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念佛人就应专修,不用学太多,对吗?

楼主: ttnnreuadf (Blue)   2021-06-20 11:07:10
关于专修、杂修的问题,前面印祖在十二祖赞颂中简单作了介绍,这里,我们引用善导大
师、印祖的教言,再来进行广泛抉择。“行有专杂,解门不分”,主要抉择行门上分专修
、杂修,解门上没有专杂之说。
这是我们对善导大师很容易误会的一个问题。为什么许多念佛人排斥闻思呢?就是没有真
正理解善导大师的本意,对专修杂修理解错了,导致修学净土法门的大方向都错了,南辕
北辙。甚至不但害自己,还要害别人,还要告诉别人:你不要这么杂修,你不要学这么多
,学得越多,就越难往生。这就非常危险、非常可怕,这不是善导大师的本意!我们来看
善导大师是怎么讲的呢?
《观经四帖疏》:“行者当知,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
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
“行者当知,若欲学解,从凡至圣,乃至佛果,一切无碍,皆得学也”。首先强调行者应
该知道一个什么道理呢?如果要“学解”,那就要深入经藏,佛的三藏十二部经典,都要
学。而且是“皆得学”,也就是都应当学的,而不是可学不可学。佛的一代教法,都应该
学。
“若欲学行者,必藉有缘之法,少用功劳,多得益也。”闻思佛的教法之后,肯定接着要
依教法去修行。那么这个时候要修契机契理之法,依与自己有缘的、相应的法门来修,这
时候可以讲“一门深入”,专修是最好的。这时候不能修得太杂,如果太杂了,分心二用
,甚至分心多用,那当然不得力。
佛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对我们修行来说,必须像打井一样,一直往下打;不能打
几下换个地方,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换地方,如果这样,那你永远打不到水。所以必须
要一门深入,“少用功劳,多得益也”。从“学行”上讲,要专修,不能杂修。
善导大师的这种讲法,本来就像一个“圆明宝珠”,非常圆满、无懈可击。但是,现在学
净土的人,甚至弘扬净土的人,把善导大师本来非常圆满、完整的讲法,在中间“一刀切
”,将上面“学解”的部分切掉不要,只取下面的“若欲学行者”这一点,导致现在学净
土的人普遍排斥闻思,这对整个佛法,乃至将来佛法的流传都有很大的危害!
有人以为印祖是专门提倡念佛的,所以就说印祖:你教人不要读诵大乘经典,就只管念佛
。后来印祖在文钞中专门作了解释,说自己从来没有这样的说法,这完全是有些人对他的
诽谤、误会。印祖不可能有这样的过失。
但是印祖也有解释,为什么让有些人没必要看太多经书,教他只念佛呢?这有种种原因:
或者当时战乱频繁,没有闻思教理的环境;或者某人年纪已经大了,没有太多时间闻思,
所以须赶快念佛,等等。针对不同的情况,有时候印祖会有“专门念佛”的开示。
针对大多数人,我们下面看印祖是怎么讲的。对善导大师的学解、学行,印祖文钞中讲:
《印光法师增广文钞卷一·复戚智周居士书二》:“汝于净土修法,尚未了了。当唯以翻
阅研究净土为事。半日学解,半日学行。必期于彻头彻尾,了无疑惑而后已。”
印祖对弟子开示,如果对净土法门“尚未了了”,你去学其他宗派是不行的,你现在应该
专门翻阅、研究净土典籍。但是印祖这里也提出,要“半日学解,半日学行”,一天到晚
只研究教理也不行,念佛、实修也需要。
但是如果一开始不学解,完全不了知净土法门,那真信切愿从何而来呢?现在许多念佛人
就犯了这个过失——对净土教理一点不清楚,许多疑惑都没有遣除,一上来就“干”,相
当于“盲修瞎练”。其实念佛也不是这么简单,不是说什么教理都不懂就可以。所以印祖
这里提出要“半日学解,半日学行”,这点非常重要。
“必期于彻头彻尾,了无疑惑而后已。”半日学解,半日学行,解行要相应。而且最后要
达到怎么样程度呢?要“彻头彻尾,了无疑惑而后已”,也就是对净土法门,对自己能否
往生没有丝毫怀疑了,真正生起“决定信”了,这个时候才能去修习其他宗派。
依善导大师《往生礼赞》、《观经四帖疏》乃至其他著作的讲法,生起“决定信”,就能
够决定往生、百分之百往生,不是不定的。就像本师释迦佛在《观经》中讲的,三心(深
心、至诚心、回向发愿心)具足决定往生,这是决定的,不是不定的。
所以,对我们修学净土的道友来说,先要在净土法门上下一番功夫。你能对净土“彻头彻
尾,了无疑惑”,这是最值得庆幸的,你的往生大事就不必等临终的时候确定,现在就可
以确定下来了。按最权威、最精确的法相名词来讲,印祖讲的“了无疑惑”,以及净土法
门经常讲的“决定信”、“真信切愿”中的“信”,就是唯识宗讲的“胜解”、“胜解心
所”,就是一种决定境,没有丝毫的疑惑,不会随他缘而改变。
摘自仁禅法师《观经四帖疏讲记》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