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专杂二修,净业行人几乎人人都知道;但是真正地、非常到位地去理解专杂二修是很
不容易的。一般人很容易从字面上理解:专修就是专门念阿弥陀佛,最多还念个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观经,不能修净土法门之外的,正行、助行之外的都不能修,否则就是杂修
了。但是,是否就这么简单呢?如果仅仅这样理解,你很可能就会理解错误,这并非完全
是善导大师的本意。表面上看来,善导大师对专修杂修讲得很浅显易懂,但实际上,这里
需要进行简别。
行有专杂,信心为本
我们通过印祖文钞来分析一下: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卓智立居士书三》:
“修净业者,有专修圆修种种不同。譬如顺水扬帆,则更为易到。亦如吃饭,但吃一饭,
亦可充饥。兼具各蔬,亦非不可。能专念佛,不持咒,则可。若专念佛,破持咒,则不可
。况往生咒,系净土法门之助行乎。”
“修净业者,有专修圆修种种不同。譬如顺水扬帆,则更为易到。亦如吃饭,但吃一饭,
亦可充饥。兼具各蔬,亦非不可。”关于专修、杂修、圆修的问题,印祖给我们做了比喻
:譬如顺水扬帆,那就更为易到;还譬如吃饭,“但吃一饭,亦可充饥”这是指专修,“
兼具各蔬,亦非不可”,这是比喻我们一般人以为的杂修,其实,有可能这是一种圆修,
即使不是圆修,也不见得完全就是杂修。
有些人可能很难理解,会产生这样的疑惑:你这样修阿弥陀佛之外的各种法门,如果也不
是圆修的话,怎么还能说不见得是杂修呢?我们下面再分析。
“能专念佛,不持咒,则可。若专念佛,破持咒,则不可”,印祖这里指出,专修的人如
果专念佛不持咒当然可以,但如果你专念佛,以为持咒不对,那就不可以了。
“况往生咒,系净土法门之助行乎”。这里印祖给我们指出,不是说持咒就完全成杂修了
。比如持往生咒,就是专修中的助行。
这部分内容的科判安立为:“行有专杂,信心为本”,就是为了特别说明信心的重要。实
际上根据善导大师的观点,讲专修主要是指“至心”,讲杂修主要是指“不至心”。不至
心当然就不是真信切愿,这样又杂修的话当然很难往生。专修呢?专修有个前提就是“至
心”,就是真信切愿。善导大师是这样进行比较的。
如果不了知这点,尽在外表上做文章,会产生这样的犹疑:唉呀,我是在专修吗?我有没
有修阿弥陀佛之外的法门呀?我如果修阿弥陀佛之外的法门那就麻烦了,我可能就成杂修
了,那我就很难往生了……他不知道善导大师专修杂修的讲法有个基础:专修是至心,杂
修是不至心。
你如果至心,那你专也可以,兼也可以;如果不至心,那你兼也不行,专也不行。不至心
的“专”不叫真正的专修,因为不符合善导大师讲的专修原则;如果是至心的兼修,也不
叫杂修,因为善导大师讲的杂修是不至心。所以,是否容易往生,不能仅仅以善导大师“
百中希得一二,千中难得三四往生”这句话去判断。至心的就不是杂修,至心回向照样容
易往生。
所以,关于专修以及兼修,像印祖这里讲的,一个菜都没有,专吃白饭也可以充饥,但一
般人做不到,如果天天让他吃白饭他会受不了;同样的道理,对于一般人,你让他天天就
念一句佛号,他也很难持续下去,所以“兼具各蔬,亦非不可”,兼修净土之外的法门,
也是可以的。但是,要特别注意,这有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必须是至心的。这一点非常
重要!
下面引用的内容,就是印祖对这个道理的开示:
《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四·开示五则(陈景藩笔记)》:
“修行用功,固宜专精。然凡夫妄想纷飞,若不加经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倘能如丧考
妣,如救头然之痛切。则于一行三昧,实为最善。若以悠忽当之,久或懈惰放废,固不如
兼持经咒为有把握。汝祈我决,我与汝说其所以,汝可自决。总之生死心切,诚敬肫挚,
则专兼均可。否则专落悠忽,兼落纷繁。良以根本不真切,故致一切皆难得利益矣。”
“修行用功,固宜专精。然凡夫妄想纷飞,若不加经咒之助,或致悠忽懈怠”。修行、念
佛当然应该专精,但是我们一般凡夫人妄想纷飞,如果不加念经、持咒这些辅助修法,有
可能导致悠悠忽忽、懒惰懈怠,修行反而不得力。印祖这句话我们可以体会出一个什么道
理呢?能专修当然最好,但是如果做不到,那兼修经咒也是适合一般人的。就像吃饭一样
,如果专吃白饭,一个菜都没有,一般人享受不了,因此还是需要配几个菜。
“倘能如丧考妣,如救头然之痛切。则于一行三昧,实为最善。”倘若能够像死了父母一
样伤心、着急,如救头燃一般的紧迫感去专门念一句佛号,达到“一行三昧”、”念佛三
昧“,“实为最善”。如果能够专修念佛,当然是最好的。
“若以悠忽当之,久或懈惰放废,固不如兼持经咒为有把握”。如果悠悠忽忽、散漫去念
,反而不得力,时间长了,可能就懈怠懒惰,念到后来实在念不下去了,甚至就放弃、废
舍,完全不修了。因为他只念一句佛号,念到后来可能实在念不下去了,就像天天只吃白
饭,一个菜都没有,到最后见了就会恶心、不想吃了。所以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兼持经
咒更有把握,这样修行也更容易长久。
“汝祈我决,我与汝说其所以,汝可自决。总之生死心切,诚敬肫挚,则专兼均可”。善
导大师所讲的专修、杂修,就是至心、不至心的差别。如果至心,那就“专兼均可”,专
修、兼修都可以。
“否则专落悠忽,兼落纷繁。良以根本不真切,故致一切皆难得利益矣”。如果不至心,
专修就落于悠悠忽忽;兼修就落于纷繁杂乱、心不归一。因为本来就是不至心、不真切,
“故致一切皆难以得利益矣”,专修、兼修都得不到利益。
印祖这段教言非常重要,通过印祖的解释、开显,我们就能很透彻地理解善导大师专修、
杂修的本意。总的来说,信心为根本,所以此处科判为“行有专杂,信心为本”,就是为
了强调信心。
这样我们就知道,念佛修行,最关键的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在至心、不至心上,或者说在
真信切愿上。而这信心如何生起呢?不是说单靠这样念佛就能生起信心。印祖这里讲了,
如果“根本不真切”,信心不够,那你专修、兼修都不行,要么落于“悠忽”,要么落于
“纷繁”。所以这个根本不是单靠念佛就能够抓住的,否则印祖也不会说“专落悠忽,兼
落纷繁”了。
真正的信心,决定无疑的胜解,也就是善导大师《四帖疏》上品上生章给我们讲的“决定
信”,也叫“至心”。“决定信”,就是决定无疑的信心,没有丝毫怀疑,但这个信心不
容易得。善导大师在《四帖疏》中用了极广的篇幅来讲什么叫决定信的相状,就是要让我
们尽量生起这样的信心。可见,必须通过广泛闻思,特别是通过闻思净土教理,断除种种
粗细的疑惑,这样才有可能生起“决定信”,才有可能得到“至心”这个根本,也就是生
起“真信切愿”。这里实际上是给我们点出了修净土法门的关要。
摘自仁禅法师《观经四帖疏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