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隆波帕默尊者|心安住是工具,心宁静是力量

楼主: honyan (honyan)   2021-06-25 23:59:17
心安住是工具,心宁静是力量
隆波帕默尊者
2020年12月26日|泰国解脱园寺
编译|禅窗
隆波不习惯对着摄像头讲法;面对着毫无生命的事物,隆波不知道要讲什么。
我们寺庙已经针对疫情很快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在以往的直播日,前来寺庙闻法的人有三
四百,太多了,现在群聚的活动必须暂停。我们已经提前这样实施了。这是基于对疫情态
势的评估,认为应该缓一缓,不用等政府下令,这是自行评估的:禅堂内大概200人,禅
堂外还有约100人,因此寺庙在直播日必须关闭,不对外开放。
不过现今的弘法方式十分便捷,不像隆波向高僧大德求法的年代,那时是很困难的;高僧
大德跟上一代导师求法的时代更是难上加难,需要在森林里行脚。到了隆波求法时,已经
不必在森林行脚,都是乘坐火车、汽车就好,但有时也要步行,从村落走到寺庙。现今太
方便了,打开网络就可以找到“法”;然而轻易到手的东西,人们往往看不到其价值。
在隆波求法的时代,来去一趟都不易,必须提前规划和请假,即便到了寺庙,高僧大德也
可能不在,这是无法确定的,有时候高僧大德刚好去了外地,也无法预先得知。因此,凡
是有机会跟高僧大德学法时,隆波都非常用心。那时带着磁带录音也不行,会被训斥的。
在闻法时,高僧大德要求弟子自己实践,等到弟子的心宁静以后,适合接收什么样的法,
再传授那样的“法”给弟子。
现在大部分人都是在家闻法,如果没有生病,就不要躺着听。并不是说居家躺在床上听隆
波讲法是对隆波不敬,而是对“法”不恭敬,心太软弱、散漫地躺着……法可不是什么消
遣物或娱乐品。因此,谁如果正在躺着,就立刻起身来用心、专心听,而后法才会进入我
们心中。法是真品,但如果我们视法为玩物,对之不恭,那麽真品就无法进入我们的心。
修行并不是很长时间观一次身、观一次心,或是久久念一次“佛陀”了事,那是无法获得
成效的,反而被烦恼杂染啃个精光。如果想要修行有成、想要离苦,就一定要自立、自强

比如,躺着听法是不行的,太脆弱,除非是病重者。僧人坐着是不可以对没有病却躺着的
人讲法的,否则被认为是不恭敬法;僧人站立时也不能对坐着的人讲法,也被视为不恭敬
法。如果我们的心恭敬于法、臣服于法,认真和用心,法才会容易流进我们的心。
隆波向高僧大德求法时都是用心聆听、心怀恭敬,暗下决心:如果自己修错了,就祈请高
僧大德予以批评、指正甚至棒喝;如果修对了,就请高僧大德为自己传授更高阶的法,因
为自己尚有烦恼杂染,想要求法。
最基础的法是布施、持戒,其中戒律非常重要。戒不好是无法修行的;接着是禅定,没有
正确的禅定就无法开发智慧。因此,必须持戒,必须训练正确的禅定;而后学习开发智慧
。所谓开发智慧,是指引领心来探究名色、身心的实相,而不是其它内容。
戒、定、慧……看过佛像就会发现佛像大都是端坐在三层基座上;三层基座其实就是象征
戒、定、慧,而佛像本身象征自由和解脱。最下面的基座是戒,必须持守,假如会修定了
却不持戒,就像是第一阶基座已塌,还在建第二阶基座,肯定也会塌的。因此,我们应该
好好地用心持戒。
现今的道德戒律退化得非常严重。在隆波眼里,举国上下如今最缺失的就是戒,尤其是第
四条戒(不妄语)——传播虚假、欺诈消息。隆波刚看到(泰国)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显示
,前段时间的虚假消息累计二千八百万多条。大家都认为“说点谎”没什么大不了。竞选
各级代表时都宣誓:“亲爱的父老乡亲,我会这样、那样去做……”这样骗来骗去已经超
过八十年,还在继续上演,因为大家都觉得撒谎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还有)两舌——挑拨离间的话也被归为妄语,还有恶口、绮语……现在,恶口和粗话已
经变成时尚,学校的女生开口闭口就是“老子、我靠、他妈的”,爆粗口、说脏话,不堪
入耳。动不动就骂人是各种动物(狗、猪……),令它们名誉受损,好在它们不会说话,
无法游行示威。又或是无缘无故骂人是“臭蜥蜴”(泰语指坏蛋、倒霉鬼),其实它是一
种可爱又可怜的动物,一点都不凶残和恶毒。
现在,举国上下都说粗话、爆恶口,网络上表现得尤为严重。“恶口”导致心越来越钝化
,而温和良善的言语则需要逐渐训练。但也不要言辞考究却是谎言,语句优美却是两舌。
首先,必须不撒谎、不挑拨离间;其次,措辞要文明、优雅。如果粗口变成习惯,心将钝
化和坚硬,很难修行,因为心太粗糙了。如今轻言细语和文明礼貌被界定为不好,爆粗口
反而被认为很酷……可谓“不分是非对错”。
(至于)绮语是指不需要说的也说,没必要写的也写……远的不说,比如跟随隆波学法的
某些人本来发愿好好持戒,却整天在网上写个不停,这也属于绮语。戒已经缺失了。大家
的心在平时已经够散乱了,还要乱上加乱,修行又怎会有收效呢?
因此,必须用心持戒,尤其第四条戒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却不以为然,因为犯错已经习以
为常了。以前西方人看不起我们,称作“暹罗说”,就是指“暹罗式的说话,不可信”。
而现在哪个国家都差不多,相互模仿,话语的可信度极低。
我们改变不了他人,但可以修正自己。妄语不是小事!佛陀甚至说他在审察后发现:从没
有只说谎而不造其它恶的人。人们总是从说谎开始,而后才做其它坏事。因为已经不明是
非对错,其它坏事才做得下去。因此,佛陀在这一点反复提醒我们,可是现今社会已经沦
为谎言的社会。
大家要讲事实、倡导团结;不说挑破离间、导致人分道扬镳的话;我们应该陈述事实、促
进人与人的团结和睦;讲话必须有凭有据、不带情绪、不恶语相向,有必要说时才说。大
家应该这样训练自己!如果做到以上四条,心会比现在平静得多。
说谎者的心是不平静的,必须左思右想。比如,对甲说的是一套,对乙说的是另一套,如
果甲乙都在,怎么办?就找第三套说辞,脑袋根本停不下来。如果是说事实,就不用想太
多。当然,“说事实”并不意味着不顾时机场合。陈述事实,同时话语要文明有礼、心怀
慈悲,注意时机与场合。而不是只管讲事实,却滔滔不绝,那也属于不恰当的邪语,也属
于破戒。更高、更微妙的层次还包括邪语,而不限于不妄语这条戒而已。当心未受妄语、
欺诈、挑拨的蛊惑,心自会得到宁静,修习禅定也会变得轻而易举。
对于修行而言,不可或缺的禅定有两类:宁静型的禅定是必需的,安住型的禅定也是必需
的。安住型的禅定训练起来略难,(而且)世人也不太了解,它在佛陀觉悟前就存在了。
身为悉达多太子的菩萨,从小就能训练让心安住,长大离家修行,最后心获得安住,接着
才开发智慧。心若不安住、若没有禅定是无法开发智慧的。
不断开发智慧的过程类似于消耗能量的过程,心会逐渐散乱。散乱的表现是什么?无法观
心,也无法观身,无法修习毗钵舍那,统称为“散乱”。散乱后已经无法修习毗钵舍那了
,心没有力量,只是昏昏沈沈,这时一定要修习宁静型的禅定。
心散乱即是心跑去抓一下这个所缘、抓一下那个所缘,不断地变换著所缘,追逐著境界,
总之一团糟。时而散乱到眼、耳、鼻、舌、身或意根,散乱到意根即是迷失在念头的世界
里。散乱会让心丧失力量,我们一定要通过训练让心不散乱的方式来给心“充电”。
心散乱即是,心时而抓这个所缘,时而抓那个所缘,不停地变换所缘,抓到手还来不及看
清楚,就抛在脑后转向寻觅新目标,无休止地追逐所缘。如果想要训练让心不散乱,就要
选择某个好的所缘来充当心的诱饵,以替换心所追逐的五花八门的所缘。
我们为心选择一个让心快乐的所缘。假如安般念——吸气、呼气,心有快乐,那就选择安
般念;如果念诵“佛陀”,心有快乐,就念诵“佛陀”,持续地念;如果活动身体或是经
行有快乐,那就活动身体、经行……要为心选择心所喜欢的某一所缘来充当心的诱饵。
就像人们钓鱼时必须选择鱼饵,想钓某种鱼必须用某类鱼饵,想钓另一种鱼就得用另一种
鱼饵。我们要抓鱼——鱼即是心——就必须使用心所喜欢的诱饵。如果用心不喜欢的诱饵
,心是不会“吃”的,只会去找其它诱饵而陷入散乱。
修习宁静型禅定的秘诀在于,懂得选择跟心共处时,令心快乐的禅修所缘。擅长念诵“佛
陀”而有快乐,那就念诵“佛陀”;擅长念诵“Namo pata”而有快乐,就念诵“Namo
pata”……不存在谁比谁更好的问题,因为每个人的心是不同的。
擅长哪个、喜欢哪个,就用它作为业处。但是该业处不能诱发破戒。比如,骂人会有快乐
,整天玩facebook会有快乐,却号称在修行,那是不行的。因为生起的都是不善法,必须
选择不会让不善法增长的所缘。比如,与佛陀在一起,一直念诵佛陀,就属于是无染污的
所缘。
又或是如果有很好地持戒,也可以忆念自己的净戒。(比如)有人下决心在结夏安居期间
要持五戒,整个夏安居仅仅不破五戒而已。(隆波)不晓得为什么要这样设立,说得像是
夏安居结束就可以破戒似的。有人发誓:在夏安居期间不破五戒、不喝酒。一旦夏安居结
束,想到自己整个夏安居期间都没喝酒,就会心满意足;想到严谨持戒,心就满足和愉悦
。于是,宁静型的禅定便生起,因为心是快乐的,静止于单一、快乐的所缘。
也有人是审思毛、发、指甲、牙齿、皮肤而觉得快乐,那就审思毛、发、指甲、牙齿、皮
肤,心最终也会集中进入宁静。有人是审思及忆念死亡,心感到宁静,其它任何禅法都没
有这个效果,那麽就忆念死亡。比如,本来对某人很生气、特别怨恨他,可是想到死亡,
就不知道还有什么值得生气了,想到我们讨厌的对象不久就会死、讨厌他的自己不久也会
死,心就安静下来,这是经由审思死亡而得的平复。但是如果审思死亡只会更散乱,就不
要练习。我们必须区别对待,每个人是不一样的。
还有人喜欢布施。如果以纯净的心去布施,真心诚意地想要帮忙,一旦想到自己曾经用心
做过的布施,心就会清凉和愉悦。总之,能让心清凉、愉快、有力量和宁静的禅修业处有
那麽多,自己去选择吧。
经典称之为四十种业处,四十种业处只是简略的归纳,比如,有人紧盯火来修习火遍。谁
在发生火灾时喜欢看火?在家里也可以举手。如果你喜欢看火,那麽修习火遍是很容易得
到宁静的,因为喜欢,所以快乐。有些小孩喜欢玩火,如果他希望练习宁静型的禅定,就
可以修习火遍。也有人喜欢水,隆波儿时住在曼谷运河旁,那时还没有那麽脏,十二月涨
潮,河水会漫上岸堤。隆波喜欢坐在自家的露台上观看,微风拂过水面,泛起层层涟漪,
心很喜欢,非常快乐,看了以后心情舒畅、光明、轻松,就变成在修习水遍。
修习“遍业处”时,心都是往外送的。但是如果为了让心得到宁静,可以修习它们吗?可
以的,只是接着必须学会让心安住。修习某些禅法很容易让心安住,比如观呼吸;至于遍
业处,心会宁静在外,需要领它进到里面让心安住,这是需要进一步训练的。
比如,隆波喜欢观火、看水、看着风吹树叶摇曳,这些全是遍禅的业处。当我们看着微风
吹过、树叶摇曳时,这是风遍,也不晓得为什么不称为“树叶遍”。看着树叶,知道有风
吹过,风本身是无法用肉眼看到的,只能通过它接触的事物而感知到。隆波儿时就喜欢观
火、看水、欣赏树叶在风中摇曳,这样观察,心感到宁静和轻松。一有空就去露台上看,
心情舒坦。夕阳西下,红彤彤一片,霞光非常柔和——观看霞光是修习色遍(赤遍)。如
果观看以后心情舒坦,也可以修习。心情舒坦就不会散乱,仅此而已,原理很简单。
我们必须懂得选择让心快乐的所缘,来作为钓鱼的诱饵,鱼就是心。以快乐的所缘来引诱
心上钩,心就会舒畅地与所缘在一起,不再散乱地扔掉这个去抓那个,搞得一团糟。(如
果)不停地变换所缘,心会疲惫、会精疲力尽的。
我们要让心力增长。心获得了禅定和宁静以后,必须进一步训练让心可以安住。有些人修
习宁静时总是无法成功,直接训练让心安住也可以,之后再慢慢训练宁静。
训练让心安住的方法是以觉性作为工具,及时知道“心没有安住”。假如通过观呼吸来修
习宁静型的禅定,就让心静静地与呼吸在一起;如果想要让心安住,就及时地去知道心—
—呼吸时,心散乱了,知道;宁静了,知道;心跑到呼吸上了,也知道;心跑去想了,还
是知道。修行之后不停地及时知道心,这样就能获得安住的心。
心宁静是有好处的,而心安住则是必不可少的,两者级别不同。心宁静有其好处,可以让
我们的修行平稳顺畅;然而心安住可以让我们修习毗钵舍那。我们的核心工作正是修习毗
钵舍那,而不是获得宁静。宁静的工作是属于奢摩他的修行,训练心安住以后就要进行核
心的工作——修习毗钵舍那。
心是不会无缘无故安住的,必须训练才行。因为在过往数不清的生生世世,我们一直在训
练让心去散乱,所以心一直往外跑到这儿、逃到那儿。
隆布敦长老曾说,心的自然特征就是必然会往外送。他就是这么开示的——“心往外送”
是其常态!长老教导让我们要有觉性。如果有觉性并且安住,就是修“道(谛)”。如果
没有觉性而散乱,就是延续“集(谛)”,也就是在播种苦因。
我们必须不断地训练,选修某种禅法,使用练习之后获得宁静的业处,在获得宁静之后,
进一步让其成为令心安住的业处,也是可行的。比如:观火、看蜡烛,看着火焰摇曳,真
快乐啊。心静下来哪里都不去了,只和火焰在一起。如果训练让心安住,就要及时知道当
下一刻的心跑到火焰了,仅此而已,心就会自行安住。
因此,我们也可以用原来的禅修所缘来练习。比如隆波早期修的是安般念,说得不准确,
不仅是早期,隆波现在都还是修习安般念。儿时修习安般念,呼吸停止变成光明,隆波就
观照光明——心往外送了……持续这样训练,心一跑到光明,就及时知道“心正要跑去找
光明”,在及时知道的一刻,心安住起来,因为有在及时知道心。
假设大家观呼吸还没来到变成光明(似相),这并不是必须的。心跑到呼吸上了,及时知
道;心跑去想了,及时知道,只训练这个就已经很好了,就可以获得安住的心。一旦有了
安住的心,接下来就是核心工作。心安住是工具,但不是目标。心安住和心宁静(不同)
,心安住是工具,而心宁静可以作为力量保障使用工具后获得成果。
我们的核心工作其实是毗钵舍那,这属于开发智慧的阶段。至于训练让心宁静、让心安住
,那是属于训练心的版块,称之为“心学”,可以让我们获得两类正确的禅定。
观心、观心……别以为观心就是毗钵舍那。大部分人的观心都是修习奢摩他,还没有实际
提升到毗钵舍那的阶段。除非心安住成为知者、觉醒者、喜悦者,而后觉性捕捉到正在呈
现的名法、色法。正在呈现的色法,这个表述是正确的。色法正在呼气、吸气,正在站、
正在走、正在坐、正在躺;至于名法,我们紧随其后地知道生气了、贪了、迷了、散乱了
、萎靡不振了、乐了、苦了……
不过,苦乐是可以观到当下的,快乐是存在于当下的。心是善的,有快乐,去观快乐时,
快乐并不会灭去,因为心仍然是善的。但是,如果真的有觉性,以安住且中立的心去觉知
“心苦”,心苦会即刻灭去。因为心的苦只生起在有瞋的心里,当瞋灭了,心的苦也就灭
了。
观身称之为“当下即刻”,即当下这一刻正在运动、点头、正在左转、右转,正在……但
是观心呢?贪了、瞋了、痴了……烦恼杂染是紧随其后地观,称为贪了、瞋了、痴了……
或是观受,苦了,苦只能和有烦恼的心同步生起。而心方面的乐既可能与善法同时生起,
也可能与不善法同时生起。如果是与不善心(比如贪心)同步生起,那么贪一灭去,快乐
也会灭去。但如果在禅定中知道心有快乐,快乐却并不一定灭去。因为它并非不善心,而
是与善心同步生起的快乐。那时候的心若是处于禅定,它会长时间反复生起、多次重复,
于是就出现维持很久的禅定状态的心。
但是,如果观不善法有“了”这个字:贪了、生气了、迷了、散乱了、萎靡不振了……那
是紧随其后地观察。有人声称隆波帕默不会教导——根本不是当下。那是由于自己不会观
心才以为隆波教错了。贪的心、瞋的心、迷失的心,都属于不善心,心在不善的那一刻是
没有觉性的。
当我们觉知正在移动的身体时,称为觉知“刹那当下”——觉知当下这一刻。而在觉知心
贪、心瞋、心痴时,是“相续当下”,因此观身与观心的方法是有区别的。观身是观察当
下正在发生的状况;观不善心是心贪了、生气了、迷失了,立即意识到“心刚才贪了……
”。如果是昨日的贪,今日才意识到,这已经不是“相续当下”了,早已没有了相续性,
不再连贯。“相续当下”是与当下的接连相续。观名法是属于“相续当下”,尤其是观烦
恼杂染时。
想要开发智慧就要学习方法:观身必须先修定,心才有力量;观受也适宜于先修定,心才
有力量,而后再观身、观受工作,观它们正在运作。但是观心是用刹那定——瞬间的禅定
,一刹那、一刹那的。比如念诵佛陀、佛陀、佛陀……心溜去想了,散乱了,及时知道散
乱了,那是刹那、刹那地知道。
观心时有禅定吗?观心要想获得智慧,必须用到禅定。而禅定有三种:刹那定,是瞬间的
禅定;近行定,是非常接近禅那的定;安止定,即是禅那。
在隆波弟子的这个年代,走禅那路线的人不多了,因为这一代人不太能够入定。可以娴熟
入定的人,只有坤南。其修行已经游刃有余,而且已成常态。他训练了五十二年,禅定已
经出神入化。训练一点点是不会厉害到哪里去的,除非真的有旧库存。否则,若想练习禅
定来达到安止定或是令呼吸停止,那需要训练几十年的时间。
大家如果不具备这个能力,那么就训练刹那定:心跑了,知道;心跑了,知道……持续不
断地训练,心会逐渐获得力量,慢慢安住。比如,此处的僧人大部分来自城市,几乎全是
城里人,散乱是常态,一直在散乱。当他们来到隆波这里,隆波就教他们吸气念“佛”,
呼气念“陀”,一开始不会教太多内容,只是这样而已。他们耐心地去训练,心逐渐安住
,慢慢有了力量。那时再带领有了力量的、已经安住的心去培育观智——也就是去观身、
观心工作。
没有禅定是无法真正修习毗钵舍那的。但这个时代我们只能训练刹那定而已。持续地训练
,心就会逐渐有力、安住、独立凸显,这是行得通的。对于那些根本无法训练安止定的人
,只能用这种方式。如果硬著头皮非要通过呼吸来获得安止定,这辈子大概是没指望了。
核心工作没有做,反而一味地训练禅定,让心宁静,而且大多数的训练只有宁静,没有安
住,也不认识安住的心,因此无法真正修习毗钵舍那。
大家要每天慢慢训练自己的心。戒必须持守,禅定必须训练。什么时候心没有了力量,就
训练让心获得力量;什么时候心没有安住,就去训练让心安住。最终,当心既安住又有力
量时,就可以开发智慧——看到身的实相、心的实相。
我们在开发智慧时,所做的只是看见实相——只“看”,不“想”!因为思维“此身无常
、苦、无我”,头发、体毛、指甲、牙齿、皮肤不是我、不是我的——这些统统属于“想
”,属于奢摩他的修行,属于四十种业处的身至念,属于十随念。心在修习毗钵舍那时,
它是看到实相的——是“看”,而不是“想”。
比如,它可以看到心自行工作。心时而生起在眼根而灭去,生起在意根而灭去,生于耳根
再灭去,又生于意根……如此交替进行,以上是对修行人而言的。如果不修行,就是时而
到眼、耳、鼻、舌、身,然后迷失在想里,没有安住。一旦心不安住,就会觉得“我”真
的存在,因为觉得心只有一颗,时而窜到眼根、时而窜到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但始终是同一颗。
唯有安住才会明白,安住的心是一颗,不安住的心是另一颗。不安住的心又分几类:有些
是看的心,有些是听的心、闻气味的心、尝味道的心、感知身触的心、跑到意根去想的心
、紧盯意根的心或是觉知的心,各式各样的心,不胜枚举。
具备觉知的心才能看见心的生灭,否则只是一味地处于迷失状态,就看不见心的生灭。清
晨一醒来就是迷、迷、迷,直到睡着也是迷失著睡去,梦与迷,两者轮番上阵,所以我们
才会觉得心是自己、心只有一颗,而且这么忙乎。
但是训练让心安住成为知者以后,就会看到刚才的心是迷失的,迷失的心灭去,现在是觉
知的心,迷失的心与觉知的心不是同一颗心,反反复复这样去看。
迷失的心与觉知的心不是一回事,并且迷失还可以细分为去看、去听、去闻、去尝、去感
知身触、去到意根,以及迷失去紧盯所缘,心的迷失是形形色色的。有了觉知的心,就会
看见迷失的心生了就灭,去看的心生了就灭,去听的心生了就灭。迷失的心灭去,生起觉
知的心,觉知的心让我们看到心的生灭,让心抽身变成观者。
比如观身,心不会浸泡在身体里,看到身在一边,身不是心,是被觉知被观察的对象,身
不是“我”。有觉知的心在场,智慧才会生起。身体在行走,心是观者,当心是知者、观
者时,称之为“拥有觉知之心”。
有些学习《阿毗达摩》的人声称:三藏经典并未提及知者的心。《阿毗达摩》里没有吗?
有时教导业处也会说:色走,名知。名知,即是心知。自然能感知所缘的是什么名法?就
是心啊!怎会没有觉知的心、知者的心呢?自己跟自己抬杠嘛。
有些人的教导是:色坐、名知……如果按照隆波的表达习惯就是:身体坐着,知者的心是
知道身体坐着的“那个”;如果心是迷失的,即便身体坐着,也浑然不觉。比如:走神去
抓痒,身体在动,也不知道——可谓不知不觉。那时只有迷失的心,没有知者的心。我们
要逐步训练,直到心具备正定,获得知者的心。
隆波尚未出家就开始教导知者的心,比如在pantip网站里到处都是知者的心,时至今日,
还是在教这个内容。有人说隆波帕默不教禅定。知者的心就是禅定啊!禅定不是迷迷糊糊
地打坐。隆波从小打坐,所以清楚知道缺乏觉性的禅坐肯定不行,必须有觉性才会有知者

一旦有了知者,觉性捕捉到色,就会看到色是所观,名即心是能观。所谓“名知”,名既
包括心又包括心所,且它们感知同一所缘。听到这种表述后不知道怎么实践,所以高僧大
德创造出“知者的心”一词。
大家认识知者的心吗?认识迷失的心吗?逐步去训练。一旦明白,就会看到过往的生命都
是迷失的心,因此从未觉得生命是一个个的片段。一旦有了知者的心,生命就切成了一个
个片段:呼气是一部分、吸气又是一部分,完全不是一回事,呼气的身体死去了,变成了
吸气的身体,这就是生灭。能看到生灭,是因为心是知者。
行、住、坐、卧,为什么要换姿势?谁是能知的“那个”?心是能知的“那个”。如果按
照经典来说即是,“心”与“心所”是知者。大家听到这个说法,将会更加一头雾水,不
知道如何开始实践了。于是,高僧大德称之为“知者的心”。
知者的心单纯只是心吗?不是!知者的心包含为数众多的善法——有很多善心所。因此,
其生起时,数量庞大的心所也会同步生起,“知者的心”是统称,包含了所有与知者的心
同步生起的心所,比如,有觉性(念心所)、禅定、智慧(慧心所)。禅定,即“拥有成
为一”(一境性心所)。
我们要逐步练习,善加训练让心开发智慧能够取得成果,如果还没有知者的心,就无法真
正开发智慧,无法看见生命断成一段一段的——所有的色法生了就灭、所有的名法生了就
灭,对此视而不见。
如果有了知者的心来隔开,就会看见呼气的色生了就灭,吸气的色生了就灭;行、住、坐
、卧的色生了就灭,动的色、停的色生了就灭;快乐生了就灭,痛苦生了就灭;身的苦、
乐,心的苦、乐、不苦不乐,统统生了就灭,心是知者;一切善法生了就灭,一切不善法
同样生了就灭。比如:心生欲望,想要看到画面,就会驱动心去眼根;想听声音,又会推
动心生起在耳根……心就这样不停地挣扎。
具备了觉性和安住的心,就会看到所有的境界生灭、生灭,不断变化。看到所有境界的生
灭时,心会疲惫。因为契入真正的毗钵舍那是耗能巨大的过程。心一疲惫,就无法继续观
察了。刚开始,我们无法观到微细的对象,即无法观心,而身是粗重的,观身还是凑合著
。但是当心更无力时,甚至无法观身,心完全是一团糨糊。
心感到无力时,要给它充电。最好在无力之前就充电,而不是到了“零”再开始,那样需
要充好几天。这类似在能量的损耗过程中,哪怕只有五分钟的间隙也给自己充电——吸佛
、呼陀,持续地积累。当心可以开发智慧时,让它开发智慧,同时哪怕有一丁点的空闲,
也要补充能量——修习宁静型的禅定,让心跟快乐的所缘在一起。
禅定是必备因素:安住型的禅定导向智慧的开发,宁静型的禅定能够保障有足够的力量用
于开发智慧。我们必须训练,若两者都能训练那是最好的;否则至少也要训练安住型的禅
定,继而宁静型的禅定也会生起。这属于纯观行者的方式,其修行过程枯燥而干涩、毫无
滋润,但是,聊胜于无。
大概明白了吗?明白了就让摄像头点点头。今天隆波对着摄像头的讲法,到此为止啦。
大家要小心谨慎,保持觉性。要懂得自我保护!非必要,不出门。出门在外,要善于保护
自身,戴上口罩,忍耐半年可能就有疫苗注射了。
大家一起帮忙不让疫情进一步扩散,那么一个月后疫情就会好转,或许就能迎来宽松的境
况。但如果跟其它国家那样感染十万、百万人,就回天乏术了,连做棺材的木料都不够。
棺木生意是不怕新冠肺炎的,其他行业大多都怕的。
大家要照顾好自己。这个月过去——不是指十二月,而是一个月过后——境况或许就好转
了。隆波的反应快吗?上周一关闭寺院。翌日,春武里就发现一名外籍劳工与两位春武里
府的人患病,害怕赶不上“潮流”,传染源头同样是在龙仔厝府。因此,这里也开始管控
,于是隆波率先行动,告诉大家:非必需就不要来寺院。但并不是说——不来寺院就去玩
吧、去逛商场、去旅游……
大家忍耐个把月,同心协力、一起维护!只要病毒不扩散,就会放宽防疫政策的。所有的
问题都是由于少数几个人的自私自利。望大家不要自私,共同帮忙!好啦,请回家。
文章出处: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full-txt_27/
YouTube影音(泰语开示+中文同声翻译):https://youtu.be/6IcyjQHN0KM
==============================================================================
玅境长老《和尚法语》(八十三):
这得了圣道的人,他自己知道自己得圣道的:就像人得了财富了,他自己知道他有多少财
富。我们常说:“不分别,不分别,你不要分别。”我们佛教徒常会用这句话。这个不分
别是说:你不要有染污的分别。他的大智慧境界对于世间上一切事物,是非常地分明的、
更清楚,比我们肉眼凡夫看得更清楚,不是糊糊涂涂的。
==============================================================================
心得: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
般若波罗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