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佛法的基本架构“四圣谛” (2)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10-21 17:38:09
※ 引述《tangchin (tangchin)》之铭言:
: 不论你学习的是巴利语或者梵语的传承佛法,这当中非常重要的是你必须把所学的佛法完
: 整的架构在“四圣谛”上,因为导师世尊一开始转法轮就说到了“四圣谛”,也就是说,
: 佛弟子把所学习的佛法,关注的焦点放在他人及自己的离苦得乐上。
CBETA B10, No.0067《菩提道次第广论》
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六〈共中士道.希求解脱〉
第二、发此之方便者。譬如欲得止息渴苦,由于渴逼,见非爱相。如是欲得诸取蕴苦
寂灭解脱,亦由观见取蕴苦性所有过患。故若未修三有过患,于彼发起欲舍之心,则于苦
灭不起欲得。《四百论》云:“谁于此无厌,彼岂敬寂静,如贪著自家,难出此三有。”
希求解脱之方便。分二:一、由于苦集门中思惟;二、由于十二缘起思惟。
初中分二:一、思惟苦谛生死过患;二、思惟集谛流转次第。初中分二:一、显示四
谛先说苦谛之意趣;二、正修苦谛。今初
集谛为因,苦谛是彼之果,故集是先,果应是后。何故世尊不顺彼义之次第而作是说
“诸苾刍,此是苦圣谛,此是集圣谛”耶?
大师于此违因果次第而宣说者,以有至大修持扼要,故无过失。此复云何?谓诸所化
,若于生死自先未发无倒希求解脱之心,根本断绝,彼于解脱云何能导,以诸所化无明闇
覆,于诸苦性生死圆满执为安乐,颠倒所诳。
如《四百论》云:“此大苦海中,悉无诸边岸,愚人沉此中,云何不生畏?”先须为
说此实是苦,非有安乐,说多苦相令起厌离,是故于初先说苦谛。此后自见堕于苦海,则
于苦海欲求脱离,便见其苦必须灭除。
此复了知:未止其因,苦终不灭。便念其因复为何等,由此始能了知集谛,是故集谛
于苦后说。次知生死众苦,皆由有漏业生,其业复由烦恼发起,烦恼根本是为我执,便知
集谛。若见我执亦能止灭,誓愿现证灭苦之灭,故于集后宣说灭谛。
若尔,开示苦谛之后,即于解脱发生希求,苦谛之后应说灭谛。答云无过。尔时虽有
欲解脱心,欣得寂灭众苦之灭,然犹未明众苦之因,未见其因定能遮止,故于解脱,不能
定执为所应得,定当证灭。如是若执定当证灭,定当解脱,便念何为趣解脱道,趣向道谛
,是故道谛最后宣说。如是亦如《相续本母》云:“如病应知断病因,当得乐住应依药,
苦因彼灭如是道,应知应断应证修。”
如是四谛,大小乘中皆数宣说,是为善逝总摄生死流转,生死还灭诸扼要处。故修解
脱极为切要,亦是修行大嗢柁南,故须如是次第引导学者。
若未真实思惟苦谛,厌舍生死,则求解脱亦唯虚言,随其所作悉成集谛。若未思集,
善知惑业生死根本,犹如射箭未见鹄的,是即断截正道扼要,遂于非脱三有之道妄执为是
,劳而无果。若未能知应断之苦集,则亦不明静苦之解脱,故欲求解脱,亦唯增上慢耳。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