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掀开经本,第六十八页倒数第二行:
“三明宗”,这是玄义,也就是全经概要第三个大段。“宗谓要,此经之要,在修心
妙观,感于净土。”前面所讲的辨体是理论的依据,这一段讲宗旨是修行的方法,也就是
全经修学的总纲领,这个非常重要。如果说是理论明了,不晓得修学方法,还是得不到受
用的。它修行方法就是在观,十六妙观。我们接着念下去。“心观,即是一心三观,释名
之中,其相已委”,委是已经给我们解释了,前面已经说过。“感土之相,此文备论”,
修一心三观感得四种净土,这个四种净土要在这段里给我们说明。“今经妙宗,在此因果
”,一心三观是因,感于四土是果,修因证果。我们看底下的文。
“次明经宗”,再其次,就是第三个段落,说明本经的宗旨,“初简宗体,次正明宗
”,这分成两个段落。我们看本文。“有人言,宗即是体,体即是宗”,有人这样说法,
把宗跟体看成是一桩事情,其实不然,宗跟体是有差别的,“今所不用”,不主张这个说
法。“何者,宗既是二,体即不二,体若是二,体即非体。”本体确实只有一个,不能有
两个,有两个本体就不叫做体了。“宗若不二,宗即非宗”,宗是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
法确实每部经有每部经的方法,它绝对不是一个。“如梁柱,是屋之纲维”,这举比喻说
像盖房子,盖房子梁柱是非常重要的。先把屋架架出来之后才能盖。“屋空,是梁柱所取
”,房屋之用就是在用空,如果没有空间,这房子就没用处了,所以说用空,“不应以梁
柱是屋空,屋空是梁柱”。举这个比喻好懂,这是比喻宗、体确实不是一个,它是两个。
但是它的关系非常之密切,宗必须依体而建立的,离开体哪里来的宗!
下面《钞》里面讲,就是注解里面,这两句话很要紧。“宗是因,果属事”,这里面
就因果的关系,修因证果。所以宗是修行的纲领,果报是西方四种净土。“体是一性属理
”,因也是根据这个理,果还是根据这个理,理是一个,“虽不相舍,二义须分”,确实
因果都是基于一个原理,但是我们还是要把它辨别清楚,不能含混一谈,所以二义须分。
“执定是一,于义乖违”,如果说执著这个是一,跟教义就相违背。执定是一讲是能讲得
通,可是怎么样修行,怎么样证果,那就难了,所以必须要把它辨别。底下一段,注解诸
位自己去看,我们看下面一段,“简宗体异”,这就说明它为什么不能够合而一谈,一定
要把它辨别清楚。在七十面倒数第二行。
“宗体异者,则二物孤调,宗非显体之宗,体非宗家之体。”实在讲,宗、体有密切
的关系,就是理跟事是一体的关系,离了理,哪来的事;没有事,理也显示不出来。宗跟
体的关系就是如此,这样的密切。所以此地讲,若说宗体异,那就真正变成两个孤调,宗
就不能显体。体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确实一切众生本来具足,虽然具足,显露不出来,
迷了。必须要以修德才能够显出性德,性德是体,修德是事,不修不能成佛。一切诸佛说
实在话也都是修成的,他怎么修成?本性是本来具足的,因为他有佛性,所以他只要肯修
决定能成佛。这是把体跟宗用关系显示出来。因此不能执著是一,也不能执著是二,执著
就错了,我们晓得它当中的关系这样就好。
底下这给我们正说了,这是指示,在七十一页倒数第四行。“今言不异而异故有宗,
不一而一故有体也”,这说得很好,这才是把事实真相跟我们说出来了。我们看注解。“
普贤观经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大乘果者,诸法实相是。实相因果,不异而异,非
倒有印,此为妙宗,因果实相,不一而一,非事外理,此为妙体。”这一段解释,解释得
很好,言简意赅。离开实相没有一法可得,实相简单的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理体
。我们修行必须顺着它,依着它,我们证果也是它。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晓得,一切诸法确
实是归一,像禅宗所讲的,万法归一,一是什么?一实相。
佛法修学终极的目的,就是教我们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认识宇宙真相,佛法修行证
果就圆满了。所以诸位要问佛法是什么?这简简单单几句话,把整个佛法都说尽了。我们
现在问题的结症,就是不知道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但不知道宇宙人生,连自己是什么也搞
不清楚,这个叫迷、这叫颠倒。所以,我们种种想法、看法、作法都发生错误,错误给我
们带来了很多的痛苦。我们学佛就是要认识自己、认识宇宙、认识人生,真相大白,我们
的思想、见解、作法就不会再有过失。没有过失就没有痛苦,苦难就没有了,这是佛法教
学、修学的目的。本经方法非常的巧妙,宗就是修行的宗旨,是一种巧妙的修行宗旨,这
个妙宗它的果德就是妙体。
下面是把本经的宗旨,给我们直截了当的说出来。在七十二面第二行。“今此经宗”
,此经就是《观无量寿佛经》,这部经的宗旨是什么?修行的要领是什么?“以心观净,
则佛土净,为经宗致”,致是达到了极处。这句话非常重要,正是《净名经》上所说的,
心净则佛土净。诸位同修修学净土,不管你用的是观想、观像、持名、念佛,最要紧的是
要达到心清净。心如果不清净,你观想、观像、持名都得不到结果。好像在学校念书,虽
然很勤奋的去读,考试都不及格,为什么?你没有抓到重点,这个重点就是心清净。我们
今天说老实话修行功夫不得力,什么原因?我们肯念经,一天念好多遍;肯念佛,一天念
几万声,心不清净。一面念一面还胡思乱想,一面还是非人我,还要看人家的毛病,找人
家的碴,这怎么行?他不知道念佛修行,就是把我们这些烦恼、习气、毛病把它修掉,去
掉之后心就清净了。恢复到心地清净,我们修学的目的就达到,现前得到的是身心清净、
自在安乐,将来是往生净土,你说这多重要!
我们看注解,这一段注解就非常要紧,与我们现前修学我们的期望有密切的关系。“
大乘之法,其要在心”,跟小乘法不一样,小乘法着重在事相,着重在生活上琐碎的事相
。大乘法着重在清净心,这个是不一样的。“心具易知,色具难解”,具是具足,经上讲
的,心里头具足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我们听了好像能懂得的样子。色是色相,色相
里面也具足这就不大好懂,就难懂。“故止观云,因通易识,果隔难知”,果是果报,果
报有十法界;因,因是讲十法界是基于一个因,就是心。十法界“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识是心之用,不是心的体,是心的作用。心作用就有顺、有违,有顺性,有违背了自性
,顺自性就变四圣法界的果报,违背自性就变成六凡的果报。什么叫顺违?我们起心动念
,顺清净心就叫顺性,起心动念心不清净,就违背自性。我这样讲法,诸位比较容易懂。
什么是真性?我用清净心来说,其实这个说法也不为过,因为《无量寿经》经题上就
是清净、平等、觉。所以实在讲,《无量寿经》修行的宗旨就是清净、平等、觉,说了三
个,三个实在讲就是三宝。我听说今天有不少同修要发心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清净就是僧宝,平等就是法宝,觉就是佛宝,所以这三宝都在《无量寿经》的经题上,
这就是大乘修学的总纲领。所以《无量寿经》好,实在讲它整个体、相、作用都在经题上
,“无量寿”就是真如本性,就是体。“庄严”就是相。庄严是什么?西方叫极乐世界,
极乐是庄严,完美无缺的庄严。庄严简单讲就是形象。顺性,这个形象善,不顺性这形象
不善。造五逆十恶,变现地狱、饿鬼、畜生恶相的庄严,不能说不是庄严,也是庄严。所
以庄严这个名词范围非常的广泛,十法界依正都可以称之庄严,庄严里面好丑不一样,善
恶不一样,总名为庄严。所以庄严是相,无量寿是体,清净平等觉是修因,我们应该怎么
样去修,才能证得极乐的庄严,那是究竟圆满的庄严。
“故观自观他,皆修心观”,这个两句话我们不但要记住,要会用。观自就是禅家常
讲的观心,观自是观自己的起心动念,能够知道自己起心动念的善恶,这是觉,就不迷。
观他,观别人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观他就是观自,观他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会不会
影响我?譬如说人家赞叹我,我就很高兴、很欢喜,我就被他动摇了。人家骂我几句话我
生气,气好几天都消不掉,这就是自己作不了主,被外面境界所转。被外面境界所转,我
们中国人讲风水,风是什么?外面的,水就比自己的心。风一吹,我们心动了,马上起波
浪,风水就是这个意思。几时外面境界风怎么吹,我心如如不动,给诸位说,外境转不动
你,你从此以后不要再看什么风水了,因为风水对你不相干了!观他是观这个,我们还受
不受外境的影响?可以说观自、观他都是修自己的清净心,都是修自己的清净、平等、觉
,这个叫会修行。
==
我们肯念经,一天念好多遍;肯念佛,一天念几万声,心不清净。
一面念一面还胡思乱想,一面还是非人我,还要看人家的毛病,找人家的碴,这怎么行?
他不知道念佛修行,就是把我们这些烦恼、习气、毛病把它修掉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