其他有情一起受用。所以
,有一些器世间也会是有情所造作的各别业所感生的,但是,共同所受用的器世间,一定
是指能够受用共同的器世间的有情,共同造作的业所感生的。如果细分的话,还有这样的
差别。
另外这里提到:器世间的构造来讲,下至风轮,上至色究竟天,这是因为这个世间形
成的说法来讲,不管是大乘宗义、小乘宗义、或者是密宗的说法都是一致。
一开始是先虚空,即混沌初开的虚空是一开始就有的,在虚空当中,最先形成的就是
风轮,所以,说到“下自风轮”,在风轮之上,再形成水轮;在水轮之上再形成地轮。
四大种当中,火不会再另外有一个火轮。就是风轮当中就有火大、火界,水轮当中也
有火大种,地轮当中也有火大种,因为火大种指它的温度,当有温度就说明它是有火大种
、火界。除了火大种散布在这些当中以外,另外的三大种各自就会有形成一个构造,即风
轮、水轮、地轮。
地轮就是指在之上就是大地,大地之上就会有所谓的四大洲、八小洲,还有海水、须
弥山。有了须弥山以后,开始有所谓的欲界六天,当然这里面又有分地居天和不是地居天
的差别。在欲界六天之上,就是色界天,色界天又可以分为四禅天──初禅、二禅、三禅
、四禅。四禅天当中又有所谓的八重天。这八重天的最高就称为色究竟天。
因为中文是翻译为“究竟”,在藏文是是“色非下天”。“非下”的意思就是上面。
为什么是上面呢?因为它是色界最高的,所以,叫作“非下”,中文就翻译为“究竟”,
是色界最高的天。
所以,才说最下来说,从风轮一直到色究竟天,它的形成当然有色法的成份在,作为
它的因,但是,色法和心法二者当中,还是以心为主。
【如孔雀翎等各种杂色,是由彼众生自不共业之所感生。】
孔雀的羽毛,各别不共业所生。
共业来说──
【如莲华瓣各种颜色,是由众生共业所感。余亦应知。】
这是属于不共业所生的,就像孔雀的羽毛,它有各种的颜色,但是,它是由过去有情
不共业(各别所造作的业)所生。
共业来说,如果莲华瓣各种颜色,是由众生共业所感,余亦应知。莲花瓣的各种颜色
,也是相当多种,这就是由众生的共业所感。
所以,可以分为共业所感和不共业所感。后面说到:余亦应知。就表示后面会说明有
不同的业的差别。
【经云:“随有情业力,应时起黑山,如地狱天宫,有剑林宝树。”】
随着有情的业力(指的是共业所产生的),由于共业成熟的缘故,就会产生黑山(印
度有一座山是印度的黑山),它就是属于造作业以后,所生的果,这个果是指“增上果”。
如果是五蕴的话,是业所感得的“异熟果”,也就是我们现在自相续所摄的五蕴的所
依身来说,是异熟果。如果是外在的这些环境是“增上果”。所以,像黑山,就是由造作
共业所产生的增上果。
“如地狱天宫,有剑林宝树。”就像投生在地狱当中,就会有剑叶林,剑叶木就会有
很多的武器、刀剑等。投生到天宫(天界),它的园林当中,就会有如意宝树等。当然这
里面也包含人间──下面是地狱,上面是天,中间就包含人。
所有的我们所受用的外在的器世间,它都是由有情的共业,当然共业来说,还是有分
类别,就像这里提到有不同的种类,所产生的果──增上果。因为有情内自相续所摄的五
蕴是业所感得的异熟果。有情共同所受用的环境,是业所感得的增上果。
【唯识教中亦说二种世间,是由共、不共业所感,故唯识宗亦非不许有器世间也。】
上面所说的“二种世间”就是情、器世间。情世间是由有情所造作的不共业所感。器
世间是由有情所造作的共业所感。
这个说法来讲,不仅唯识宗,可以说佛教内部宗义当中,包含经部宗、毗婆沙宗、中
观宗都共许这样的说法。所以,唯识宗来说也不是不许有器世间。
虽然都共许是由造作业所感得的世间,但是,在提到有关于情世间或器世间的时候,
唯识宗会认为它的近取因还是源自于我们的坚固习气所生,所以,他才会说:与内识为体
性一,这是唯识宗在解释业所感的时候,会有别于中观应成派。
在谈到有关于业感果的道理,譬如十二缘起当中提到:业感得名色、六入等。业感果
的道理,大多是就造作能引业而感得的所引果。所引果主要是讲异熟果,也就是人或天的
五蕴蕴体,这是属于异熟果,包含五蕴(人天内自相续所摄的五蕴),这是就异熟果来讲。
但是,广的来说,业感果不仅是感得异熟果,业感果还会感得增上果。譬如投生到人
,或者天,各自所受用的环境,这就是属于增上果。
以人世间来说,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环境。有些地区来说:它的雨水适中,土壤
肥沃;有些地区来说,雨水稀少,土壤干枯。这就是各别的器世间不同。就是在这个地方
,对比起来,各别不同的增上果,也是由业所感得的。
除了业感得增上果之外,业也会感得等流果。等流果就譬如过去造作杀生,这一生也
会喜爱造作杀生,这是属于等流果当中造作等流的部分,这些都是业感果的道理。
但是,一般我们在谈感得人天的果位、人天的蕴体,是就业感得异熟果的角度来说。
主要的意思是说:我们现在各自所感得的蕴体,就是由过去生所造作的各别的不共业所感
得的异熟果。我们一起所受用的外在的器世间、外在的环境,就是由共通的业所感得的增
上果。可以这样的方式来理解刚刚所说的业感果的道理。
>>>>>
摘自:《达赖喇嘛谈心经》
第二法印陈述一切有漏的现象都是苦的,这是说它们的本质都是苦的。如同我们在第
三章所见,苦分三种层次。此处所说的苦属于第三种,亦即是行苦,它就是我们流转生死
的本质。
由于我们的行为是缘生自无明,因此我们的行为、经验无不受制于业与烦恼。此处的
“有漏”,只是形容业与烦恼的果。在此,也许我们可以举出一些经证来帮助思考。在《
十住经》(十地经)中,佛陀开示了:三界唯心造。
佛教唯识学派对此句的诠释:我们所认知的外在、物质世界,不过是幻想(心的投射
)而已。不过,其他人的理解却大大不同。举例来说,月称在《入中论》中诠释此句:“
各如彼彼诸论中,外道说数取趣等;佛见彼等非作者,说作世者唯是心。”
月称认为佛陀所说“三界唯心造”这句话,其意思是说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生
活其中的众生)都是心造的,否认有一个独立、绝对、神圣的造物主。即使如此,月称的
应成中观派仍然接受“三界唯心造”。
我们要如何理解这个观点呢?如果我们探究这个身体的起源,我们可以追溯至宇宙形
成之初。也就是说,拜现代科技之赐,我们发现形成身体的物质全然起源于大爆炸之时。
但从传统佛教的宇宙观来看,构成物质身体的元素早在宇宙形成之前就有了。那时的宇宙
空无一物,只有《时轮密续》所说的“极微”存在。这些极微并没有固定的形态,却又像
其他物质一样,也是无常、变化的。
假如我们寻找物质的最小的单位,我们会问:“在器世间透过极微聚合而成的演化过
程中,是什么让器世间与众生的苦乐产生直接关系呢?”依佛教解释,这是“业”所形成
的。“业”是指有动机的行为。假若流转的十二因缘是无明之果,终究而言,我们的存在
是由心(内心第六意知的意业为主)所造──业力驱动众生轮回。
虽然意业之外还有身、语二业,但是业主要是指意业。造业的动机由烦恼而来,而烦
恼缘自于根本无明及我执。而且,依因果论之说,果是因的等流。因此,业和烦恼所形成
的无明心(十二缘起支的识支),使得经验皆是有漏的。好比供佛的行为,在世俗谛来说
是善的。但是,在我们现证空性、根除无明之前,这个行为仍然是有漏且具有苦的本质。
前二法印(诸行无常、有漏皆苦)关系密切又相互贯通;我们可以从第一法印来推论
出第二法印。第一法印的诸行无常,意味诸法是因缘的和合,那么诸法就不是自性有。第
二法印所指的有漏,意思是受制于由根本无明引发的烦恼。第一法印解释因果(总),第二
法印则解释轮回的因果过程(别)。
(注:一切唯心造的心,是指我们身语意三门当中,内心的第六意知。外道说创世主
,佛教遮止外道的创世主说法,佛教说一切业是我们自心所造的,不是创世主所造。)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