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玅境长老|八识规矩颂(十)

楼主: honyan (honyan)   2021-06-20 12:53:06
《八识规矩颂》 (十)
玅境长老 开示
1992年于台北万里灵泉寺
现在讲这个勤。这个勤,就是精进的意思。在三十七道品里面,就这个四正勤,这是勤。
就是对于善法和恶法。恶法有二种,一种是已经生起了,一种是还没有生起。这二种恶法
,没生起的恶法,你要精进的修学戒定慧,叫他不要生起,没生起的不要生起;已经生起
来的,要修学戒定慧把它灭掉,做这件事要精进的去这样做,去灭了这个恶。还有一个生
善,善就是已经生出来的善法,你不断的修行叫它增长广大;没有生出来的善法,叫它能
继续的能生出来。对于这个未生善、已生善,也要这样的去修行。就是一个灭恶、一个生
善,精进地去修行,那么这就叫作勤。
这精勤修行这件事,如果说的圆满一点,就是我们本身,所有的佛教徒都是一样,但是我
们出家人还要重要一会。出家的佛教徒,应该是要有一个清净的愿力,就是我一定要得圣
道,你要有这个勇猛的、坚定的愿望。你有这个愿,然后你就会精进的去修行了;如果没
有愿望,我也不想成就什么,我出了家,反正我在一个地方住下来,天天有饭吃,就是这
样子。你若打板,我就去上殿,或者殿我也不上,我也不上早晚殿,你能把我怎么的呢?
那这样子,他就不会精进的,若是我们出家要有愿,就是我想要有成就。比如说我想把《
法华经》背下来,你有这个愿,我就天天要读这《法华经》,要把它背下来,就会做这件
事。比如说我想要得禅定,那天天要静坐;比如说我想要一个大法师、讲经的法师;我想
做一个大禅师,你要有这个愿,然后你要按照这条路要向前走。所以说精进,怎么样精进
呢?一定要有愿;有愿然后才能精进。精进了的时候,世间上的事情和修行的事情是一样
,不见得是那么顺利、不见得会那么顺利。有的时候有些人精进、精进,又回头一想,我
能行吗?我不行!他行、我不行。自己瞧不起自己,那也就不会精进了。所以也要有信心
,我行。别的事情,我可能你叫我修大庙,我修不来,但是我一天可以拜三千拜佛,这个
事我能做到,不要小瞧自己,这个也是个条件。
其次,精进或遇见什么困难的时候,也不要怕,想办法突破它,这样子叫作精进。遇见一
点困难,算了、算了,我不做了,那也不行的。但是若是肯精进的话,就一定会有成就。
当然佛法里面所说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所谓有成就,当然不会一下子无量边功德都成就
了,只成就一少部分的功德,这个时候你不能够满足,不要得少为足,要继续精进,那么
这样子你就会成就了这个勤,这个勤的功德就成就了。
这个轻安怎么讲呢?轻安是修定的人、静坐的人,他得到禅定了,才会有轻安的事情。这
个轻,这个字就是没有粗重了,叫作轻。轻安这个轻字,就是远离粗重叫作轻。身心调畅
,叫作安。
粗重这句话怎么讲呢?我们没有得禅定的人,就是很难知道这个粗重的意思,不过你常常
静坐的人,也会比较容易明白。比如说是我们有病的人,有病的人身体很不舒服、很苦恼
。等到病好了,身体很自在、很轻松,那么这个病就叫作粗重;没有病的时候,身体很自
在,叫作调畅,可以用这样比例。所以没有得禅定的人那种境界,叫作粗重;得了禅定的
人,就没有粗重了,那么就叫作调畅。 这个粗重是什么东西呢?就是分成二类:心粗重
,身粗重。这个心怎么叫作粗重呢?心里面有贪瞋痴的烦恼,有欲,尤其是欲界的人有欲
,这就是心粗重。因为内心里面常有欲,有欲也就会有瞋,它就影响了你的身体,这个生
理的组织也就有粗重。
这个粗重是什么?就是无堪能性,没有堪能性。没有堪能性,说个白话,就是没有能力。
就是你静坐的时候,你心里面的烦恼,就算是不强,但是它也给你作障碍。有贪瞋痴的人
,心里面就乱,很难把它静下来的,这就叫作无堪能性。你心是这样,你这个身体也给你
有的时时候做障碍,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痛,就是不舒服。 那么你常常静坐、常常静坐
,慢慢的就减少了。到了得到禅定的时候,我昨天讲过,讲过这个四禅的时候,讲过这个
轻安,就是你得到色界定的时候,你的身体里面有了色界天的地水火风了,色界天的地水
火风到你的身体来的时候,你的身体里面就乐,就有轻安乐了。我们欲界的地水火风,如
果没有病痛,只是就是轻松一点就是了,没有什么乐;若是有色界天的地水火风,到了你
的身体里面,你的身体里面乐,有特别殊胜的快乐,那么这个时候就是有堪能性了。心也
是堪能性、心也有能力;身体也有能力。有什么能力?能够做一切功德,能做一切善法,
有能力能断除一切烦恼,有能力得圣道。说是做这件事,人家都说很困难;这个得禅定这
个人他要去做,他感觉很容易,他不感觉困难。他想要得神通也不难,有禅定的人,他就
能,可以有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乃至漏尽通都能得,就是有这种
能力,就是有堪能性了。有这种堪能性的人,当然有轻安有什么好处?有这种好处,有堪
能性了。
行舍这句话怎么讲呢?行舍是对受舍说的。这个受舍,什么叫作受舍呢?就是我们昨天讲
过了吧。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这个不苦不乐受,就叫作舍受。受中有一种舍受,也
叫作舍。现在说的这个舍,不是那个不苦不乐那个舍。它是行舍,这个行舍就是色受想行
识,这五蕴里面有个受、有个行;受里面有一个舍,行里面也有一个舍。这个行的舍,是
我们修行人达到了一个高的境界的事情,不是受的那个舍。这个舍是怎么回事情呢?是平
等、正直、无功用住,说名为舍。说是得了轻安,就是得定了,得了定是怎么样子?就是
这样子,就是平等、正直、无功用住,这叫作舍。这些翻译经典的这些大德,是大智慧境
界,他会中文的这个字形容件事,用这个舍字来形容那件事。
得到禅定的人,他内心是什么样子呢?第一个形相是平等。这个平等是对不平等说的,怎
么叫作不平等呢?就是我们静坐的时候,心里面打妄想,这就是不平等;心里面昏沈,昏
沈也是不平等。不是昏沈,就是散乱;不是散乱就是昏沈,这叫作不平等。现在你长期的
功,忽然间心里面也不昏沈、也不散乱了。不昏沈就是明。昏沈的时候,心里面糊糊涂涂
的,什么也不知道,就是睡觉了。不妄想、不散乱的时候,就是静,就是寂静的静。你有
了轻安,你就是有了乐,明静乐。明静的时候,这时候叫作平等,你心里面是平等住。这
个平等住当然并不是一刹那、并不是一刹那的平等住,一刹那的平等住,谁都能。就是相
续下去,明静而住就叫作正直,前一刹那、后一刹那;前分一钟、后一分钟;前一小时、
后一小时,一直的相续下去,这叫作正直住。不昏沈也不散乱,明静而住。
这个无功用住怎么讲呢?初得禅定的人,初成就这种境界的人,这个心里面是明静而住了
,他心里面有顾虑,就是一直的要注意不要散乱、不要昏沈,要注意才行的,
你一稍不注意,这个妄想就来了。如果说是今天你静坐了,忽然间有事情到几百里外面做
事情,你回来再静坐的时候打瞌睡了,这昏沈就来了。说昏沈不来了,你一定要集中你的
精神在注意,这叫作功用。这功,就是努力,你要努力的去注意这个事情,你心里面要这
样做,这叫作功用。但是你长期这样子明静而住,忽然间有一天不须要,无功用住。平等
、正直、无功用住,没有什么顾虑,自然地就是一直的这样明静而住,心里面所有的妄想
也没有,没有掉举的妄想,散乱都没有,也没有昏沈,所有的世间上一切的尘劳影像,统
统都没有,就是一念不生那样清净的境界,这就叫作舍。把所有不好的东西都舍了,这个
时候这个境界叫作舍,这叫作行舍。这个是当然通于有漏的禅定,当然应该是佛教徒。佛
教徒,因为佛说的法门,清清楚楚的,你能明明白白的这样做,你会容易成就这个境界。
也通于无漏,就是这些入圣位有禅定的这些圣人,他内心里面也是这样子,平等、正直、
无功用住,那么这叫作舍。这是善心所,也是很宝贵的,你能成就了这个境界,那是很不
得了了。说是我们在社会上的人,作生意发财了,心里面欢喜,我看要是坐禅的人,忽然
间成就了这个境界,心里面也欢喜。
不放逸,也就是这个精进和无贪、无瞋、无痴的境界。就是他能够精进的去修学一切善法
,精进的断除一切恶法,断除一切贪瞋痴,这样修行。你若常放纵自己的贪瞋痴的活动,
那就是放逸了。现在不,现在不放逸,常常的修善断恶,精进地用功,那么就叫作不放逸

不害,是什么意思呢?不害,就是不恼乱、不触恼一切众生,对于别人不触恼。这个有二
种情形,一种是这个人不用功、不修行的人,他的脾气大,随时会触恼人,说出一句话像
刀似的触恼人,这是一般人的境界。另外是有修行的人,他自己有修行,没有什么过失,
但是一睁开眼精一看,别人都是不对。不对,随时候就呵斥人家,你怎么、怎么的,这也
就是害、就是恼乱人,恼乱人。现在佛说,这佛法说不害,不要恼乱人。你虽然有修行,
你没有什么过失,但是别的人,你不要恼乱,除非是你的徒弟,你有责任,其他的人,你
不能轻易的去说的。不要恼乱人,要发悲愍心,同情这一切放逸的凡夫境界,你要努力的
修行,成就了善巧方便,那个时候能够知道怎么样去度众生去,要发悲愍心。你看见有人
他不对劲了,你要发慈悲心,这么样想;你不要随时发出一句话,来呵斥人家,来恼乱人
家,或者是打人家,这些恼乱的事情不要做,要发悲愍心,这叫作不害。
这十一个善心所,这正是我们佛教徒,要努力的去具足的。努力的具足这个信、惭、愧、
无贪、无瞋、无痴、勤、轻安、行舍、不放逸、不害,常常努力的修行。说是我出了家,
我不知道怎么修行,其实就是要具足这么多的功德。多读经论,随时佛菩萨开导我们怎么
样修行,要具足什么、什么功德。
文章来源(附音频):
https://fayun.org/public/index.html#!/fy/player/dharma/bashiguijusong/110/audio/0
==============================================================================
《八识规矩颂》
   
唐三藏法师玄奘造
   
前五识颂 
性境现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徧行别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贪嗔痴。
五识同依净色根, 九缘七八好相邻, 
合三离二观尘世, 愚者难分识与根。 
变相观空唯后得, 果中犹自不诠真, 
圆明初发成无漏, 三类分身息苦轮。 
第六识颂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轮时易可知, 
相应心所五十一, 善恶临时别配之。 
性界受三恒转易, 根随信等总相连, 
动身发语独为最, 引满能招业力牵。 
发起初心欢喜地, 俱生犹自现缠眠, 
远行地后纯无漏, 观察圆明照大千。 
第七识颂
带质有覆通情本, 随缘执我量为非, 
八大徧行别境慧, 贪痴我见慢相随。 
恒审思量我相随, 有情日夜镇昏迷, 
四惑八大相应起, 六转呼为染净依。 
极喜初心平等性, 无功用行我恒摧, 
如来现起他受用, 十地菩萨所被机。 
第八识颂
性唯无覆五徧行, 界地随他业力生, 
二乘不了因迷执, 由此能兴论主争。 
浩浩三藏不可穷, 渊深七浪境为风, 
受薰持种根身器, 去后来先作主公。 
不动地前才舍藏, 金刚道后异熟空, 
大圆无垢同时发, 普照十方尘刹中。
==============================================================================
心得: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十方三世一切佛,诸尊菩萨摩诃萨,摩诃
般若波罗蜜。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