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BETA B10, No.0067《菩提道次第广论》卷第十五〈奢摩他〉
: http://tripitaka.cbeta.org/B10n0067
: 申二、心于所缘如何安住 酉一、立无过规 酉二、破有过规 酉三、示修时量
: 第二、破有过规。有此邪执是所应破,谓若如前说策举其心无分别住,虽无少许沉没
: 之过,掉举增上,现见不能相续久住。若低其举缓其策,现见住心速能生起。遂谓此方便
: 是大教授,发大音声,唱言善缓即是善修。
: 此是未辨沉、修二法差别之论,以无过定须具前说(立无过规)二种差别,非唯令心无
: 分别住一分而足。若谓于境令心惛昧可名为沉,今无彼暗,内心澄净,故三摩地全无过失
: 。此乃未辨惛、沉二法差别之言,下当广说。
───────────────────────────────────────
■ 释义
摘自:《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章讲记 法音法师
请合掌,观想前方虚空现起究竟皈依处大乘三宝,后方明现离乐得苦具恩如母有情,
在具足上下所缘境,并缘著所缘境,心生净信与悲悯之上,带领如母有情,于三宝前,刻
意造作欲求利他,欲求成佛的愿菩提心,以此摄持,总的修学成佛之道,当下听闻大乘奢
摩他修习之理,期能建立正法知见,依法安立法习,随分随力调伏心续。
为此首先具足大乘皈依及大乘发心,请随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诸
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闻法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苦时分担苦,
愿苦海干涸;乐时分享乐,愿乐满虚空”,“我于佛法众中尊,直至菩提趣皈依,为能成
就自他利,我要生起菩提心”。请放掌。
首先应知入佛教之门在皈依,一切善乐根本在奉行业果,前者必须深信三宝,后者必
须深信业果。无论是信三宝,还是信业果,由知法而生信最为殊胜。这样的净信体性是先
生怀疑,再行观察,后见理由,而生净信,应如所述而修行。
上回安立了无过之修止的宗规,及正知念力的重要,接着探讨遮止修止的有过的宗规
之理。见《菩提道次第广论》362 页。
酉二、破有过规
第二破有过规。有此邪执是所应破,谓“若如前说策举其心无分别住,虽无少许沉没
之过,掉举增上,现见不能相续久住,若低其举、缓其策,现见住心速能生起。遂谓此方
便是大教授,发大音声唱言:善缓即是善修。”
简述了安立无过的修止宗规之后,接着安立如何去除或遮破具足过失的修止宗规。“
有此邪执是所应破”,即有像如是所应破的邪执,如前所说,“策举其心”提策心力,令
其不再低下,内摄,而无分别住。由提策心力而无分别住,这样修行,虽然可以没有少许
沉没的过失,即可具足明分,但却因提策其心,贪分所摄的掉举,会增长,易于散乱。太
过于提策其心,在修定中,虽可得明分,安住所缘,但易于散乱,掉举增长。
他宗说现见这样不能相续久住,由掉举的障碍,不能得到住分。因为掉举增长了,因
此若心不往上提策,反而放松,不要紧紧地坚持着,现见到可得到住分,安住其心,现见
很快速可以生起住分,得到安住其心。基于此,他宗说到:心不宜警策,应该放松而修,
心在修定时,能缘心不应该紧紧地提策著,而应放松而修,这种方便是修止的大教授。由
此定解,而发出大音声,唱言:原来心放松,不要那么提策心力,就是善巧修习奢摩他之
理。到此是邪执,关于修奢摩他所应遮破的邪执。
此是未辨沉、修二法差别之论,以无过定,须具前说二种差别,非唯令心无分别住一
分而足。
上说“善缓”的大教授,以为是修止,自宗加以遮破,点出这是没有分辨生起沉没及
无过修止之理二种差别的言论。
没有过失的修止,不应该有沉没,若未分辨什么是生起沉没及什么是真正的修止,才
会有这种想法。如果是没有过失的禅定,必须具足前面所说的二种差别 — 于所缘境具明
分与住分,并非单令心坚固无分别住这一分,还必须具足明分及执持力。
若单修习住分,或多修住分,很可能变得像周利槃陀伽那样愚钝,或无想天众那般愚
痴。佛陀教他扫尘除垢,他记得前二个字,就忘了后二个字;若记得后二字,就不记得前
二个字。为什么?因为缺少明分,缺少对所缘境具足执持力。所以修习正定,在住心不散
之上,进而以正知观察,正念摄持,生起对所缘境的明分及执持力,这样才是圆满修止。
单有坚固无分别住不应喜足。
若谓于境令心昏昧可名为沉,今无彼暗内心澄净,故三摩地全无过失,又有人说若对
所缘境,让心变成昏昧,“昏昧”就是昏沉,暗沉,昏重,对所缘不清楚的状态,严重者
为睡着,轻者是对所缘境不清楚。
他认为对所缘境,已让心变成昏昧(没有明分),这样可称为沉没。昏沉与沉没不同,
昏昧等同昏沉,但是不等于沉没。他认为现在已无昏昧,内心已具澄净的明分,此三摩地
完全无过失。此说法不对。还是变成有沉没的过失,还不是清净的禅定。底下自宗回答。
此乃未辨昏、沉二法差别之言,下当广说。
自宗的回答。这种说法是未辨明昏沉与沉没二法差别的言论,其道理底下会说。
得止的障碍有三:掉举,昏沉,沉没。其中掉举为贪心所摄,属于恶性的。沉没有粗
分与细分之分,细分沉没大概是善性的,属于痴心所摄。它也可能是无记的,但为有覆无
记。昏沉一定是恶性的,为 20 种随烦恼之一。昏沉与沉没不同。沉没有可能是善性的,
譬如说缘佛像修止时,专注所缘当中对所缘没力量,那是细分沉没。很明显,这还是善性
的。
五盖障三学,瞋、疑障慧学,掉悔昏睡障定学,贪欲障戒学。散乱,流散,昏沉,沉
没;沉没中品以上为无记,快昏暗,可能是无记性。细分的沉没,又安住,又清明,但执
持力没有力,第七住心时有这个,之前受粗分控制。
作三点补充,他宗的邪执,一)若以为心住所缘那一分(住分)就是止,心明显了知所
缘那一分(明分)就是观,这种说法不对,因为止与观同样都有明分与住分。
二)以为沉没就是止,以为去除了昏沉就得止,那是由于未分辨昏沉与沉没的差别。
昏沉是出生沉没的因,沉没由昏沉而有。心相不明就是昏沉,对所缘境不很清楚,慢慢内
摄,慢慢没有力量支持时,就是昏沉。眼皮重是昏沉的征兆,再过去就睡着了。那个东西
会引出沉没,喻太阳为日光之因,日光不是太阳,日光由太阳所生,二种有别。昏沉会令
心昏暗不明,没有能力执取所缘,若不知昏沉与沉没的差别,就不知道沉没与止的差别。
沉没与止不同,沉没是得止的障碍,很多人把修止中有沉没当作得止。因此认识得止的障
碍太重要了,不先认识障碍,怎么可能破除障碍得功德?细分的沉没与得止很相似,这是
最难的地方。
三)像他宗这样的修止,也许有住分,没有明分或执持力,若放缓而修,很容易生起
沉没,如是则非善修,不是清净的修禅定。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