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弥陀要解研习报告》36(上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8-12-08 00:22:19
诸位同学,今天我们看这个经文最后的一段:
  【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
作礼而去。】
  这是本经最后的一段,这一段讲听众听经所得的利益,是为全经的总结,我们的小标
题是“法众得益结劝”。
  ‘闻佛所说’,是指这一部经佛介绍完了,他们得的利益,总的来说有四类,第一个
是‘欢喜’,“身心怡悦,心开意解”。确实,这个欢喜是没有法子形容的,在世出世间
法里面,真正是希有难逢。在这一生当中,可以能够超越三界,永脱轮回。不仅仅如此,
真的像世尊在《十善业道经》里面所讲的,“能离一切世间苦”,比《十善业道经》还要
殊胜!《十善业道经》是自力,感动佛菩萨加持。这部经教我们执持名号,就能够圆满的
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同时得到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护念,没有任何一个法门有
这样的殊胜。我们听到了,怎么能不欢喜?这个欢喜,在世出世间,我们细心思惟、观察
,没有能够跟它相比的。
  “身心怡悦”是法喜充满,这个欢喜是从自性里面流露出来的。这是说的果,什么原
因你得这样殊胜的法喜?“心开意解”了。中国谚语里面所谓“茅塞顿开”,这是何等的
痛快!今天我们要讲用茅塞来做比喻,无始劫以来,这个茅塞塞的紧紧的,从来没有启开
的消息。今天听释迦牟尼佛宣说这个法门,豁然顿开,诸位想想,这是什么味道?同时更
应当认真反省,我们听了这个经之后,是不是真的心开意解?果然心开意解,你肯定万缘
放下,肯定是妄想分别执著也是一时顿舍;顿开就顿舍,顿舍就顿开。还是放不下,那你
茅塞还没有开!虽然沾上一点暖气,茅塞分毫没有动摇。这用佛法来说,业障未免太重了

  有没有救?那就善导大师的话,“总在遇缘不同”。缘,要靠自己。什么缘?多听,
这个经一遍一遍又一遍的多听。中国古人说得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现在你要听一千
遍,不难!从前不容易,谁肯跟你讲?现在我们这里有录音、有录相,你要听一千遍真的
不难。像前几年,新加坡陈光别老居士,一天听八个小时,真的就跟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
讲经说法一样。佛当年在世,每天二时讲经,二时就是我们今天八个小时,八个小时讲经
、听经,八个小时念佛。你果然能够这样做,做上十年,做上二十年,你阿赖耶里面含藏
著善根不足,统统都补足了。你肯定具足了圆满的善根福德因缘,不但往生,我深深相信
你是上辈往生。那是什么?真的心开意解了。
  我跟诸位说了很多,我是中下根人,老师劝我修这个法门,我还很怀疑,怀疑了好多
年,很难接受。正是这个经上讲的,难信之法。这一生,这个善根福德因缘补足了。什么
方法补足的?天天讲经。天天亲近佛菩萨,五十二年了。五十二年这么长的时间补足了,
没有这么长的时间,不行!所以学佛,我从我一生经验当中所体会到的,你真正要成就,
说实实在在话,末法时期,善根福德因缘真的不多,达不到经上所讲的标准。经上的标准
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换句话说,要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这个
话讲得非常有道理。这是我们这一生当中,遇到净土,能不能往生,能不能增高品位,关
键的开示!
  读《弥陀经》的人,修净土的人,甚至于讲《弥陀经》的人,有没有重视过这句话?
这句话是关键的所在。要把我们自己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缘,变成多善根、多福德、多
因缘,我们的问题解决了。怎么个转变?天天干,锲而不舍。当然在初学的时候,你万缘
放不下,如果是真干,干个十年、二十年,要到心开意解,一切万缘不叫你放你自然放下
,哪里还要人劝!为什么?就好像我们旅行一样,手上提着很沈重的包袱,这些包袱里面
装的拉拉杂杂东西,都是没有用的,都是可以丢掉的。到心开意解,我还要这干什么?统
统丢掉了!自然放下了,身心怡悦。
  所以这也是我在讲经常讲,大家学佛为什么功夫不能进步?是因为你没有得到法喜,
也就是我也常用比喻说的,你没有尝到法味。像世间饮食一样,这个里头滋味你没有尝到
。这个滋味尝到之后,天上人间,什么样的味道不能跟这个相比,所以你自然会把它舍掉
,舍得干干净净。《弥陀经要解》是无上的法宝!印光大师的赞叹是一点都不过分,我完
全同意老法师的赞叹。
  有欢喜,才能‘信受’,所以我们今天讲“信受”,说实在话,很勉强。为什么?欢
喜心没有生出来。欢喜心真的生了,那你真的相信,真的接受,“毫无疑贰,领纳不忘”
。疑惑断尽,生清净信心,坚定的信心;有信,愿心接着就生出来。我还想什么?目标、
方向只有一个,我想极乐世界,我想阿弥陀佛。这个宇宙之间诸佛刹土很多,我只求极乐
世界;诸佛如来很多,我只求亲近阿弥陀佛。我很清楚,我很明白,亲近阿弥陀佛,就是
亲近一切诸佛如来,经上讲得很清楚!
  佛在这个经上告诉我们,“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衤戒],盛众妙华,供养他
方十万亿佛”。这句话,莲池、蕅益大师在注解里面都告诉我们,这个“十万亿”不是数
字,是表法。表法何以用十万亿?它有两重意思。因为西方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娑婆世界十
万亿佛国土,特别用这句话说明,你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你可以常常回到娑婆世界来,天
天都可以来,有这个意思在里头。真的意思是十方世界无量无边诸佛刹土,你每天都去!
所以蕅益大师的注解里头,我们前面读过,生极乐世界就是生一切诸佛世界,见阿弥陀佛
就是见一切诸佛如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这是其他法门里头没有的!真的生起信心,
生起愿心。“受”,受是行,信受奉行,所以“信受”两个字的意思,就是“信愿持名”
,三资粮具足!
  佛这一会不知道度多少众生!释迦牟尼佛一生示现,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哪一会度众
生最多?《弥陀经》这一会度众生最多,度众生最彻底、最圆满、最究竟!我们要懂。华
严会上是度法身大士的,不是度普通人的,九法界众生都没有能力参与世尊的华严法会。
为什么?华严法会是在定中讲的,所以小乘法不承认。小乘法认为释迦牟尼佛最初讲经说
法是在鹿野苑度五比丘,从那里开始。菩提树下,打坐入定,这个他们不知道。而释迦牟
尼佛就在菩提树下,定中二七日宣讲《大方广佛华严经》,听众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
们在这个经里面也看到人众、天众、鬼神众,不是看到很多吗?那些是什么?那些都是法
身大士应化在六道里面,他不是真的凡夫。所以你看到山神、树神、河神、海神、草木神
,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的,不可思议!凡夫没有办法参与这个法会。
  你在这个法会里面看看,细心去观察,妙极了!后面文殊、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所以华严会是度法身菩萨往生极乐。我们就晓得,《弥陀经》、《无量寿经》是度九
法界众生,信愿持名求生净土。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
大事因缘,到这个地方就究竟圆满。其他一切经论,那是佛的大慈大悲,对什么人说的?
对少善根、少福德、少因缘的人说的。为什么?他一生不能成就,他不能接受这个法门。
所以佛慈悲,你愿意接受哪个法门,就跟你说哪个法门,“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究竟
圆满是这两部经。
  我们学佛,天天在研究经教,如果对释迦牟尼佛这个密义、这个意思没有能看出来,
那你叫白学。于是我们后学,做学生的人,要效法老师,懂得老师的意思,懂得老师的善
巧方便,我们要如何面对现前的社会,广大的众生?我们要怎样去帮助他们?怎样去成就
他们?帮助他们,成就他们,记住,先要成就自己。至少你自己欢喜信受要具足,你没有
欢喜信受,你怎么能帮助别人欢喜信受!
  ‘作礼’,作礼是感恩,“感大恩德”。感恩绝对不是言语能表达的,要有行动,行
动是“投身归命”。整个身心皈依弥陀,皈依净土,不但是尽形寿,生生世世,永远不离
弥陀,永远不离净土,这是真的感恩!帮助阿弥陀佛,帮助一切诸佛如来,普度众生。普
度的方式,就是世尊在经教里面常常教导我们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特别重视那
个演,演是表演,是做出样子来给人看,别人看了有所感动。如果没有感动,是你做得不
够好,你的心不够诚。至诚感通!为什么别人没有感动?你的诚意不够,你的诚意要是够
了,自然就感动了。古人讲的话是正确的,是真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金石是矿
物,不是植物,就是说你的真诚达到极处,连石头都感动。
  我们佛门里面有个公案,“生公说法,顽石点头”,这就是金石为开的一个例子。可
不可能?现在我们知道,这个事情肯定是可能的。为什么?植物、矿物有法性,法性的特
质,它有灵知,也就是说它有见闻觉知。不过它的见闻觉知非常迟钝,你精诚到极处,它
也能感动,也能随着你的心意产生回应。江本胜博士研究水的结晶,水也是矿物,跟石头
比较起来,我们很明显能感觉得到水灵敏,石头迟钝,泥沙石头比水要迟钝多了。所以水
在显微镜观察之下,反应很快、很明显。同样一个道理,我们就相信泥沙石头,如果我们
真诚到极处,它的反应也是很快、很明显。依报随着正报转!
  但是有情众生,他有个麻烦,麻烦在哪里?业障。他有很深重的业障,有时候比顽石
还困难。你讲经顽石会点头,人不点头。他染上了邪知邪见,所以比石头还难度化。度顽
石容易,度一个冥顽不灵、邪知邪见的人,难!总归要真诚心,要长时间,没有不能感化
的。所以,自度度他,先决的条件要肯定,一切有情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无情众生皆有法
性。儒家讲的人性本善,这是基本的概念,就是肯定一切众生性善,本性是至善。
  至于孟子讲性善,荀子讲性恶。往年我在香港,香港亚视来访问过我,好像访问我的
人是何守信先生。他就问我这么一个问题,“古人讲人性本恶”,看看这个社会、世界的
人心是恶,是不善,你在这个社会上能找到几个善人?纵然你行善,人家都怀疑,你怀的
什么意思?大概不怀好意。我告诉他,孟子讲的性善,荀子讲的性恶,不是本性。那什么
性?习性!所谓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习性。习性有善恶,本性没有;没有善恶才是真
善,才是至善。为什么?有善、有恶,你就落到二去了,就落到二三里头去了。
  真如本性叫一真,一真里头没有对立的。善恶是对立的,没有善恶,没有生死,没有
远近,没有大小,没有菩提、涅槃,所有一切对立的都不存在,这叫一心不乱。一心不乱
是能证,我们用佛的话来说,能现、能变;一真法界是所现、所变,你什么时候契入一真
法界?你真正用念佛的方法达到一心不乱,一真法界就现前。一真法界在哪里?就在面前
。你放下妄想分别执著就是!
  诸位想想,这一句阿弥陀佛确实是一真法界的德号!所以感恩要以行动表现,不是口
头上说说的。在今天的社会里面,大家把伦理道德都忘掉,没人提了。所以社会动乱,人
心不安,我们一般讲,没有安全感。真正的安全感,是从圣贤教诲当中悟得的,就是前面
讲的,“身心怡悦,心开意解”,是从这里得来的,这是真的,不是假的。
  ‘而去’,作礼而去,“去”不是就没有事情了,去干什么?去依教奉行。所以“依
教修持,一往不退”,这是“而去”。你看看末后这几句话,“欢喜信受,作礼而去”,
这里头的意思太丰富了。绝对不是说我们现在的一般人在听经,听完之后,作礼而去。出
去干什么?出去就胡思乱想,就胡作妄为,把刚才在讲堂所听的忘得一干二净。真正听懂
了的,听明白的,断疑生信的,开发愿心的,人家作礼是感恩,身心归一;“而去”,是
去“受持读诵,为人演说”,他真干!最后,我们引用圆瑛老法师的几句话,《弥陀经要
解》,圆瑛法师有讲义,他在最后有这几句话,劝勉我们。
  “从今日起,世间名利,抛去撇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他讲了五句,这是第一句
。世间名利是假的,不是真的。贪著世间名利,那个心是轮回心,你起心动念,言语造作
叫轮回业。轮回心是迷惑,轮回业是不善业,果报六道轮回!真正明了、觉悟的人,这个
东西要放下,名闻利养,五欲六尘,五欲六尘的享受要放下,日常生活随缘,决定不要计
较。人家给什么吃什么,好吃的很好,不好吃的也好,从这个地方,把你那个好、不好的
这种分别心断掉,你的平等心现前。
  但是要记住,我们要是供养别人,我们要尽心尽力选最好的。为什么?这是我们的恭
敬心。我们接受别人的时候,决定不能有分别心,成就自己的德;供养别人是成就自己的
福报,修自己的福报。所以念念为别人想得很圆满,不要为自己想。自己接受别人的供养
,决定没有分别心。我们在这里修行!样样都要要求,你没有离六道轮回。真正离六道轮
回,日常生活当中,决定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没有一样不好,样样都好。
这个样子才能养自己的清净心,养自己的慈悲心。
  摄受一切众生,你要记住,“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佛教我们四摄法。所以,道场
为什么要做的那么庄严?不是自己受用的,这一点很重要。现在的道场庄严是自受用,而
不是他受用,错了。你看看古时候寺院丛林建筑富丽堂皇,你再看看出家人住的寮房,那
一看,你就晓得,他们还是在真修行。连方丈和尚,他的房子叫方丈,房子多大?一丈见
方。里面只能放一个小床舖,放一个小柜,一张小桌子就挤满了,他真的方丈!执事的房
间都很小,大众在一块是住通舖(广单)。富丽堂皇这种建筑是供给一般人民来朝拜的,
来参学的,让他生欢喜心,是供养大众的,不是供养自己的。怎样为众生?怎样为自己?
自己不贪图享受,做这个样子是表演给别人看,这是真修行人,物质生活一切简陋!
  对待人要尽心尽力。四摄法里面头一个,“布施”,那个布施就是我常讲的多请客、
多送礼、多供养。“爱语”是真正的关怀,诚心诚意的关怀。“利行”,我一切的作为,
对众生决定是有利而无害的,这样才能摄受一切众生。我们对自己、对别人:对自己的要
求是要简单、刻苦,与法相应,就是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对别人丰足,使别人感受之后
,他能感恩,他也能够皈依三宝,投身归命。意思在这个地方,这是接引众生。怎样自行
?怎样化他?佛都做出了榜样给我们看。头一条,舍去名闻利养。第二条(念都是这样念
法)。
  “从今日起,一切惑业,休去歇去,切莫走向其他路去”。惑是迷惑,内里面贪瞋痴
慢疑是迷惑,外面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都是迷惑。迷了你的心,迷了你的智,这个东
西不能不离开。我常常勉励同学们,我自己今天有这么一点点成就,得力于老师的教诲,
章嘉大师教诲。他老人家教我看破、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
,放下贪瞋痴慢,我真做,才有这么一点成就。做得还不够,每天还认真努力在做,现在
我很有信心,很有把握,进步非常快速。
  佛法的修学,开头进步很慢,特别是前面十年,因为你要跟自己妄想分别执著的习气
,等于说打仗,非常辛苦。你要果然能克服,以后就一帆风顺,头十年真的是关键。如果
你的缘不是很殊胜,烦恼习气很重,十年时间不够,你心定不下来,总得二十年、三十年
。但是你要记住,纵然是三十年,比起无量劫的轮回,那是太短太短了,这三十年要熬过
!然后慢慢慢慢就进入自然,自然放下了,一丝毫勉强都没有,这样你就自在了。
  可是最初的因缘是你能不能成就关键的所在。这个因缘就是老师,你对老师有没有真
正的信心?这是第一个关键。我对老师尊敬,我对老师的话相信,老师教给我的,我真做
,头一关。对老师如果有怀疑,那就没有办法了。不要说三十年,三百年你都不可能有进
步。好,现在时间到了。
==
佛法的修学,开头进步很慢,特别是前面十年,因为你要跟自己妄想分别执著的习气,
等于说打仗,非常辛苦。你要果然能克服,以后就一帆风顺,头十年真的是关键。
如果你的缘不是很殊胜,烦恼习气很重,十年时间不够,你心定不下来,总得二十年、三
十年。但是你要记住,纵然是三十年,比起无量劫的轮回,那是太短太短了,这三十年要
熬过!然后慢慢慢慢就进入自然,自然放下了,一丝毫勉强都没有,这样你就自在了。
我慢慢也有一种感觉,学佛念佛也不是最难的,
最难的是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毫不动摇,保持初衷地念下去、做下去。
真的能够做上、念上二十年、三十年不退,不就是证明了我们的愿心吗?
古人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天边,学佛三年佛已不见。
既然是学佛,佛怎么会不见?一定是自己最初的那一念真心不见了。
真的保持那一念真心,哪有改不过来的习气呢?
真的很惭愧,自己有很多很多很多很多、满满的坚固习气有待克服。>"<
但是老法师真的很慈悲,既说了实话,又给了我们安慰、鼓励。
老法师真的是句句、心心都在跟我们说真话,最踏实的话,
是一个真正修行过来人,用他九十年的生命,在给我们做示范、表演、劝说。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18-12-08 00:41: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18-12-08 03:58:00
南无阿弥陀佛。“特别重视那个演,演是表演,是做出样子来给人看,别人看了有所感动。如果没有感动,是你做得不够好,你的心不够诚。”末学也是熬了十年才真信切愿老实念佛,看了这一篇,除了上述这一段(演说)很有感触。就是“入道之甚难”,说到我的心坎里去了。真的是感恩老法师的讲演,也感恩夏树菩萨的导读。感恩!感恩!
作者: ackino (常胜不败)   2018-12-08 20:05: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12-08 21:56:00
阿弥陀佛!
作者: s8402019 (黑影)   2018-12-09 20:18: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没有妮的日子)   2018-12-12 14:56:00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