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界法师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导读12 上

楼主: creative88 (create)   2021-09-01 03:05:19
【66】只要你的心态正确,佛陀就有办法救拔你!
  (卷十二)
  本经的修学宗旨,主要是在强调一个观念: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只要我们能够
很正确的去想像佛菩萨,向内─能够开显自性的功德,向外─能够感应十方诸佛的本愿摄
受。
  什么叫心想呢?这当中有两个内涵:
  第一个,你心中的相状是什么,依本经的观法,应该是出现莲华的相状、宝树的相状
、楼阁的相状,以及种种依正庄严的相状。
  第二个,你是用什么心态来面对,如果你在观想极乐世界,你的心态是一种欣求的好
乐心,冥冥之中就能生起一种感应道交的作用,所以关键在于心态。本经后面就会讲到─
─心态比心相更为重要!心相不是操之在我,有些人的心力比较薄弱,整天忙那么多事情
,他把全部时间扣掉工作吃饭、睡觉、休闲之后才来修行,哪有那么多心力去观想这么微
细的相状呢?但是没关系,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即便你的心相如此的
羸弱不堪,佛陀还是有办法进入到你的心中,只要你的心态正确,佛陀就有办法救拔你!
  所以说:凡夫众生,应该先偏重于心态!要在散乱、污浊的心中,开显自性的功德,
不是我们现在的重点,能与佛心感应道交,才是重点!所以本经是先求感应道交,然后再
求开显自性,这个时候心态就很重要,而本经前面讲的道前基础,其实就是一种心态准备

  一开始先有慈善心: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之后受持三皈、具
足众戒、不犯威仪,修出离心;最后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其实慈
善心、出离心、菩提心,都叫做心态的准备。如果你的心如此的刚强,充满了瞋恨、充满
了邪恶,阿弥陀佛也没办法跟你感应啊!因为阿弥陀佛的心是大慈悲心,你的心那么粗重
,祂的光明根本进不来,所以关键不是你把莲华想像的多么精致,这不是重点,而是你的
心态──心态比心相重要,这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
  【67】十六观之九——佛身观(一)
  再看下一科:
  辛三、第九佛身观
  前面的佛菩萨观叫做假想观,虽然不是真实的极乐世界佛菩萨像,但是可以当作正观
的一个前方便。这一科佛陀亲自描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庄严相,就是如实观了:
  结前启后─佛告阿难及韦提希;此想成已,次当更观无量寿佛身相光明。
  前面的像观成功之后,进一步观无量寿佛的身相光明,这才是真实的观察。真佛身相
有三小段,前面两段属于报身佛,已经超出我们凡夫的心量所能够推想得到的;第三段是
我们比较可以下手的,叫应化身佛。先看报身佛:
  真佛身相─阿难当知!无量寿佛,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
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佛眼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身诸毛
孔,演出光明,如须弥山。
  夜摩天是欲界的第三重天,因为它的光明特别殊胜,所以用夜摩天来作譬喻,就像是
百千万亿夜摩天的那种紫摩金光色。这是先说明佛身之光明,再解释报身佛的高度:六十
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这个更不可思议,不是六十万亿而已,还加上恒河沙。古德说这
已经超乎我们凡夫的想像了,我们只能以一种随喜赞叹的心情来读诵。
  佛的眉间有白毫相,右旋宛转如五须弥山那么大─白毫宛转五须弥。阿弥陀佛的白毫
平常是收在眉间,一展开的时候,是向右边旋转,长度可以围绕五个须弥山。佛的眼珠当
然是绀青色,如四大海水那么大,而且青白分明。身上的毛孔,每一毛孔放出的光明,如
同须弥山那么的广大无边。这都是在形容报身佛庄严的身相。
  彼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于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
亦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以为侍者。
  彼佛圆光,圆光就是佛颈顶上经常性的光明,如百亿个三千大千世界大;在佛的圆光
当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化佛。那由他就是亿,如赞佛偈中说:光中化佛无数亿,化
菩萨众亦无边。每一尊化佛旁边,都有无数的菩萨以为侍者。
  到这个地方,都是在讲报身佛,以下是比较重要,和我们有切身关系的应身佛。
  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
千光明。
  无量寿佛,生于净土,有八万四千相;娑婆世界的应身佛─释迦牟尼佛,生于秽土,
只有三十二相,主要是因地的修学不同,所发的愿力不同。那么无量寿佛每一相各具八万
四千随形好,每一随形好,又有八万四千光明。
  这地方讲到三件事:相、好、光明。其实,相就是好、好就是相,只是相是比较粗显
的,好是比较微细、精致的。一般来说,我们观察佛陀的功德,在相、好、光明这三个当
中,是以光明为下手处。实际上佛陀的功德是互含互摄,只要成就一个佛的功德,其他的
慢慢就具足了,因为佛的功德是法性身,它是互含互摄,所以是整体性的。在相好光明当
中,我们要特别注意的一句话,就是这句话:
  光明摄生─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讲到光明有什么功德呢?佛陀放出光明,除了显示庄严之外,有什么好处呢?就是:它
能够摄取念佛的众生。所谓摄,是指佛陀广大的自在力、方便力,能够以各种方式来摄受
你,用音声祂也可以摄受你、心中举祂的相状也可以摄受你。然后取,祂能够把你取到祂
的功德当中,产生灭恶生善的效果。所以古德说:只要是念佛的地方,就是佛光照耀的地
方,因为佛陀的光明可以他受用,佛陀的光明可以加被摄受我们。
  在莲池大师的传记里面,有讲到一件事:大师以前在家的时候,俗姓沈,念佛念得很
好。有一次隔壁的人往生了,依古代的社会习俗,通常都会请道士来做法会,他也随喜去
参加。当时他就坐在后排,这个道士可能有一点小小的灵通,等到法会结束,就特地来找
莲池大师,跟他问候说:某某人啊!你念佛念得真的好!莲池大师说:你怎么知道呢?我又
没有出声。他说:你虽然心中默念,但是我看到你的头顶跟别人不一样,别人的头顶都是
暗淡无光,你的头顶放金色光明,光明当中还现出一尊佛像。
  所谓:佛陀的光明,一一光明,摄取念佛众生。你看莲池大师也没有出声,只是心中
默念而已。所以我们讲诸佛正遍知海,从众生心想生,你可以用音声的相状跟阿弥陀佛感
应道交,也可以用佛陀的相状、光明相来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总之,佛陀的光明是用来
干什么呢?是用来照了念佛众生、摄取众生,使令众生能够灭恶生善,这一点很重要!
  【68】十六观之九——佛身观(二)
  当我们蒙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开始跟阿弥陀佛感应道交之后,进入到弥陀的光明中
,有什么好处呢?以下慢慢地深入观察:
  观成能见─其光明相好及与化佛,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
十方一切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
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前面讲到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因此佛陀的相好光
明,以及化佛、化菩萨等,不可具说,都是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在下手的时候──但当
忆想,令心眼见,只要知道一个大方向,知道佛的光明是怎么回事,内心去感受佛的光明
、去感应佛的光明就可以──令心眼见,只要用心去忆念、观想就对了。
  关于这一点,我们再说明一下:强调他力法门的人,当然一定要强调本尊相应,包括
净土宗、密宗,都是同一个道理。西藏的上师敦珠仁波切,他在本尊相应当中,提出一个
很重要的开示,他说:本尊相应当然要把本尊的功德现出来,不管本尊的相状是现男众相
、或是光明相,都没有关系,重点是当它出现的时候,你要如实的了知──它就代表本尊
所有的功德!
  比方说你念阿弥陀佛圣号,你创造一个音声─念从心起,声从口出,然后再把自己的
声音听回去,音从耳入,这就叫做感应道交。它是创造音声──自念、自听。那么在这个
过程当中,感应道交的重点在那里呢?就是:你要相信你所创造的音声─佛号,就是阿弥
陀佛全部的功德!修他力法门的人,你的信仰必须要够,谁适合去修净土?只有一种人适合
──信心具足的人才有办法修!你有一点疑惑就没了,一念方动乌云遮,一旦起疑根,阿
弥陀佛的功德就全部消失掉了。
  所以在大乘法里面,一旦讲到不思议境,包括真如的法界观─正念真如,相信:自知
我是未成之佛,诸佛是已成之佛,其体无别。你相信妄想的心,全体即是真如,这个也是
一种仰信。总之,大乘法门有很多基础,像方等、般若等等,但是想要入最顶端的圆顿止
观─本尊相应止观,你的信心要够,这个勉强不来,你没有这种信心就修不来。这也是靠
宿世的栽培,有些人本身善根很强,真如佛性一听就深信不疑,一下子就契入,如果你无
法契入,那就只好找其他法门修了。
  本尊相应法就是这样──但当忆想,令心眼见。就是:当你心中出现光明时,你要深
信这就是阿弥陀佛的所有功德。凭什么说我心中的光明就是阿弥陀佛的功德呢?凭什么呢?
因为: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阿弥陀佛有无量的自在力,不管祂现什么
相状,就是有办法进入。但是你的心态、你对阿弥陀佛皈依的心很重要,你一旦起疑心,
阿弥陀佛的功德就消失了,这个地方很重要!
  但当忆想,令心眼见,当我们具足了广大的信心,然后契入弥陀的光明之后,有什么
好处呢?见此事者,即见十方一切诸佛。不论是见到佛的光明也好、见到佛的相好也好,
见一尊佛就等同见十方诸佛,因为佛佛道同、佛陀的功德互含互摄,以见诸佛故,名念佛
三昧。
  这个就不是华开见佛悟无生了,我们一般说是来生,这个地方是讲今生,如果你真的
有修行功力的话,那今生就见佛了。见佛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往下看:
  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
  我们刚开始是以佛的相状─观相好,或者简单的观光明相来趣入。但是当我们从相状
进入之后,最后的结果是跟佛陀的大慈悲心相应,因为佛陀的身心世界是互含互摄──见
佛身即是见佛心。不像我们凡夫,虽然外表长得庄严,内心不一定庄严,不一定!
  凡夫的身、心是两回事,在《唯识学》上说:名言、种子影响思想,业种子影响身相
。有的人重视思想,思想好但是善业不足,所以身相比较丑陋;有些人是常修福报,但是
不修内心的思想,业种子好,名言种子不好,也是有。所以凡夫的身心世界是独立的,佛
陀不是,佛陀身心世界是一体的。当我们从佛身契入之后,所达到的也就是──以观佛身
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