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CBETA B10, No.0067《菩提道次第广论》
: “又于无我义,若无观慧引生恒常猛利定解缘如所有性毘钵舍那,唯久修习正奢摩他
: 仅能压伏现行烦恼,终不能断烦恼种子。故非唯修止,亦定应修观。如《修次中编》云:
: ‘诸瑜伽师若唯修止,唯能暂伏烦恼现行,不能断障,以未发生智慧光明,则定不能坏随
: 眠故。《解深密经》云:由静虑故,降伏烦恼(现行);由般若故,断诸随眠(种子)。’”
───────────────────────────────────────
■ 补充:不应单修止,决定还要修空性的胜观
摘自:《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章讲记 法音法师
【又于无我义,若无观慧引生恒常猛利定解,缘如所有性毘钵舍那,唯久修习正奢摩他,
仅能压伏现行烦恼,终不能断烦恼种子,故非唯修止,亦定应修观。”
亦“定”应修观,是决定要修观。
同时,于无我义未于心中产生观察通达的智慧,即生起证悟空性的智慧,依于这样的
智慧进一步引生不间断,殷切,力量极强的定解 — 空性的定解。
对于不先行证悟空性义,又没有依所证的空性义引生无间相续殷切猛利空性的定解,
生起缘胜义谛如所有性的胜观,单单长时修习具相的奢摩他,具相的止,已得止而长久修
习,最多只能如石压草般压伏心中烦恼的现行,不能如截断树根般地根断烦恼种子,故不
应单修止,还要修空性的胜观。
很明显,断烦恼是要断种子才算,不断烦恼种子不名为断烦恼,断烦恼现行不能称为
断烦恼。
若依佛教团体的力量,依共修的力量,依暂时的持戒,依著修世间的止观,依著忏悔
力量,都只能压伏烦恼现行,绝不能断烦恼种子;只是暂时压伏,以后还会生起,表示未
根断种子。
根断烦恼必须断种子才行,一旦根断种子,以后遇任合因缘,都不会生烦恼。以上说
明依止而修观,要止观双修,下面以经论证成。
【如《修次中编》云﹕“诸瑜伽师若唯修止,唯能暂伏烦恼现行,不能断障,以未发生智
慧光明,则定不能坏随眠故。】
如莲花戒论师《修次中篇》所说的,一切志求断尽烦恼的瑜伽师,若单长劫修止,修
得再久,其功能不过是暂时压伏烦恼的现行,不能根断障碍 — 烦恼障或所知障随一,因
为其心中未产生证空性的智慧光明。
未生起缘空性的胜观,就绝对不能坏灭种子,“随眠”为种子。一般说,随眠有二意
。1)堪能引发后后烦恼的力量,即称为烦恼随眠或烦恼种子。2)凡是不堪能引发后后烦
恼的力量,只是障碍你遍知一切,那种随眠就是习气。前者为烦恼障,后面习气的随眠为
所知障。这儿主要在讲种子。所以一定要依止修观,特别是依止修出世间的胜观为要。
【《解深密经》云﹕‘由静虑故,降伏烦恼,由般若故,断诸随眠。’】
佛说《解深密经》的意思也一样,依著一般的静虑,此静虑先不要谈出世间的,一般
共许的静虑只能压伏烦恼的现行。依著般若,般若为空性的智慧,通达空性的智慧。通达
有证或亲证。依著证或亲证般若空性的般若智慧,就能断除心相续的种种烦恼种子。
【《三摩地王经》云﹕‘虽善修正定,不能破我想,后为烦恼乱,如外道修定。若观法无
我,观已善修习,是证涅槃因,非余能寂灭。’】
这段文说得太清楚了,虽然善巧如理如量的修习正定,即止,再如何久修,都不能破
我想,破我执,不能根断我执的颠倒妄想。
因为心相续只长久地修止,安住于止当中,无法根断烦恼种子,我执种子。后来遇到
外境,又会生起烦恼,为烦恼所扰,如外道行者。
相反地,若观法无我,观有很多层次,先以闻慧、思慧证法无我,继续不断地修习,
在得止之上生起修慧证,证法无我就得到法无我的胜观。
由法无我空性的胜观,继续配合累积福德资粮,不断地串修,若干时候,产生正行断
障的能力,这样的胜观是证得涅槃的主因。此外没有其他的法药,能得到寂灭。
换言之,寂静无二门(没有第二条道路),即不离福德资粮摄持的证或亲证空性的心,
寂静为涅槃之意。得涅槃唯一的法就是生起证或亲证空性的心。
补充几点,一)如外道的修定是什么意思呢?举例说,有个外道仙人得到有顶天的禅
定,长时入定,在定中头发长了,老鼠在头发里作窝。仙人出定后,发现头发中有老鼠窝
,很生气,因为这样便退失定力。
久修禅定,没有空性胜观,无法对治烦恼,烦恼只是暂时不起,无法根断。就像外道
法,可以得增上生,不可能入道,因为不具足出离心,因为不善巧四谛取舍学处,因为未
修无我义,故不断烦恼。
【《菩萨藏经》亦云﹕‘若未闻此菩萨法门,亦未听闻圣调伏法,唯三摩地而得喜足,为
憍慢转堕增上慢,不能解脱生老病死愁叹苦忧及诸衰恼,不能解脱六道轮回,不能解脱诸
大苦蕴。’】
依《菩萨藏经》,若行者没有听闻菩萨法门,即大乘止观法门,大乘的静虑度与智慧
度,也没有听闻圣调伏法,即没有听闻空性的胜观之教授,单依三摩地而得到喜足,“喜
足”即味着定乐,甚至倒执禅定为解脱,如外道。
这样的结果是,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憍慢转增,成为增上慢。以为久修禅定,就得
到解脱了,这就是增上慢。
因为他心中的烦恼种子没有根断,没有得到出世间的胜观,当然就不能根断烦恼,所
以还是会轮回生死,蒙受生老病死苦的折磨。蒙受内心烦恼的侵逼,愁叹苦忧不已,种种
身心的衰恼,为此缘故,不能出离六道轮回生死,不能解脱诸大苦蕴的轮回,轮回即苦蕴。
即便长久修定,还是会衰堕,得定的人往昔无始以来,心中有很多投生欲界的业,当
定力退失或杂染时,往昔所积,尚未感果的欲界业习气会现行,力量强者先成熟,所以定
力衰退就堕欲界了。
不是说定力不重要,但要知道它是在什么位置。本论一再提醒,要依止修观,依观断
障,才是佛教的正道;其他都不是,得到神通或财富等都不是,就算有神通也是为了利他
及解脱,否则无义。
【如来于此密意说云﹕‘从他听闻解脱老死’,故欲断诸障发净智者,应依奢摩他而修妙
慧。】
对于这个意思,如来教诫道,必须依止修观,止观双修的密意。必须从他方善知识听
闻空性义的教授,依著缘空性的止观双运,断尽烦恼。
欲求断除种种障碍,譬如二障随一,应依增上缘奢摩他而修习生起缘空性胜观的妙慧
,净智为出世间的智慧,即亲证空性的心。
补充二点,一)修法的过程应是这样:
先生起具义疑,生如理观察,不怀疑就不会观察,有怀疑就会观察,要先动脑筋想一
想,不要只有听受,必须思惟。这样才可能生起如理观察。
由如理观察则见到理由,不观察不会看到理由,任你有多少观察,就会看到多少理由
,世间法出世间法都一样。
之后,由见到理由产生定解,不见理由,怎么可能生定解呢?后将所生定解结合止观
,加以修习。这样才正确。若太不喜欢观察,太不喜欢安立理由,只想听到答案,成果一
定一败涂地。
二)关于这点,宗大师在《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及《入中论善显密意疏》,对于空
性义提到四个重点。
1)依他教而闻,2)向他说而讲,3)自己思惟空性义,自思义而思。4)心串习而修
。这四点 — 即闻讲思修空性义,确实若多若少可以损害心中的我执。
【《宝积经》云﹕‘住戒能得定,得定能修慧,由慧得净智,智净戒圆满。’】
安住于堪能息灭外在粗分散乱的戒,就能得到堪能息灭内在细分散乱的定,依著已经
息灭内在细分散乱的定,就能生起根断烦恼的空性之修慧。
由空性的修慧继续修习,就可引出出世间亲证空性清净的智慧。由这样心中已具足出
世间道为本质亲证空性的清净智慧,就可让戒学定学变成圆满,变成出世间的三学。
补充二点,一)三学可分有漏三学及无漏三学,三学是总名,看谁有才能判断是有漏
或是无漏,众生和佛,凡夫和圣者的差别在于心的功德差异。
二)增上三学,依著三种观待可以成立增上三学的数量决定之理。
1)观待调心次第,三学数量决定。依著戒学能令心息散,依着定学能令心等至,依
著慧学能令心解脱。
2)观待断除烦恼的次第,三学数量决定。依著戒学能损坏烦恼现行,依着定学能压
伏烦恼现行,依著慧学能根断烦恼种子。
3)观待得果,三学数量决定,依著戒学得增上生果,依着定学得上二界果,依著慧
学得涅槃果或出离三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