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弥陀要解研习报告》21(上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8-10-21 16:01:46
诸位同学,请看下面一个单元,“正示行者持名号以立行”,我们把这段经文念一遍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
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
心不乱。】
  再接着看: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
彼国土。】
  这一段经文教我们修行的方法,我们把它分成九个段落,分成九个中段,一个大段分
成九个中段。这一段当中非常重要!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我们知道了,怎样才能往生?在
这段经文里头告诉我们持名念佛的方法。首先佛告诉我们,‘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
生彼国’;换句话说,“善根福德因缘”必须具足。我们第一段里面来讨论这个问题。
  “不得生者,善根、福德力薄”。什么是善根?什么是福德?蕅益大师在《要解》里
面跟我们说,善根是“菩提正道”、是“亲因”,“二乘人少”,不是说没有,少。少了
,它就力量薄不起作用。“福德”,布施、持戒以及一切助道法,这是属于助缘,“人天
少”,于是力也就薄了,力量就薄,因此不能往生。往生要善根福德因缘多(少的反面就
是多),多善根、多福德、多因缘。我们看小注里头说,“二乘但求自利,得少为足,不
发菩提心,故善根少”。这是讲二乘人不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使求,他也没有办法去
,条件不具足。“人天(遇到大乘了)虽修六度,但求人天福乐,未了无为,未得无漏,
故福德少”。这两种“皆不得生净土”。善根、福德,蕅益大师在《要解》里面,是这样
跟我们讲的。
  我在平常劝导大众修学念佛法门,我讲的就比较简单,大家容易懂。什么是善根?什
么是福德?善根是对于这个法门能信、能解,我说这是善根;能愿、能行这个人有福,肯
发愿求生净土,肯念阿弥陀佛依教奉行,这人有福。我这个说法简单,大家好懂。换句话
说,你遇到这个法门,因缘(三个条件,善根、福德、因缘),你因缘具足,你遇到了。
遇到之后那就是你的善根福德,善根是能信、能解;你读经明白了,或者听讲听懂了,这
是你有善根。明白了、听懂了,真的就发愿。两个世界一比较,极乐世界太殊胜,我们这
个地方人天乐,乐个什么?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试问问,你能享几天?时间太短
了。
  我们一般人,学佛的人,很少人生在富贵家庭,换句话说,大多中等以下的家庭。年
轻的时候苦头吃足了,总是勤苦发愤,到中年生活才慢慢的富裕。真正能够到享受五欲六
尘之乐,总得三十岁以后,我们看很多很多人差不多都四十岁的样子。四十岁你能享多少
年?算你能活到七十岁,三十年。你真正能享受,那你是真有福报,你能够享受三十年。
可是你三十年享福当中,你要不要付出代价?福不好享,古往今来,哪一个享福的人不付
出严重的代价?精神、体力、时间,细心盘算一下,得不偿失!所以确确实实比不上(这
不是现在,从前古时候)出家人隐居在深山里面,那叫真有福报,他享清福,他的身、心
都没有负担。
  你看看现在人在这个社会上,有地位、有权势、有财富,他的身体有沈重的压力。每
天他有专门的医生、护士,每天都要调理。精神的压力更严重,为什么?患得患失。那个
福报你说你给我,我不愿意接受,为什么?负担太重!我见过很多。所以,你要仔细冷静
观察,你才知道什么叫享福。身心没有事,我常说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这真是有福报。世间这些大福报的人,他做的事情不见得是他欢喜的,不欢喜他得要做
,他不能不做。自己真正喜欢读的书没有时间读,他每天要看许许多多应酬的这些文字,
他工作里面必须要看的这些文件,哪有时间!
  所以,古时候的读书人,书念得很好,真的明理了,他不做事,隐居!诸葛亮,诸位
晓得,确实有德行、有学问,不愿意出来做事,在乡下隐居种田。自己种田,一些好朋友
在一起,闲暇的时候游山玩水,其乐无穷。碰到刘备三顾茅庐把他请出来,盛情难却,不
能不出来,这一出来之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一个读书人的义气,我不答应你那
就罢了,答应你,我一定要尽忠职守。
  什么叫做福报?善根、福德,我们真的要搞清楚。在佛法里面,尤其是在净宗里头,
什么是最大的福报?念佛堂念佛是最大的福报,讲堂听经是增长善根。小小道场有两个堂
口,一个讲堂,一个念佛堂,不可思议!我们能不能觉悟?觉知!你能不能觉悟?你能不
能晓得?要想道业成就,这一生当中决定往生,不能离开道场,功夫决定不能间断。早年
慧远大师,这是我们中国净土宗第一代祖师,在庐山建念佛堂。志同道合的同参道友都是
一心真正立志,希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百二十三个人。建一个念佛堂,外面有条小溪
叫虎溪,他们就以虎溪为界线,决定不过这个小溪。大家严格遵守,各个成就。
  外面一走动,心就乱了,功夫就打断,你什么时候能成就?这里有人启请,那里有人
启请,好像法缘挺盛。没错,法缘是很盛,外表上看到很盛,实际上,这是衰相,这不是
盛相。为什么?不能往生!不能往生算什么法缘殊胜?我们道场的成就,是这个道场有多
少人往生,以这个为成就,不是以这个道场多热闹,香火鼎盛,不是说这个。这个道场有
几个人开悟、有几个人得禅定、有几个明心见性、有几个往生了,这是真正成就。而这些
成就里面,以往生为第一成就。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不如下下品往生,这个经就是证据。
  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在《华严经》里面是圆教初住菩萨。念佛往生纵然下下品往生
,他是阿惟越致菩萨,圆教初住菩萨要跟他相比差一大截。阿鞞跋致,祖师大德没有两个
讲法,都一致,七地以上。就算七地,圆教初住到七地当中差多少位次?三贤三十个位次
,七地七个位次;换句话说,当中相差三十六个阶级。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人跟往生西
方极乐世界的人相比,相差三十六个位次!所以,念佛往生是第一殊胜。祖师大德,蕅益
大师注这个《要解》,看看这个世间人、修行人非常感叹,这样殊胜的法门,遇到了的时
候,善根少、福德少。善根少是什么?半信半疑。福德少的时候,不肯真修,修行是玩票
,并不是认真。这样跟西方极乐世界结个善缘,这一生去不了。这一生去不了,肯定还要
搞六道轮回,在六道轮回里面,苦头有得受。
  不要说别的,单讲冤冤相报,这个事情就麻烦。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跟多少众生结了冤
仇,你晓不晓得?你踩死一只蚂蚁,你杀一只蟑螂都是在跟牠结仇,要命的!人与人之间
的过节不算,你单单跟那些动物怎么得了!你吃的这些动物的肉,大乘经上佛讲的不是假
话,你这一生吃牠半斤,你来世要还牠八两。我们没有学佛之前不知道,不晓得吃了多少
!学佛之后才知道这桩事情,不敢吃肉了,采取素食,把肉食断了。常常放生,赎罪!过
去愚昧无知,杀害这么多众生。
  所以有意无意给一切有情众生,包括动物,结了多少冤仇!唯一的方法,就是这一生
当中真的万缘放下,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亲近弥陀。往昔今生所有一切冤亲债主,等我到
西方极乐世界成就之后,我再回头度你们成佛。真正来还愿、来报恩!从今尔后,不再有
恶念,不再有恶行,也不再有恶的言语,身语意三业纯善、纯净。世间人追求真、善、美
、慧,尽善尽美,在西方极乐世界真正落实、真正实现了。
我们看第二小段。“惟以信愿”,持名念佛,这叫三资粮,信愿行,执持名号。“则
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善根、福德、因
缘怎么个修法?蕅益大师在这里说得好,“真信”,一点都没有怀疑;“切愿”,真实的
愿,恳切的愿望。真信切愿,自自然然就把身心世界一切都放下了!你还有放不下,你的
信不真,你的愿不切。真信切愿,执持名号,这一句名号决定不间断,愿恳切就不夹杂,
信坚固就不怀疑。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执持名号不间断,这就是大势至菩萨在《楞
严经》上说的念佛的方法!他老人家念佛的方法。
  他怎么念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蕅益大师在此地讲的信愿持名,跟大势至菩
萨讲的意思完全相同。都摄六根,这里面就包括了信、愿,你要不信,你要没有愿,你的
六根一天到晚都在六尘境界里面奔逸,你不会回头。现在真信净土、真愿往生,亲近弥陀
,我们的心收回来了,六根不再攀缘外头六尘境界,放下了。放下不是说眼不看、耳不听
了,六根还是起作用,见闻觉知,但是怎么样?决定不把它放在心上,心地清净一尘不染
;眼不染色尘,耳不染声尘,鼻不染香尘,舌不染味尘,一切统统随缘。什么都好,不再
有任何计较,好,很好;不好,也很好。
  早年弘一大师在南洋,他跟广洽法师是好朋友、老同参。到新加坡就住广洽法师的薝
卜院,道场不大,我们去过。我听新加坡的同修告诉我,他说弘一大师一点架子都没有,
与人相处非常随和。吃东西,给他什么都好吃。菜太咸了,他说没关系没关系,咸有咸的
味道;太淡了,也没关系,淡有淡的味道,什么都好,一丝毫的分别、执著都没有。当然
主人、接待的人总是尽心尽力的来照顾法师,看看法师喜欢什么,需要什么。而法师一切
随缘、一切随便,什么都好,你们怎么方便,我就欢喜,一丝毫不给人添麻烦。法师心在
道,这个世间已经放下了,一心在净土。
  我们知道弘一大师专修净土,他所依的不是《弥陀经》,也不是《无量寿经》,他每
天课诵的是普贤菩萨《行愿品》。这是我们五经一论,净宗就这么六门课,他是专修《普
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他能够背诵,早晚课都念《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所以他念佛,信愿持名,念佛就是净念相继。念的时候是用清净心念,清净心当然不能有
任何夹杂,夹杂,你的心不清净;也不能有怀疑,怀疑心也不清净。所以“净”字里面就
是不夹杂、不怀疑。相继就是不中断,这个地方讲的“执持”,持是保持不中断;执就是
执著,就是执著阿弥陀佛的名号,其他的都不要,都放弃了。
  这样念佛,“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为什么?戒、定、慧都在其中。这一句阿
弥陀佛戒定慧同时具足,一声里面圆满,不可思议!戒是什么?防非止恶,小乘戒。你一
心念佛的时候,你心里头一个恶念都没有,也不会有恶的行为,这就防非止恶。大乘法里
面,众善奉行,念阿弥陀佛是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你们想想看,“诸恶莫作,众
善奉行”是不是具足?这戒学!这一句佛号里头戒圆满,大小乘戒统统在里头。念佛的时
候心清净,一心不乱,心清净!清净是定。佛号,或是六个字或是四个字,字字分明、清
清楚楚,那是什么?那是慧!那是根本智。所以,这一句佛号,戒、定、慧三学就统统具
足、统统圆满,这怎么不是多善根、多福德!我们要晓得,一心称念。
  下面说了,纵然你不能一心,散心,“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何况一心不乱!
一心称念还得了吗?《无量寿经》上跟我们讲的“一向专念”,一个目标、一个方向,专
念,福德不可思量!这里讲的散心,不是讲散乱心。散乱心念佛,福德当然也不可思量,
古大德给我们讲喊破喉咙也枉然,这是散乱心。散乱心是什么?心里面打妄想,口里念阿
弥陀佛,心里面打妄想,这个不行。
  此地这个散心,不是一心,但是也不打妄想,也没有妄想,这叫散心。或者是你的精
神意志没有办法集中,念佛的时候怎么办?想阿弥陀佛的佛像,想像,加观想在里头;想
莲花,这都是办法(你不想不行!不想就有妄想来);想佛的白毫、毫光,都行。这是心
力不能集中,用这个方法。这样念佛,善根福德也不可思量。当然最好是一心不乱,一心
不乱,难,太难太难了!所以《无量寿经》讲的是“一向专念”,一个方向、一个目标,
专念阿弥陀佛,这个行!
  第三个小段“显示正行持名三要”,这一段重要,非常非常重要!念佛怎么个念法?
三要就是信、愿、行,往生极乐世界三个重要的条件,古人说三资粮;现在讲资粮没有人
懂,现在人讲条件,三个条件。首先讲信、愿,“信愿具足”,信、愿这两个条件具足;
第三个,“执持名号”,这是行。三个条件这个地方用了八个字,果然这八个字你统统有
了,“信愿具足,执持名号”,你现在就不是娑婆世界的众生了。为什么?西方极乐世界
那里已经报名注册,现在虽然还没有去,等于说西方极乐世界的护照、签证你已经拿到了
,你随时可以去。你就不是娑婆世界六道轮回里头的凡夫,你是极乐世界的诸上善人之一

  信愿具足,下面有解释,“常修二课时,精进结七时”。这个修学方法不能间断,平
常早晚课,早晚课统统念佛。一般做早晚课都要念一卷《弥陀经》,念赞佛偈,再念佛号
。为什么要念一卷经,念赞佛偈?摄心,就是都摄六根,用意在此地,你才能做到一向专
念。甚至于大家在一起做早晚课,前面还有香赞,香赞、念经、念赞佛偈都是定心的;换
句话说,这是念佛之前的预备功夫,收心。如果这心是定的,二六时中都不散乱,都没有
妄想,前面这些都不需要了;香赞、念经、唱赞佛偈都不需要。这种人少,一天到晚胡思
乱想的人很多。即使加上香赞、加上念经、再唱赞佛偈,念阿弥陀佛还是打妄想,这就没
法子了,意志还不集中。所以从这些地方我们深深体会到,念佛不是容易事情,不要小看
了!所以精进佛七是好办法。
  但是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精进佛七有实际上的困难,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正打佛
七,可能我们没有一个人见过,我也没有见过,我是听老师告诉我,李老师以前常常给我
们讲佛七。精进佛七,李老师给我讲,在一块共修的人决定不能超过十个人,这是精进佛
七。为什么?十个人以上,主七师没有办法照顾,他照顾不过来。所以打佛七,参加佛七
的人功夫能不能成就,主七师最重要。
  什么人能够主七?那都是念佛堂的过来人,不但仪规熟悉,每个人念佛的状况他都知
道。所以他在念佛堂不但要时时刻刻提醒大家,而且还要督促,还要防止魔障,精进佛七
魔障多。李老师告诉我,他在台湾三十八年,精进佛七只打过两次,以后再不敢打了。我
问他为什么?出了事情,就是出了魔障。只要有一个人出魔障,麻烦大了,他差不多要用
十个月到一年的时间,把这个人才调好、调回来,很辛苦。
  我们一般看到这个佛七是佛七法会,不是真修。真修就会有魔障,不是真修,魔都不
理你。你是假的不是真的,他无需要障碍的,你出不了六道轮回,反正有一天他报复你。
你真修、真干,要想出六道轮回,他在旁边着急了,你欠我命,命还没偿;你欠我债,债
还没有还,你想走,他来了。他在旁边看得很清楚,你是假的、是玩票的,你走不了,他
在旁边笑笑,理都不理你。
  所以这个佛七念佛,都是差不多念佛有相当功夫,对于净宗的道理也要有相当的了解
,相当的认识,自己真正发愿,一心念佛。这个念佛在念佛堂里面能看得出来,他老实、
规矩、守法,他对人谦虚、恭敬,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著,那是真正念佛人。妄
念多、分别多,杂心闲话,这是假的不是真的。真正参加佛七,就是普通佛七,心都清净
,决定没有杂心闲话。念佛堂念佛,出了念佛堂还是念佛,功夫不间断。下面讲“可依《
西方确指》办法,示无朽节”,这一节的文可以参考。好,现在时间到了。
==
放下不是说眼不看、耳不听了,六根还是起作用,见闻觉知,
但是怎么样?决定不把它放在心上,心地清净一尘不染;
眼不染色尘,耳不染声尘,鼻不染香尘,舌不染味尘,一切统统随缘。
什么都好,不再有任何计较,好,很好;不好,也很好。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10-21 22:22:00
阿弥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18-10-21 23:18:00
恭敬观世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没有妮的日子)   2018-10-22 23:33: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ackino (常胜不败)   2018-10-23 23:07: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18-10-26 13:42:00
南无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