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隆波帕默尊者|遇到问题会看到修行的好处

楼主: honyan (honyan)   2021-06-22 23:43:50
生活中遇到问题,就会看到修行的好处
隆波帕默尊者
2019年6月15日|泰国解脱园寺
编译|禅窗
隆波两周前去了医院,上周去老挝三天,关闭寺庙两周。
在老挝三天,有五次正式讲法,和几次非正式讲法。去了领事馆,跟主办方的出家法师也
有几次互动,身体极度劳累,回来后隆波就生病了。不仅隆波,阿姜宋彩尊者和麦琪妈妈
也都病倒了。一会隆波要打针,其实应请病假的,但看来了那么多人,出家人禁止生病,
请允许隆波今天只教一堂课吧。
等下结束后,请允许隆波跟外来的僧人们互动一下,僧人们在八点半再去吃早餐,隆波就
结束今天的工作。
患上这种感冒后会导致失眠,这是重感冒。吃了药也睡不着,始终都是清醒的,也算是名
副其实的“佛陀”了——知者、觉醒者,但(是)有快乐。一颗已经训练好了的心是幸福
、快乐的,即使不舒服,也有快乐;身体不舒服,心却很惬意。
慢慢去训练,我们会自己看到训练的结果——当生命遇到问题时,就会看到其价值所在:
比如,在老的时候、病的时候、死的时候,在与我们所爱的人、事、物分离的时候,在遇
到不喜欢的事物时,在没有如愿以偿时,普通人会非常苦。
而我们呢?苦却越来越少,到了某一点,甚至可以快乐而完全没有苦地活着,剩下的生命
全是幸福与快乐。所以有些人想错了,误以为要在年老时才修行。假定你在年老时开始修
行且真的获得成果,可所剩下的(能)享受的快乐时光也很短暂了。
修行就是不断练习去感知到境界或状态,我们要去感知的境界是正在呈现的名法与色法,
但二者略有差异:对于色法,我们要去感知当下正在呈现的色法,而名法,则是感知刚刚
才灭去的“热乎乎”的名法,是紧随其后的一丁点儿——紧随其后地感知。
色法是感知当下这一刻,而名法跟当下是紧挨着的,在当下的“隔壁”。比如:生气了,
然后知道生气;贪了,然后知道“贪”,迷失走神了然后知道心迷失走神了,这称为“跟
当下是紧挨着的”;但是观身是要观当下这一刻,当下这一刻正在呼气,当下这一刻正在
吸气,当下这一刻正在站、正在走、正在坐、正在睡,要有“正在”这个词,是当下这一
1;33刻的意思。
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原则,在我们观心时,就会感觉到它并不是当下这一刻,为什么正在
生气的时候,我们却觉知不了呢?如果意识到它,就不会生气了,它生气,恰恰是因为不
知不觉。因此,我们不用去违背自然现象。生气了,然后才知道“生气”,必须是紧随其
后地感知,昨天生气了,今天才知道……这是不行的。
现在有些人开心起来了,要看到“开心”冒了出来,但别去呵护心;也别让心一动不动,
而是放任心自然运作,紧随其后地感知,之后我们才会看到实相。
修行其实并不难,首先要练习能够去感知到境界:身体呼气,身体吸气;身体行、住、坐
、卧;身体动,身体不动,要不断地有觉性去感知;身体里有快乐、痛苦生起,要有觉性
捕捉到;苦,乐,不苦不乐在心底生起,要有觉性感知到;心里生起善法、不善法,都要
有觉性感知到。例如,有时我们心里生起了善法欲——想修行,要有觉性知道说:哦!今
天想努力修行了,这是善法欲。原本打算经行一小时,结果走了几分钟就懒散了,原本的
善法欲灭去了,生起了不善心(懒散)起来了,就这样一个片段、一个片段紧随着感知,
并没有难度。
这是我们有觉性(在)知道境界。接下来,我们去提升智慧,也就是看到境界的实相。因
此,仅仅只是感知境界,还不够的。比如,知道腹部升、腹部降;知道抬脚、知道放脚,
这仅只是有觉性,仍然属于奢摩他,尚未契入毗钵舍那。必须洞见到境界的实相,才算是
毗钵舍那。
我们要不断地及时感知到自己的心:心迷失去想了,这样的心有痴,称为“掉举”;这是
掉举型的痴——迷失去想了。我们要有觉性意识到刚才迷失去想了,一旦这样觉知之后,
我们不要去把心拉回来,(因为)一旦我们感知到境界后,心将自行复位。
心迷失去想了,一旦及时知道,迷失的心就会灭掉,知者的心就会生起。我们无需去呵护
知者的心,不需要呵护与维持它。
新手全都是一知道迷失,就会打压心或呵护心,就会感到憋闷和沈重,每个人的自然状态
都是如此。隆波刚开始练习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心跑掉,及时知道的瞬间就马上拽住,每
个人都会这样。于是,心就有了三种:第一种,是迷失的心;第二种,是知道迷失的心;
第三种,是怕心再次迷失而压制。
我们会看到心的三种状态:迷失、知道、紧盯。能这样看到,才称为“有觉性”。有觉性
,不断地观察名法与色法,持续地观察下去,不带评判,也不为所观的对象赋予任何价值

例如:知道“心迷失去想了”,知道“心正在觉知”,知道“心正在紧盯”,这样称之为
“有觉性”,我们要不断地去慢慢观察,渐次持续地去体会,何时洞悉到三法印,何时就
契入了毗钵舍那;只要尚未照见到三法印,就依然只是奢摩他而已。
首先要能够看到境界,一旦可以看到境界,就进一步观察每个境界的共性。起先还无法看
到每个境界的共性,只能看到每个境界的特性,比如:生气生起了,我们知道这个叫做生
气;贪生起了,我们知道这个叫做贪;心走神了,知道这是走神、开心、伤心等等境界或
状况,我们能够知道这些境界或状况,称之为“有觉性”。
假如境界生起了,我们却浑然不觉——比如身体坐着,却不知道身体坐着,称为缺乏觉性
;身体行住坐卧、吸气呼气,根本不知道,称为缺乏觉性;心苦乐、好坏,也根本不知道
,还是称为缺乏觉性。
起先,我们看到每个境界和每个境界都是不同的——贪不同于瞋,瞋不同于贪,好和坏也
不一样,每个部分都是不同的,快乐和痛苦是有差异的。
每个事物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性,由此我们能够区分这个境界和另一个境界的不同,看到每
个境界有自身的特性,会使我们清楚了解到境界的多姿多彩。色法和名法共可分为72种,
若细分则有约150种。不用吓一跳,能到何种程度就是什么程度。事实上只知道两种就够
了,只需从这150种或者72种(名色中)知道两种就够了,其中之一必须是心,另一个则
是某类名法或色法。其中一个必须先是心,称之为“知者的心”。
一旦我们能够分离境界,就会发现每个境界都不同,我们观察它们:生气了,知道正在生
气,在生气的时候,我们知道它,生气就会灭给我们看;有贪心时,我们知道,贪心就会
灭给我们看;快乐生起了,我们知道,快乐也会灭给我们看;痛苦生起了,我们知道,痛
苦就会灭给我们看;身体正在呼气,我们知道,呼气的身体于是灭去;身体换成吸气,我
们也知道,就这样不断观察。
就会看到每一个境界,生起了灭去,生起了灭去,最后,我们就能够领悟到所有境界的共
性。起先是一个境界、一个境界分别研究——每个个体都不同,因为每个境界都有自己独
特的特质,这称为“特性”;而所有的境界也存有共同的特点。
当我们看到所有境界不断地生灭变化,智慧终将彻见到所有境界的“共性”——即,每个
境界同样都是无常的,每个境界都是无法持久的,每个境界都是无法被掌控的,它们是无
常、苦与无我的。
“无常”是指,曾经存在的事物它消失了,保持不下去;“苦”是指,正在呈现的事物被
逼迫着要消失;“无我”是指,事物是存在或消失——我们无法掌控,它们是随顺因缘的
,这就是一切有为法、名色法的共性,当我们能穿透表象而洞见到共性,就是在修毗钵舍
那了。
如果仅仅只是看到境界本身,洞见其特性,就还不是真正的毗钵舍那。因此,当我们不断
看到境界的生灭变化,来到心顿悟的点:啊!苦与乐同样都是生了就灭,好与坏也同样都
是生了就灭,这是看到了共性,心进入中立,来到保持中立的状态。
当快乐生起,心有智慧明白:它只是暂时的,苦生起时,心有智慧领悟到苦也是临时的,
很快就会灭,心就不会郁闷、不会沮丧、不会闷闷不乐。因此,不论什么状况发生,是乐
或苦,好或坏,心已经有智慧了,明白了每样事物都存在相同的共性,苦和乐之间,好与
坏之间,存在共同点,即:三法印(三共相)。
倘若我们清楚洞见,心就有了世间最高的智慧,即,拥有了中舍的智慧——对于所有的造
作均保持中立。
心一旦中立,就等于来到了分岔路口:第一条路——由于根器还不够,心契入中立然后退
失,依然会退失的,是因为仍然属于世间法;第二条路是修菩萨道的行者,在心契入中立
后也会退失,不久又会再次来到这点,但始终突破不了,直到有一天遇见佛陀,在佛陀面
前累积了极大的波罗蜜,然后在佛陀面前发愿成佛,同时心必须来到中立的状态,不是出
于贪心想要成佛,而是因为中舍,如果没有来到中舍,古佛是不会授记的,依然太稚嫩了

心因为有智慧进入到中立后,第一条路是直接退失;比如我们大家提升上来后,又会退失
,就要继续去积累;第二条路是菩萨们,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生起圣道;第三条路则是丢
下世间、而契入出世间。
因此,在行舍智的时候会有三个分岔路口:一个是退失了重新再来,继续时好时坏;另一
个是力量强大,可以维持的,是波罗蜜很多的菩萨,但尚未切断漏烦恼,没有断结缚;还
有一种情况是比如我们这样的修习解脱道的佛弟子,心契入中立后,直接穿透而进入出世
间。
心若想能够契入中立,必须彻见到“共性”——一切境界所共同具备的特质。
倘若只是看到境界,那只能叫做“有觉性”。可以看到境界的共性时,才能称为“有智慧
”。因此,觉性和智慧会自行带领我们提升。
大概能听懂吗?非常简单的。我们所谈的内容几乎不涉及巴利语。首先,我们要练习去观
境界,什么境界发生在身体上,要慢慢去感觉;什么境界在心中生起,要慢慢去感知、去
体会。第一,练习去不断地观察境界,就只是感知而不要去干预境界——是乐还是苦,是
好还是坏,是呼气还是吸气,是行、是住、是坐,还是卧,就只是感知而已。
有觉性不断紧随着去感知,当我们看到每个境界不断地生生灭灭,最后,顶级的智慧就会
生起,从而领悟到每样事物都是无常、苦、无我的。这是世间高阶的毗钵舍那智慧,这之
后的智慧就是出世间的智慧了。
出世间的智慧仅仅只生起一瞬间而已,却能彻底将烦恼斩草除根,而且未来某一天必然证
悟成阿罗汉。
但现在必须起始于感知所有正在呈现、正在出现的境界,现在这一刻正在坐着,感觉得到
吗?现在这一刻正在点头,感觉到了吗?现在这一刻正在呼吸,感觉得到吗?就是这样不
断地去感觉。
我们就会看到,有一个部分是感觉者(能观),并且能观与所观是分开的,只是别去紧盯
那个知者,不要千方百计地寻找知者,只要知道有一个能感知到所有名法和色法的知者存
在,然后,慢慢地去探究、去体会。
若我们去紧盯或专注于被观察的对象,就是奢摩他;紧盯知者的心,也是奢摩他,就会被
卡在那里,(应该)放任让它们自然地运作……
当下这一刻谁走神了?有吗?走神也是一种境界,叫做掉举。心散乱掉了,走神了,跑掉
了,要及时地感知到。当下这一刻,谁的心开始憋闷起来了?只是自己还没意识到而已,
几乎整个禅堂都是这样的。一旦意识到心走神,就已经憋闷了,只是略有憋闷感,就装模
作样“正在觉知,不憋闷”,现在依然是憋闷的,感觉得到吗?而你呢,在紧盯。
要去感知到境界,紧盯或专注也是一种境界。紧盯了,也要不断地去知道,就去这样练习
,一次感知一个境界,不久智慧就会自行顿悟:每个境界都有共同之处,这个共同之处即
共性。
如果明白实相——每个境界全都是相同的,苦与乐,好与坏,它们在三法印的角度是相同
的,于是心会因智慧而保持中立,契入到真正的中舍,即“行舍智”。这种智慧将使心对
所有造作保持中舍,既包括色法,也包括名法,它会来到“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见”的
状态。
大家喜欢胡吹乱捧:“现在(我)已经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见了”。只是耍嘴皮,并非
真的是“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见”。“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见”时,觉性和智慧必须
非常强大才有可能。
我们看到境界后,会有喜欢或不喜欢,心拼命挣扎与造作,(我们)却对此视而不见,不
能叫做“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见”,而更应该叫“就只是不知道,就只是看不见”。
只有智慧炉火纯青之时,才可能出现——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到,明白每一样全是平等
的。于是才能做到“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见”,不再继续造作和演绎。
“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到”的意思是:一旦知道,就不再继续造作和演绎。比如我们看
到心走神了,看到走神时,知者便已生起。
只是我们并没有就此收手,我们会接着忙于造作——因为我们不喜欢走神,于是就小心翼
翼地呵护心,因此构建出一个“有”(十二因缘里的有)——修行人的“有”——僵硬而
呆滞。
但如果我们看到实相,心真的具备足够多的智慧,看到走神,就只是看到而已,并未厌恶
它,心会保持中立……中立后又有什么好处呢?保持中立后就不会继续造作。而不继续造
作又能如何呢?如果力量足够,福德波罗蜜也足够的话,就会看到非造作的法、摆脱掉造
作的法,即涅槃。
因此,在我们不断地感知到境界的时候,要一个个的感知,看见它们生起灭去、生起灭去
,最终智慧圆满,就会洞见到:在三法印的面前,每个(境界)都是平等的。
这里要小心!好和坏,在三法印的面前是平等的,但在道德层面(它们)是不平等的,其
结果也不同,“好”的结果是快乐,“坏”的结果则是痛苦。在三法印的面前是平等的,
意思是:好与坏同样是无常的,苦的,无法被掌控的。
如此不断地观察,心终将保持中立,一旦保持中立,心就不会再挣扎,将会“就只是知道
,就只是看到”。如果福德波罗蜜足够,心就会集中而进入安止定,它是自行集中的,并
不是我们把它集中(起来)的,心在一刹那间自行集中,一旦集中,就会在内部开发智慧
,但这依然是世间的智慧。在内部开发两三个刹那的智慧后,如果福德波罗蜜圆满,心就
会放下名法和色法,逆流而上去寻找知元素,可不是知者的心啊!这里不再是知者的心,
而是返寻知元素。知者的心,我们已经拥有了,只是知元素仍被掩藏,被漏烦恼所包裹。
我们的智见(也)尚未犀利到足以(能够)穿透进去。
在证悟初果、生起须陀洹道时,心会逆流抵达知元素,包裹着知元素的“壳”将会(彻底
)裂开,分崩离析,心于是会“看到”涅槃——空、纯净无染,那是无以伦比的喜悦,隆
布敦长老称之为“心笑了”。“心笑了”并不是指涅槃,而是指“看到”涅槃,并品尝到
涅槃无穷无尽之快乐时的心。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抵达这一点。
但是今天,我们先要好好训练(去)感知境界,看到所有境界的生、住、异、灭,持续不
断地观下去,就会明白所有境界的相同之处,这是高阶的毗钵舍那,心将在明白以后保持
中立。一旦保持中立,心就不会再继续造作和演绎;一旦不再造作,心就会从造作之中解
脱出来。
所谓出世间,即是指从造作之中解脱出来的状况。在它抵达这里之前,还有一小段过程:
心集中进入安止定,然后在内部开发智慧两三个刹那,就会看到某些东西生起然后灭去,
却不知道它是什么,因为在那一瞬间,想蕴仅仅只是在界定三法印,而不会去界定——这
是快乐,那是痛苦,这是好的或坏的,是不会从这些角度来界定的;想蕴仅仅只是在界定
:某些东西生起然后它灭去了。
整个过程只有两三个刹那。根器利且智慧圆满者,将会看到两个刹那;根器不利者,则看
到三个刹那。一旦看到,心就会放下世间,跨越式抵达“知元素”——进入出世间。在出
世间,心即是知元素(佛)。这个跨越的过程是极短暂的,仅仅只是一刹那而已,一旦跨
过去,触及到包裹着心的漏烦恼,后者就会裂开,裂开,裂开……裂开的这个过程发生在
圣道生起的瞬间,是对烦恼的致命一击。裂开之后,圣果接踵而至。依次生起的首先是“
空”,其次是“光明”,最后是“喜悦”。但也有人只是看到“空”和“光明”这两者,
而心是中舍,这样的情况也有。有些人会看到“空”、“光明”、“喜悦”三者,这就是
隆布敦长老所言“心笑了”。
那之后,漏烦恼会卷土重来,重新包裹心,掩盖知元素。然而知元素本身是不死的,只不
过我们视而不见罢了。因为被漏烦恼包裹掩盖,于是它秒变回知者的心。所以知者的心呢
,依然是在漏烦恼的统治之下,尤其是无明漏,无明是诸漏烦恼的匪首。欲漏、有漏、无
明漏,这三者都是漏烦恼。
如果问说:大家都有知元素吗?是的,大家都有。狗也有,猫也有,蚂蚁也有。精灵鬼怪
、地狱众生、畜生、恶鬼、阿修罗,大家都有知元素吗?是的,都有。只不过它无法显现
出来,因为被漏烦恼包裹着。
觉性智慧击穿摧毁漏烦恼的那刻,必始于“看到境界”,而且是看到每个境界“不断生灭
”的运作变化。有人将这个阶段也归属于毗钵舍那,但它只是初阶的毗钵舍那而已;在能
够来到中立的时候,才属于高阶的毗钵舍那。
一旦保持中立,心就停止挣扎;一旦心不再挣扎,心就进入安止定。为什么它能入定呢?
心挣扎就会在眼、耳、鼻、舌、身、意根不断地流窜,摆动不定、居无定所,所以无法进
入禅定。比如大家的心时不时跑到眼根、耳根和意根,到处乱跑,因此无法进入禅定。但
再也不挣扎的心,不再挣扎,它会集中于单一的一颗心,于是入定。有人入色界定,有人
入无色界定;取决于以往的训练。精通无色界,就入无色界定;精通色界,就入色界定。
比如大家观心体证道果时,有时甚至会直入无色界定;如果我们偏重于观身,就会经由观
身而入色界定;但也不完全,有些人波罗蜜非常多,观身后直取无色界定的,也是有的,
这一点并不是绝对的,而是随顺心的造化的。
今天隆波所教的,(大家)记得住吗?觉得难吗?要去训练观察每一种境界,每一种境界
都有其特质:贪不同于瞋,也不同于痴,乐不同于苦,也不同于不苦不乐,就是这样观下
去。好不同于坏,呼气不同于吸气,行住坐卧也各不相同,就这样一个个地观下去,直至
觉性和禅定越来越强大,心作为观者,看到现像生起而后灭去,生起而后灭去……
曾经看过放烟花吗?隆波曾见过火龙型的烟花,冲出来然后消失,冲出来然后消失,看到
每一颗都会冲上天空,璀璨闪耀,然后灭去……就是这样观下去,最后就会明白:无论什
么生起,都会灭去。于是,心保持中立——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到。
一旦“就只是知道、就只是看到”,心将不再挣扎;一旦心不挣扎,心就进入禅那(安止
定);然后,心就会继续自动而连贯地开发智慧,会在禅定里开发两或三个刹那的智慧,
因人而异;之后,它就会放下色法与名法,逆流而上寻找知元素。这里仅仅只是一个心识
刹那而已,称之为“种姓智”,是跨越种姓(从凡夫跨越到圣者)的智慧。
一旦进到“知元素”,漏烦恼就会分崩离析,仿佛是直插其心脏,导致它的外壳彻底碎开
,于是,心接触到空、光明、喜悦……那个片刻带着绝顶的智慧,但却没有任何界定或概
念,光明璀璨、无边无际……如果我们能看得足够细致,就会看到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
——光明,空,喜悦。
如果会观,就能看到。但也有一部分人看不出来,还没缓过神来,心就已经根除了烦恼习
气,根本没有回过神,已经过去了根除烦恼习气的七个片段,真有点“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味。
但假如禅定很好、智慧很利,就会看到过程共有七个片段。而后,心抽身退回到外面的世
间,接着返照和回看刚才究竟发生了什么?它就会看到“凡生起的,必会灭去”,并没有
真正的“我”存在。看到“身见结”已经断了,再没有“我”残留下来,不用说“我”了
,就连“我”的影子都没有!
“我”的影子再也不会在心中出现,那是彻底的洞见,没有丝毫怀疑。但对观照不细的人
来说,即便烦恼根除也浑然不觉,但已经没有“我”了,再也看不见“我”。虽然言谈间
还在使用“我”这个称谓,还保有“我那样、我这样”的口头语,但其内心中,“我”已
不复存在。那是不一样的。
今天请允许隆波就讲到这里,大家先吃饭,等第二个回合时,若谁还有兴趣继续学,就去
跟隆波指定的指导老师们请益。
请大家去吃饭,隆波要跟出家师父们互动一下。
文章出处:https://www.shineling.org/lp-pramote_full-txt_23/
YouTube影音(泰语中文字幕):https://youtu.be/RgzFbjU3NR8
==============================================================================
玅境长老《和尚法语》(三十九):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观一切法自相空,无生、无定相、无所转,入诸法实相,所谓
一切法无作、无起相”,如果只是唸这个文而不思维,一点作用也没有!但是,若能行住
坐卧常常这样思维,如理作意,再加上奢摩他的时候,这个力量会渐渐增长、渐渐广大起
来,就得无生法忍了。
==============================================================================
心得: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
般若波罗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