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观无量寿佛经疏钞演义》4(上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8-12-21 23:55:49
  请掀开经本,看二十二面:
  在《钞》里面,我们看到天台宗的“七番共解”,这是他讲经的方式。七番就是七个
小题目,每个小题目都很明显,一是标章,二是引证,三是生起,四是开合,五是料简,
六是观心,七是会异。这七个小题,第一个“标章,令易忆持,起念心故”,目的就在此
地,标是标示,章是章题。“引证,据佛语,起信心故。”标明章旨一定要有证据、要有
根据,不是随便说的,一定是根据经典,我们才能生起信心。“生起,使不杂乱,起定心
故。”“余三”,就是第四、第五、第七,四是开合,五是料简,七是会异,这个目的是
“起慧心故”。“观心,即闻即行,起进心故”,就是精进心。这七个小科就是信、进、
念、定、慧,就是这五种心。所以,他的结论上说,“故五心立,成五根,排五障成五力
,乃至入三解脱,今疏从略,故注云云”。《疏》是在今天诸位那个大本子里就详细,这
个地方这些细科都省掉了。可是我们要晓得,他的目的是培养我们信进念定慧五根,希望
五根能增长成为五力,才能够消业障。这是说他的目标。
  我们看底下,这是解释,这是五重玄义的第一重。“第一释名者”,天台家一开头就
给我们讲经题,“一切众经,皆有通别二名,通则经之一字,别则有七或单人、法、譬或
复或具”。这就是题目里头把它归纳起来,一切经不外乎以人为经题,或者以法为经题,
或者以比喻为经题,这叫三单。三复是一个经题里面有二个,或者是人法,或者是人喻,
或者是法喻。第七种叫具足立题,人、法、喻统统都有。佛的经题目很多,不外乎这七个
原则,所以叫七例立题,这也是属于佛学常识。
  在本经,底下就给我们介绍出来,在第二十四面。“今经从能说所说人以立名,即教
别。”我们这部经,“佛说”是本师释迦牟尼佛说的,这是能说之人,“无量寿佛”是西
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也是人名,所以这个题目里面有能说之人、所说之人,它是从人来立
题的,单人立题。正如同小本《阿弥陀经》一样,“佛说”是释迦牟尼佛,“阿弥陀”就
是无量寿佛,这个题里面没有法,也没有比喻,单人立题。这是教别,这是别题,跟其他
的经名称不相同。“同名为经,即教通。”像《金刚经》、《华严经》、《法华经》都称
为经,经这个题目是通题,这就叫教通。“为行不同,从一至无量,即行别,会同常乐,
即行通,理虽无名,将门名理,理随于门,四四十六,即名理别,门随于理,即名理通,
此约一化,以明通别。”这些意思,如果对于天台教义没有涉及的话,都不太好懂,因为
里面许多是天台宗的术语,初学的人很难体会到他是什么。
  这里面要跟诸位说明的就是“四四十六”,天台家把理事开为四门,四门就是空、有
、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开成这个四门。四教里面,藏、通、别、圆,藏教里面有四门,
通教也有四门,别、圆亦复如是,四四十六。在理上讲就不同了,理不同是浅深不同,理
有浅深不同,不是其他的不同,只是说浅深不同。佛四十九年所说一切法离不开这个原理
,所以佛是依真俗二谛而说法。俗谛简单的讲,随顺我们的常识,随顺我们的常识,我们
听起来很容易理解。真谛是如来他的境界,说出来往往我们就不容易懂,不容易体会。必
须要心地清净到相当的程度,我们的障碍没有了,佛说的我们能体会,能够理解。
  因此,佛法诸位记住一个原则,它是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我们凡夫日常所用
的心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能够想像得到的、能够理解的都是在八识范围之内,没有
办法体会到心性。因此,佛所讲的这些教理,我们就听不懂。真正学佛从哪里修?从定下
手,不是从教下手,先修定。所以古时候,不管是在家出家,学佛五年学戒。五年学戒,
不是学经律论里头的律藏,不是学那个戒律,是遵守老师的教诫。老师教你什么?教你把
所有一切分别、执著、妄想放下。用什么方法,那不一定。禅宗教你参禅,教你静坐,坐
的时候不要想善,也不要想恶,不思善、不思恶,把心定下来。如果你有问题去问老师,
你问题才一提出来,老师香板就打下去了。为什么?叫你不要起妄念,你怎么又起妄念了
!老师看到你常常不问,没有妄念时候,板子又打下去,为什么?无明!你不是妄想就是
无明,妄想要打,无明也要打。所以禅宗这种教学法有时候看非常不合理,无缘无故就找
碴打人,他就是要把你妄想打掉,也得把无明打掉。
  教下多半是用读诵,就跟我们中国从前的小学一样,叫你背书,不要讲解,背书。一
天把这书背多少遍,像天台宗背《法华经》,《法华经》的分量相当多,一天念一遍,五
年就念上千遍了。不要求解经义,这个念是把心念定下来,定下来之后,再听经就会开悟
。你看《坛经》里面讲的法达禅师,法达是念《法华经》的,见到六祖,礼拜的时候头不
叩在地上,六祖看出来了。礼拜头没叩到地上,傲慢!所以六祖就问他,你有什么值得傲
慢的?现在讲值得骄傲,你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他很老实就说出来了,我念了三千部《法
华经》。值得骄傲!念了三千部《法华经》。结果被六祖一问,《法华经》是念得不错念
那么多,念的不懂,不解其义。他觉悟了,恭恭敬敬向六祖大师请教,六祖给他一点,他
就通达,就开悟了。
  我们今天也看到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对法达的开示,我们为什么不开悟?他听到
了几句话就开悟了,我们把那个话念上一百遍一千遍都开不了悟,问题在哪里?人家心清
净那么多年,那是功夫,我们的心乱糟糟。所以,散乱心不可能开悟,散乱心不可能懂得
佛所讲的意思。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必须心地清净,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就能
够懂得佛经的意思。所以真正学佛,真正善知识,总是教你从减少烦恼,烦恼一天一天减
少,从这个地方下手。
  现在学佛很难,很难遇到善知识。像我跟李老师,李老师给我三个条件就是古人的办
法,他那个办法比古人已经放宽很多了。我拜他做老师,第一个条件就是从今之后只能听
他一个人讲经,任何法师、大德、居士讲经一律不准听。这把想听经这个妄想堵塞、打断
了,不可以听。第二个看书,我们总认识几个字,喜欢看书。不管看什么书,佛经也好,
不是佛经也好,要经过他同意;他不同意的,一律不准看。把看书也堵死了,不准你看。
第三个条件他说你从前所学的我不承认,一律作废,从今天起从头学起。我们听李老师讲
东西,以前听别人讲的跟老师讲的不一样,有的时候想提来问问老师,我从前听的是怎样
。你以前那个不作数,作废了,连话都没得说的。还算不错,他也有期限,五年,这个五
年说实在的话,就是希望你心稍为静一静。这个方法实在讲就是共产党的洗脑的方法,把
你头脑里面乱七八糟的东西先把它洗干净,然后再来接受佛法。这叫五年学戒,你才会得
一点受用。心不清净,遇到再好的老师,佛菩萨亲自给你说法都枉然,不是一个法器,没
有能力接受。什么是能力?清净心就是能力。
  这一段我们就简单介绍到此地,再看下面一段,二十六面第一行。前面是从“一化”
上讲起,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所谓一代时教讲起,这里是从这部经讲起,“更约一题”,
从经题上讲起。“佛说”就是教,“观”就是行,就是修行的方法,“无量寿佛即是理,
教行理足”,足是具足,“任运有通别意”,任运是自自然然,它也有通意,也有别意。
这是在一个体里面我们看到有教、有行、有理,理是理论的依据。“更就一字说者,释论
云,所行如所说,说即是教,如即是理,行即是行。”经题里面这个“说”字,含义也非
常之广,通常我们在一般经论里面所看到很浅显的解释,说是悦所怀也。佛看到众生机缘
成熟,他是以度众生为本怀,现在众生得度机缘成熟了,当然要把离苦得乐、转凡成圣的
方法教给众生。所以说欢欢喜喜的来为众生说法。这个地方是从理上讲,前面的那种讲法
是从事上讲。
  “所行如所说”,解行完全一致,如果佛所讲的跟他自己所行的不一样,那就不相应
了。从这句话我们就知道,佛在这个经里面劝我们念佛,他念不念佛?所行如所说,佛当
然念佛,佛要不念佛,怎么能劝我们念佛?确实你看黄念祖居士《无量寿经》注解里面引
经据典,不但释迦牟尼佛是念佛成佛,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一个不是念佛成佛。我们在《华
严经》上看到,“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十地是从初地到等觉。由此可知,成佛之道
唯独念佛,这是所行如所说。说就是教,如就是理,如是不二的意思,完全一致,就是心
行是一,心就是行,行就是心。我们今天修学净宗法门,提倡《无量寿经》,《无量寿经
》是个圆满的教义,是净宗最明实的依据,可以说是净土概论,无论性相、事理、因果统
统都说到。所以劝大家依这部经,把这部经里面所说的理论、方法、境界完全做到,把它
变成我们自己的思想、见解、言语、行为。我们跟佛同心同愿,同德同行,那哪有不往生
的道理?决定往生。所以,受持经典、佛号目的是在此地。
  下面一段说,“佛即法身,观即般若,无量寿即解脱”,这是配三德来说,法身、般
若、解脱。诸位要知道,这个配法实在讲是活活泼泼的,怎么配都是圆融的,都讲得通。
你说佛是般若,观是解脱,无量寿是法身,也讲得通,为什么?一而三,三而一,一法里
面就具足一切法,一切法就是一法。所以大家不要死在句子里面,那就错了,怎么配都有
理。底下讲“即一达三,即三达一,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一个字义理无穷,何况
这一部经,何况那一大藏教!末后他讲,“若不如上解者,安获无限功德耶”,这就是古
人讲的,一个人能够听到一部经的经题,所得的功德就不可思议了。这个话是真的,也未
必是真的。怎么说是真的?你真正通达义理,一即无量,无量即一,这是真的,一个经题
里面无量无边的功德;如果你不晓得,不晓得得不到利益。由此可知,你明不明理?不明
理得不到功德。
  你说我们念阿弥陀佛,我们对于阿弥陀佛理、事都通达明了,一念相应一念佛。如果
对于这阿弥陀佛事、理都不明了,把这句佛号当做歌在那里唱。现在我听什么“五会念佛
”,唱歌!唱得满好听的,什么意思?不晓得。这个没用处,这个只能说种一点善根,口
善!李老师常讲比骂人好一点,所得到的利益就是这一点。一定要知道名号具足的功德,
你念起来才相应。这一句阿弥陀佛,圆满具足一切性德、修德,所以佛号功德就不可思议
了。说老实话,三经都主张持名,《十六观经》前面十五不是持名,末后一著是持名。你
不要看到末后是给下根人说的,下根是什么?病最重的。病最重的人,这个药一下去他病
就好了,那病轻的还有什么话说,就更容易好了。
==
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必须心地清净,清净到一定的程度,就能够懂得佛经的意
思。所以真正学佛,真正善知识,总是教你从减少烦恼,烦恼一天一天减少,
从这个地方下手。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18-12-22 01:20: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18-12-22 09:20: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12-23 06:15:00
阿弥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8-12-23 14:03:00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