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wudidog (呜啦啦)
2019-10-08 13:38:52※ 引述《hseo ( 杨三吉)》之铭言:
: 我一直很想赶快去极乐世界
离苦得乐是人的本性,而知苦是第一步
大德的起步很漂亮,目标明确
除了离苦,也要思考"得乐"是得什么?
衣食无缺? 不被轻视? 有人关爱?
这关乎后续能不能去极乐世界
: 平常会念佛 施食 点灯
: 但是我也常常很气愤
大德可以看看"六祖坛经"
这情况和经上写得非常相似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忏悔品第六《无相颂》
板上前辈在原po文的推文,也有暗示这件事
修福和修道是两件事,大德比较偏向修福
唸佛也可以修道,不过多数好像都是修福居多
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
原本修行路上都顺顺的,愤怒一来
整条路立马从机场跑道品质,变成碎石路、烂泥路,各种障碍现前
细心觉察的话,会发现这一点都不夸张
: 因为我做保全
: 有些人对保全态度很差
: 或是常常遇到一些人 有些自私的行为 心里就很不爽
: 还有人乱开车 我也会很不爽
: 五个月来 一个保全对我态度很差
: 强迫我要提早上班 让他可以接小孩上课
: 我一直想要转化自己内心的怨恨
: 但是还是觉得他是烂人
我们把世界,假设分为主观与客观
让事物如实呈现,如实描述,称为客观
对事物的解读、评价、观感,称为主观
那这段话有多少主观与客观的用词?
态度"很差" => 主观 => 对他而言,这可能是态度很好
"自私"的行为 => 主观 => 对他而言,这可能没有妨碍到别人
心里很"不爽" => 客观
"强迫"我... => 主观 => 对他而言,他只是请你帮忙
...内心的"怨恨" => 客观
觉得他是个"烂人" => 主观 => 对他的小孩而言,他是个好爸爸,不是烂人
佛法讲无常无我,在这里怎么练习?就是让主观少一点
态度很差 => 他真的很凶吗?他在凶谁?蛤,不知道是谁 (无我)
自私的行为 => 自私是什么?不自私是什么?
=> 车子停这边就是就是自私,往左边移一个车位就不自私了
=> 那往左边移一个车位,再往右移1/4个车位,是自私吗?
=> 往左移一个车位,再往右移1/3个车位,是自私吗?
=> 往左移一个车位,再往右移1/2个车位,是自私吗?
=> ("自私"不可得,真实情况是会挡到其他车而已)
.....(后面略)
多练习几次,面对事情时,尽可能把我执打掉,把标签撕掉
情绪反应才不会这么强烈,比较容易接受
需要上前处理也可以,佛陀讲的说话原则非常万用
1. 讲的内容符合事实 => 他的确会妨碍到别人
2. 对他人有利 => 免得其他人跟他起冲突
3. 自己是俱足慈心才说 => 不是想上去呛他
4. 语气柔和 => 免得他也不开心,更不想配合
5. 适当时机 => 该说就说,情况真的不适合,也不用硬要讲,找其他方式解决
圣严法师的四它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前三者,末学用自己的方式讲完了
最后一个放下很难,末学也还在学习
以前听到不知道谁写的新诗,很适合用在学习佛法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佛法常比喻欲望执著就是束缚
当心中或外境怎样,而不得不那样
自己不能决定不要那样,或执著就是那样的时候
就是所谓欲界系、色界系、无色界系,三界的系缚
只有放下(舍)才能自由(涅槃不可思议)
对人而言,生命大概是最重要的
为了追求自由,生命和爱情都不要了
听起来真的非常勇猛精进,境界之高呀~~ @@
: 今天去新的地方
: 又遇到对我很凶的人
: 不知道为什么他一看见我 脸就沉下来
: 我也不知道自己哪里惹到他
: 我不知道自己的修行方式是不是出问题
: 但是我觉得自己很不慈悲
: 也常常生出怨恨心
: 我该怎么办
如上文说,修行本身没问题
但方法可以更齐全,有一些大德可能不知道的佛陀教法
可能需要多学习
多贪众生不净观,多瞋众生慈悲观,
多散众生数息观,愚痴众生因缘观,多障众生念佛观。
以此五法为方便,调停其心,令堪修念处,故名停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