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南怀瑾老师:净土三经

楼主: kissung (天堂鸦)   2018-07-06 04:10:38
南怀瑾先生讲述:净土三经
一提到声震东方佛土的净土宗,我们马上就会想到名扬几千年来的阿弥陀佛,以及佛教徒
们爱念的《阿弥陀经》。至于净土三经的其余二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
的光彩却似乎被《阿弥陀经》所掩盖。
同为释迦随缘敷演的经论,也有钟鼎山林之分!当然,除了一分窅不可测的运数之外,还
有一些现实的客观因素。
《阿弥陀经》所举示的只一个“执持名号”,再加上“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就可乘风归
去,飘向莲花池畔,徜徉在鸟语花香之间。这种言论,不但动听而且引人人胜。
至于早在曹魏时期传人的《无量寿经》,当然也包含了净土修持的无上法门,和《阿弥陀
经》同样言简意赅。虽然它修持的重点同样是“执持名号”,但对于极乐世界的来龙去脉
、风土人情还作了一番详尽的介绍,或许因此,在行持上反不如《阿弥陀经》予人以浓缩
深刻的印象吧!
再看刘宋时代传入的《观无量寿佛经》,整本经的重点在于十六种观想法门,涵盖了大小
二乘、显密双融的修持,堪称极乐要道。然而行行复行行的十六道门户,不免使人敬而远
之。
于是,只靠一声阿弥陀佛便了事的《阿弥陀经》,就好像是一本万利的如意算盘而大受欢
迎了。果然这把算盘比较灵光吗?且让我们从净土宗的兴衰概况看起。
唐宋以前大概经济思想尚未发达,修习净土的多半肯老老实实地作工夫,《观无量寿佛经
》的十六种修观的方法,当然也是他们把本修行的柱杖,从神僧传、神尼传、高僧传以及
其他史料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虚心笃行。
或许是天道好还,或许是自求多福,他们的耕耘终于获得了成果。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
净土宗,其他各宗各派的修行人,即生证果的也都有相当可观的数字。
唐宋以后,美丽的禅宗大兴,人们好逸恶劳,禅宗里的口头禅日渐滋长,净土里的口头佛
也逐渐蔓延。到了今天,阿弥陀佛的声威不仅时历千余年,而且广被海内外。阿弥陀佛四
个字好像成了万灵丹。“只要念句佛号,罪业即可消掉,死后极乐报到。”本着这种观念
,《阿弥陀经》大行其道,阿弥陀佛如果有灵,不知是喜是忧?
《阿弥陀经》真是把如意算盘吗?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
当然,它所标举的方法非常简单,只要“念阿弥陀佛”就行了,但是要念到一心不乱,心
心念念都挂著阿弥陀佛,念到茶里也是它,饭里也是它,这件事容易吗?我们不妨试一试
,一试之下我们不难发现这颗心的交情之广,好客之深,心里杂念一波未平数波又起,要
想“万缘放下,制心一处”“万年一念,一念万年”地念著阿弥陀佛怎么做得到?
看来简单的《阿弥陀经》,修持起来竟然如此棘手。那就再看看《观无量寿佛经》吧,要
用这颗杂念纷飞的心把虚无缥缈的极乐世界观想得“如于镜中,自见面像”,又怎么做得
到呢?
许多人以为修“净土”,只要有口无心地吟吟佛号就行,果真如此,《观无量寿佛经》的
“十六观”这套复杂的修法就不会诞生,华严会上普贤菩萨也就不会引领大大小小数不尽
的菩萨们回向净土,以为华严海会圆满的谢幕曲。由此可见这座世外桃源颇有一番道理。
禅、唯识、净土
这就牵涉到禅净双修以及唯识的问题了。在佛法修持中这是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将来再作
专题讨论。目前只针对要点作概要性的介绍,以为修习净土的人们作个参考,并有所警觉

既然我们想从这娑婆世界往生极乐净土,又想瞻仰阿弥陀佛的丰采,我们就必须知道什么
是净土,什么是阿弥陀佛。有了正确的认识,修行起来才不致演出认贼作父的笑话,也才
不会走错了路而入于魔道。就好比我们要寻找一位自幼失散的亲人,虽然难免记忆模糊,
但是至少要有个大概的轮廓,否则茫茫人海中,何处觅得?这一步和禅有密切的关联,和
禅宗里“念佛的是谁?”“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主人公何在?”等认识可
以说是息息相关。所谓“不见本性,修行无益”,不但是禅门的圭臬,同样也是净土的准
则。对这一层有所体认后,对修行的要领才能有所契人。功夫下了,也才不至像肉包子打
狗,有去无回的没个消息。
其次,同样重要的,是必须对我们“日用而不知”的心有个进一步的了解。穿衣吃饭是这
颗心,成佛作祖也是这颗心,它能下地狱,它能升天堂,它能出凡人圣,它能化腐朽为神
奇。这一步除了禅理外,还必须深通唯识。虽说唯识是后期佛学,但它却是作工夫的绝妙
指标,没有了它而想证果有成,真可说是难之又难了。因此,以无相为宗、无门为门的禅
宗也要以《楞伽经》印心,当然净土宗同样也少不了唯识的助阵。
为什么唯识如此重要?简单说,佛法是要人成佛,至于人所以能够修成佛就在于人“心”
即是佛“心”,而人所以不同于佛,也就在于“人心”有别于“佛心”。同样的心,为什
么会有凡(人)圣(佛)的不同?怎么样才能超凡人圣,转人心为佛心?
唯识就针对这颗神秘的心作了种种现象、功用、实质、转化等多方面的精细探讨。
唯识把我们凡夫千变万化的心称为“识”,把“识”又分成八大类——眼、耳、鼻、舌、
身、意、末那、阿赖耶等八识。至于如来那颗变而不变的心王则别称为般若,为菩提,为
涅槃,又名“大圆镜智”。
譬如参禅的有时参到了无何有之乡,念佛的有时念到了一念不生,甚至佛号都提不起,观
想的有时把佛像观得清清楚楚,乃至于观到佛即是我,我即是佛,尽管以上这种定境持续
上好几天,甚至于吃饭、睡觉,都仍然处在这种定境中,但必须要知道工夫到了这一步,
也还是没有脱离意识的圈子。
我们如何从这种意识的境界超越到本体的天地,如何再进而发挥它的功用,以至于旋干转
坤(学禅的与主人翁合而为一,修净土的立地证净),有趣而耐人寻味的是这关键仍在于意
识。“转其名而不转其实”(参考下节《观想和念佛》以及后面对“正受”的注解),就是
六祖对转识成智这步神功所作的简单而又明了的注解。多少有志于此道的学者对着《六祖
坛经》,都只注意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这些花边小语,至于工夫上的座右铭
却往往一扫而过,真使人不禁有“曲高和寡”之叹了。
如果不通唯识的学理,不在意识上下番踏踏实实的静定工夫,则不仅大乘门中没有我们立
足之地,就连小乘的成果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观想和念佛
非常简要地介绍过净土和禅宗、唯识的关联后,让我们看看《观无量寿佛经》的主旨。
净土三经中的其余二经都是以“执持名号”为主,也就是平常人所谓的“念佛”法门。至
于这部《观无量寿佛经》则以“观想”佛像、佛土为入门法则,其实这也是一种“念佛”
法门,但是一般人们对“念佛”、“观想”都没有透彻的了解,所以就莫名其妙地认为《
阿弥陀经》的“念佛”简而易行,《观无量寿佛经》的“观想”繁而难入。
为什么“观想”也就是“念佛”?下面将就经文里的观想法门陆续加以解说。
这部经里介绍了十六种观想的方法,所以也有别称为《十六观经》。
提到“观”字常会被人误以为是用眼睛看,其实这里的观是指用心眼看,也就是在第六意
识中呈现出影像。所以唐代以后在“观”字下加一个“想”字,就成了“观想”。
我们举个最浅近的例子,一个导演在安排一场戏剧之前,或者一个画家在挥毫一幅作品之
前,脑海中已经浮现了一个意象,一种构想,这种情形可以说是一种最初步的观想境界。
通常我们只要一提到某位最钟意的电影明星,或者自己最怀念的亲人,脑海中即刻就会荡
漾出他们的音容。但是,要我们观想菩萨们的慈颜,脑海中却空空如也。
这是什么道理?一想之下,原来是从未见过菩萨的模样,难怪观想不出来了。这种唯物观
点的论调当然也言之成理,不过佛法唯心的观点却不以为然。
佛法的唯心观不同于西洋哲学的唯心论:西洋唯心的心并未超越心理的意识,而他们所研
究的心理范围,始终还在佛法的第六意识中打转转。譬如他们的潜意识、第六感都属于第
六意识中的独影意识;至于最近“超心理学”的研究,也仍未脱离第六意识的范围,虽然
偶尔碰到一点第八识的外围的外围,但他们还只在发现问题的阶段。至于发展成一套稍具
系统的理论,则尚须长时间的努力。
至于佛法的唯心观则气象万千。誉满全球的六祖在彻悟之后曾说了几句话,我们姑且拿来
做佛法唯心的简要说明。“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从这个观点看,佛法唯心的心涵盖了心理、物理,有如万化之总源
。所以诸佛菩萨乃至诸佛世界原本都在我们心量当中,也都包含在我们自性的功能里。但
是为什么我们睁开眼,看到的只是这娑婆世界的种种?闭起眼,又是乌漆一团?诸佛菩萨
、清净国土的芳踪怎么丝毫不见呢?很简单,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至
于能近朱,能近墨,能赤能黑的并无动摇)。
我们日常都把自性功能消耗在绵绵密密的尘劳妄想上,这股精力的投资又换回一串串的恶
习。由于这些世间业气(业力习气)的混扰,诸如财、色、名、利等恶势力就把菩萨们挡驾
到脑后。正所谓“举世皆从忙里老,几人肯向死前休”。只要我们心平气和,对于自己谆
谆善诱,从“少私寡欲”(戒)“宁静致远”(定)上着手,这些迷途的羔羊终会良心发现,
把菩萨请入中堂,而返璞归真(慧)。从此我们就可“随心所欲不逾矩”地来一番逍遥游了

说到这里,我们可归结出《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所以要我们念佛号,或观佛像
,无非是借此使我们心猿意马的第六意识(凡夫日常的心境)先做到制心一处,转成无分别
的“妙观察智”。而后再把第六意识的根根——第七识(我执)转成“平等性智”。做到了
这一步,才能谈得到入定。至于人我双亡,真净土的呈现则必须把第八识再转成“大圆镜
智”了(概言之,戒是对前五识和第六意识而言,定则对第七识而言,慧则对第八识而言)
。至于如何观想,如何转识成智,讲解经文时会再加叙述。
http://m.fodizi.tw/qt/qita/11096.html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是三十二相,八十随
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
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