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79)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12-07 17:48:50
....接续 #1S0ntmEG 《地道建立》(73)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讲授)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却佩格西 讲授/廖本圣老师 翻译/释见谛法师 编辑
接着要谈体性是大乘加行道的比量,这种情况也是有的。有体性是大乘加行道的比量
,因为有大乘加行道行者,透过正因直接了解空性与(透过正因直接了解)无我等等的情
况。“透过正因直接了解空性与透过正因直接了解无我”的了解,都是属于比量的了解。
在大乘加行道的行者有了解空性的量,也有了解无我的量,但这种量都是属于比量,
意即大乘加行道的行者无法现观空性、无法现观无我,即他没有瑜伽现量,要有瑜伽现量
必须要大乘见道以上才有办法现观空性、现观无我的瑜伽现量。
〔大乘加行道行者〕他的心续中有再决知,因为他的心续中有现量第二刹那及比量第
二刹那。如前所说,大乘加行道有的五神通就是现量(神通是第六意知的意现量),而现量
到了第二刹那就是再决知。同样的,前亦谈到大乘加行道有了解空性及了解无我的比量,
这个比量到了第二个刹那就变成再决知。
到此为止说明大乘加行道的行者,有现量、比量、再决知三种情况,底下是第四种情
况。
有体性是大乘加行道的4.闻所成慧及5.思所成慧,因为(依序)有大乘加行道者听闻
经典的词(配合闻所成慧),并思惟其义(配合思所成慧)的情况。有已成为该(大乘加
行道)体性的6.修所成慧,因为在大乘加行道行者的心续中有止的缘故。只要有止就可以
说是修所成慧(正式的修所成慧,等于止观双运三摩地),这个止因为是属于大乘加行道行
者的止(例如缘取空性的止观双运三摩地),所以是属于大乘加行道的修所成慧。
到此为止说明了,大乘加行道煖、顶、忍、世第一法,这四个阶位,每一个阶位都有
这六个—有现量、比量、再决知、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接着谈这四个阶位为什么会这样命名,为何第一个阶位会命名为煖位?第二个命名为
顶位?第三个阶位命名为忍位?第四个阶位命名为世第一法?如此命名的理由何在?
当行者进入大乘加行道时,就如之前所讲,他从大乘资粮道的上品转移到大乘加行道
下品(煖位)的时候,就是看这位行者什么时候证得缘空性的观,之前也提到大乘资粮道
上品的时候是有缘空性的止,以此作为基础,什么时候证得缘空性的观,大乘资粮道上品
的行者就晋升到大乘加行道。之前也提到,证得缘空性的观、证得缘空性的修所成慧、及
证得缘空性的止观双运,这些是同时。
虽然从大乘资粮道上品晋升到大乘加行道,主要是看有没有证得缘空性的观,但是不
能说只有缘空性的观是大乘加行道,除此之外就没有了,其实还是有很多体性是大乘加行
道的其他好的心。
如大乘加道行者心续中的菩提心、大悲心、持戒、布施、安忍、精进、静虑、现量、
比量、再决知、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这些属于善的心的部分,其实它的体性
都属于大乘加行道。所以大乘加行道并不是只有缘空性的观,上述所提的善心,其体性也
都是加行道。
也有不是体性为大乘加行道的心,如大乘加行道行者的心续中属于所断的烦恼,由实
有执所引生的贪瞋等烦恼,这些的体性就不是大乘加行道。
所以大乘加行道行者的心续中,有体性是属于大乘加行道的善心,也有体性不属于大
乘加行道的烦恼心,各式各样的心都有。
底下说明,加行道煖、顶、忍、世第一法,命名的理由?
加行道煖位等等四者的语词解释:“见道无分别智”就像是能烧毁自己份内之障碍的
犹如火一般的道,而在煖位就像该火产生的前兆一般,是加行道中最初产生的道,因此称
为“加行道煖位”。
加行道煖位等等四者的语词解释:
(1) “见道无分别智”(指见道根本定智包含见道无间道及解脱道的根本定智,以
火作比喻)就像是能烧毁自己份内之障碍(以木材作比喻,此障碍是指遍计的实有执及其
种子)的犹如火(指见道无分别智)一般的道,而在煖位就像该火产生的前兆一般。
加行道在见道之前,如果见道是火,加行道煖位就像形成火之前会先发热的阶段,这
是产生火的前兆,所以煖位是火的前兆,亦即是见道的前兆,即煖位是加行道中最初产生
的道,因此称为“加行道煖位”。
(2) 在加行道煖位(含)以下(包含未入道、资粮道及大乘加行道煖位),不论什
么善根,都有因为瞋恚等等缘故而中断的情况,但是当证得加行道顶位时,则没有因为瞋
恚等等力量而中断各种善根的情况,因为已达善根动摇之顶,所以称为“加行道顶位”。
意即在顶位之前善根还会动摇,还会因为瞋恚等而中断善根,但是到了顶位时这些善
根已经不会动摇了,所以说是动摇之顶,即在这个顶之前还会被动摇,从这个顶开始善根
就不会动摇了。
(3) 因为是新证不畏惧甚深空性之安忍的加行道,所以称为“加行道忍位”。
一般钝根或福德不够的人,假设他有办法了解空性、了解无实有,他会产生畏惧,为
什么会产生畏惧呢?因为在还没有了解空性之前,所有的对境在他面前都会显现为实有,
或者说是以实有的方式呈现,但是当了解空性时,会发现,现为实有的显现实际上都是没
有、是不存在,了解这一点,发现跟他之前所习惯的谛实或是实有的显现不一致,会突然
感到畏惧。当行者到大乘加行道忍位时,这种畏惧就不再产生了,即从忍位开始就不会有
这种畏惧了。
了解空性(无实有)的慧是属于智慧资粮,但是如果没有相当程度的福德资粮辅助,
当行者了解空性时,光有智慧资粮而没有足够的福德资粮,经上说这位行者就会产生畏惧
感。[1]
因为他平常习惯所看到的景象是实有,当他已经了解到实际上并非如此,即他所了解
的跟他所见的不一致,他会感到畏惧。或者当他了解到过去习以为常的这些实有的显现是
错的,这时候假设他的福德资粮不够,就会产生畏惧的感受。行者虽然了解空性,但他的
福德资粮若是不足,则会产生畏惧,但并不是他所了解的空性会退失,所了解的空性不会
退失。
(4)因为是世间凡夫的诸善法当中最殊胜的,所以称为“加行道世第一法”。
大乘加行道世第一法的阶段,随时都要准备晋升到大乘的见道位,亦即随时准备从凡
夫转为圣者,所以此时他的善法等于是世间善法中最殊胜的,一旦进入见道位就转为圣者
,其善法就成为出世间的善法,故是世间的善法中层次最高的。所以“世第一”是指世间
,是相对于出世间来讲,已经是最高的善法。
4.从大乘加行道转移至见道的方式 (....待续....)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