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索达吉堪布问答之交友篇

楼主: Biwogo (非颜)   2019-01-27 08:41:37
◎问:应奉行怎样的交友之道,与志同道合的同修成为情谊长久的朋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hc2.html
索达吉堪布:会不会交友的差别就在于是观察朋友的过失还是注重对方的功德。无论与任
何友人交往,如果总是以审视的目光观察他的缺点过失,对他的优点功德却熟视无睹、视
而不见,并且在其他人的面前也是口若悬河地说他有如是如是的缺点,谈论朋友的许多过
失。这种人就根本不懂得如何交友。
擅长交友的人则与之恰恰相反,即使明明看见对方的过错,也会立即想到这不是别人的过
错,而是我自己的错觉。举个例子来说,自己照镜子时,面容会清清楚楚地现于镜中,如
果看到眼睛瞎盲、满面皱纹等缺陷,理应知道那显然不是镜子的错,而是自己面部的缺陷

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应当懂得如何才能使自己与挚友的情意长久、始终不渝。如果在与道
友相处的过程中,一直将注意力放在对方的功德上,那么自己的言行举止也会倍加慎重、
格外严谨,处处小心翼翼而不敢毫无顾忌为所欲为,因为深怕同修道友耻笑讥讽。反过来
说,如果自己的目光总是盯着道友的毛病,那即便自己的朋友是一位慈悲为怀的大菩萨,
他也不会对你起到一丝一毫的有利作用。因为自己只是一味地用刻薄的语言羞辱讥笑好友
,而内心从来未顾虑过如此也同样会遭受对方的羞辱。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如若是一位精通与道友和睦相处、关系融洽的修行人会常常将自己看
作是有缺点过错之人,而将道友视为是有优点功德之人。如何将自己看作有过失的人呢?
心里应当如是观想:自己从无始以来到现在每一天烦恼的熊熊烈火都是弥天漫地,焚烧了
所有善业的妙树,罪恶滔天的毒海汹涌澎湃,淹没了通向解脱与佛果的大道,如此下劣的
我每一日里各种烦恼恶业接连不断地纷纷涌现,长此以往,毋庸置疑后世必然会下堕恶趣
,哪里还有像我这样浑浑噩噩、庸庸碌碌、无所事事恶贯满盈的人呢?假设能经常如此内
省自己的过失,那么自相续中的贡高我慢、骄傲自满的情绪就会崩溃瓦解,也不会对好朋
友轻视怠慢。
如果发现道友的缺点毛病,也要如此想:我的这位善良仁慈的法友菩萨不可能会有这样的
过失,肯定是由于自己的心不清净所造成的一种错觉。请你好好想想:我们对自己身上所
存在的那些暴露在外、显而易见的缺点也不能发现,怎么能一眼就看出别人含而不露、隐
藏在内的优点呢?怎么能妄下断言一口咬定说他人无有功德呢?
我们必须确定自己已能够做到只见其德、不见其过,方可与道友进一步相互往来。了解了
如何交友以后,无论与任何法友交往,关系也不能过于亲密,甚至密切到依依不舍、难解
难分的程度。倘若如此,在所有的法友中,就必然会有一位特别亲密的挚友,随之而出现
的状况就是将道友分为和睦密切的一方与互不和睦的一方,以偏袒之心将法友分裂开来。
对亲密的一方贪执爱恋,对不和的一方恨之入骨,与世间人的护亲伏怨无有任何差别,这
实在是修行人最大的过患。
此外,也不应满怀厌恶地说我与这位法友合不来,便与此人老死不相往来,拒彼于千里之
外。对法友僧众应当一视同仁、和平共处,对他们满怀敬意、彬彬有礼,自己举止应当庄
严稳重,始终如一。所以,与任何人都长久保持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也就是既不过于亲
近也不过于疏远。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山法宝鬘论》
◎问:交朋友时应如何取舍?怎样才能交到对自己人生有利的“益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wq1q.html
索达吉堪布:世间上的朋友,分益友和损友两种。按照《论语》的说法,损友有三种:“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友便辟,指逢迎谄媚的朋友;友善柔,指表面奉承而背后诽
谤的朋友;友便佞,指善于花言巧语的朋友。益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
友直,指正直的朋友,不会有狡诈心和欺骗行,让人有安全感、信任感;友谅,指诚实守
信的朋友;友多闻,指广闻博学的朋友。所以,择友要从这些方面观察。
一个人能不能交到好朋友,关键也在自己。如果别人指出你的过失,你不但不生气,还愿
意认真改正,就能交到善友;否则,即便是真正的善友,也会逐渐远离你。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弟子规另解》
◎问:初发心的在家人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交往圈子?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diw.html
索达吉堪布:华智仁波切曾说:“与贪心强烈的朋友接触,会增长自己的贪心;与嗔恨心
强烈的朋友来往,会增长自己的嗔心;与具有信心的善友接触,会增长自己的信心;与大
悲心增上的朋友交往,会增上自己的大悲心。”所以上师以前也经常教诫弟子:“大家最
好远离人群,不要与坏人接触,如果实在要与人接触,也应该与有智慧、有悲心的人交往
,千万不要接触恶人。否则,凡夫心的力量非常薄弱,很容易被外境同化,久而久之,自
己也会变成恶人的。”
世间人经常处于烦恼深重、贪嗔痴充斥的人群当中,修行人可能相对好一点,大家共同的
目标就是调伏烦恼,虽然调伏的程度各不相同,但每个人的心态都是一致的。而在社会当
中,人们整天都被贪嗔痴所转,除此以外生活基本上没有实义。我们现在好不容易生起了
利他的菩提心,应该像获得如意宝一样百般爱护。倘若我们实在身不由己处于恶境当中,
也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护持自己高尚的人德,树立正知正见的法幢,不然在世间八法的
巨浪中,你一定会被吞没的。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入行论广释》
◎问: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为可与之结交的良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vs8s.html
索达吉堪布:萨迦班智达曾说:“做事交友,依靠知恩报恩这一准则可推知所交往之人的
品格。”
正士对于他人的恩情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知恩、念恩、恒时不忘,但因缘时机尚未成熟
,苦于无法对恩人作回报;二是知恩、念恩,时机成熟便立即回报。
劣者受恩不报恩,也有两种:一种是受别人恩泽,非但不知恩,反以为是自己的福报显现
所得到的便宜,也就谈不上将来报恩;另一种是不知恩,不报恩,甚至恩将仇报,对恩人
加以诽谤诋毁,显尽内心恶劣的本性。
法王如意宝常以此理开示弟子:“要结交正人君子,知恩报恩;尽量忘记受恩不报反加损
害之人的恶行。”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格言宝藏论》
◎问:跟对方只是因为偶然的言语冲突,慢慢好像就成了不可调和的仇人。该怎么化解?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5f2.html
索达吉堪布:在平时生活中,很多人都习惯将名声、财富、成功、快乐、欢喜等如愿以偿
的事归于自己,而将失败、亏损、诋毁、谩骂等各种不愿意接受的事推给他人。比如:事
情做得好,领导等表彰,就说是自己做的;事情做得不好,领导等批评,就说是他人做的
;坐车时,抢先坐在靠近窗户的舒适位置;两人同住一间房时,总先占领靠近窗户的床;
几人共吃一盘菜时,总抢著吃好吃的东西……为什么会将所有好事都归于自己,而将所有
坏事都推给他人呢?这就是我执分别念在作怪。
而佛菩萨,即便是怨敌加害也没有丝毫嗔恨心,一切苦难众生都平等救护,其原因就是没
有我执。因此,在生活中,大家一定要净化自己的身口意,消灭自己的我执。《入行论》
云:“自身过患多,他身功德广,知已当修习,爱他弃我执。”在了知爱自的众多过患,
和爱他的诸多功德后,应该串习爱他而舍弃我执。老子曾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
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寂天论师亦云:“汝虽欲自利,然经无数劫,遍历大劬劳,
执我唯增苦。”既然执著自我会增长许多痛苦,那就应该按照《修心八颂》最根本的一颂
来行持,即:“亏损失败自取受,利益胜利奉献他。”
作为凡夫人,若人与人之间真的发生了不可理喻的事,比如:财产全部被对方抢光,父母
被对方杀害等,心里肯定不愿意与之共事。但并没有这么重大的事,只是语言稍微有一点
冲突,或互相有一些误解,就像乌鸦和鸱鸮一样,生生世世怨恨,或像不并存相违的水与
火一样,水火不容,那就太不应该了,特别是修学大乘佛法的人!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修心利刃轮讲记》
◎问:修行人应“随顺众生”,这是否意味着,佛法修行人应尽量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来
生活?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3a6.html
索达吉堪布:世间习俗大多是随分别恶念而转的邪法,并无真实合理性可言。现在人们共
许的法,到了另一个时代,也会被判为非法;本地人共许的合法行为,在另一地往往被评
为非法行。如果去随顺,只会让人积累恶业,陷入更深的轮回。
作为求解脱者,应当以佛法正理为根本,而不能盲目随顺世俗造轮回业。当然,于经论中
虽然也强调过应随顺众生,但其所指并非是让修行者随顺世间造轮回业,而是为了引导度
化世人,修行人在表面形象上,首先不应让世人产生反感邪见,对此应仔细区分。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中观四百论广释》
◎问:佛教徒怎么看待人与人之间的世故圆滑?人可以做到圆滑的同时又保持初心吗?该
如何处世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97ccf950102xc6h.html
索达吉堪布:世间上的人,不管他是何种层次或什么身份的人,都可归为比较低级卑劣和
具高尚品质这二类。前一种人的行为只是凭著本能和习气的冲动而随意行事,他们这种处
世方式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而后一种人则是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他们不管是说话
还是做任何事情,都有一套取舍是非善恶的准则来约束自己,时时以正知正念反观自己,
这就是那种志行高洁之士。
劣心即是欺哄诓骗、损人害人以求私利不择手段的发心,若无此心则是贤良人品的特征之
一,但是不能认为只要自心清净就没有外来的违缘。自心清净只能说明自己的修行不错,
而不能代表所有人的心都是如此,否则便有释迦牟尼佛圆证佛果后,一切众生都应成佛的
过失。因此,处世修行一方面要保持清净的善心,另一方面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权利与修
行的顺利,有必要多观察别人的态度,警惕可能发生的障碍。
有些人没得到任何证悟,却好像对什么都不在乎一样,以“只要自己做得对,哪怕天翻地
覆也与我无关”的态度处世。所以他们往往在潇洒自在之时被当头一棍敲得懵头转向,吃
了亏还不知缘由,或被逼得走投无路,欲哭无泪,或是在蒙受损失之后,心不堪忍而破口
大骂,甚至拳脚相加,事前的那套处世哲理也不知忘到哪里去了。
在弱肉强食的生物圈中,植食性动物自从来到世间后,其生命每天都要遭到猛兽的威胁。
因此它们在吃草喝水乃至休息,每时每刻都会提高警惕,绝不放松。同样的道理,人在世
间也应小心谨慎地对待一切人或事,切不可随意轻信恶劣之徒,而应培养自己察人断事之
敏锐的观察能力,并于心中树立起坚定的正知正见。
佛法不离世间法,如果能了知一切世间诸事,在学佛修行的过程中定能遣除违缘,化解怨
恨,处理任何事情都会得心应手。静心处世,以静制动,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作为一个
高僧大德,除了精通佛法以外,还应精通世间法,这样才能圆满地处理弘法利生事业中各
类棘手的问题,以便善巧地引度被三毒烦恼烧灼得头晕眼花的人。
五浊恶世的业感众生,大多数人所受的教育也是学习杀盗淫妄的技术,所得的是聪明邪慧
世智辩聪,行为多不如法,以狡猾变化多端为处世圆滑的美称。高僧大德为调化不同根基
的刚强众生而有种种显现,那是另当别论,但看他们的悲心和利生的宏大事业,虚空纵坏
也不会改变的,这是他们不共的应机方便,我们不能以自己的凡夫肉眼,将圣凡相提并论

敬录自索达吉堪布《格言宝藏论》《君规教言论释》
台湾菩提学会脸书: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PuTiXueHui/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