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放光现瑞
请掀开经本,经文第二小段放光现瑞。
【是时释迦身放慧光所照。从此天王宫乃至莲华台藏世界。】
这段是说明这一次法会发起的因缘,也是发起序。佛在每一次法会当中,都必须要说
明这一会发起的特别因缘,像《法华经》佛要说一乘实相,他就从眉间白毫放光,光中显
现法界的事相,以这个来作为缘起。本经所说的法门在大乘佛法里面来说非常重要,说明
这个心地希有之法,当然佛也会像其他的法会一样放光现瑞。这个地方我们所看到的他是
全身放智慧之光,换句话说,就是在佛全身显示出智慧光明,叫人一看就能看得出这个人
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这种相会使一般人都能够觉察得到。
其实全身显示出智慧的这种相状,乃是我们每一个人个个都具足的。为什么有的人相
我们一看,这个人愚痴,这个人呆头呆脑;一看到某一个人,这个人聪明,这个人有智慧
,为什么我们所看的这些众生相各个不相同?我们见到佛菩萨,看到他的清净庄严、智慧
圆满,就在相貌当中显露出来。这个原因佛在经论里面一再的告诉我们,我们是迷失了自
己的真性,所以将本有智慧的光明埋没不能现前,并不是这一种智慧光明唯有佛菩萨才有
,佛给我们说一切众生统统都具足,只是以无明、执著、烦恼而不能够现前,就是这么回
事情。
如果我们要想将我们本有智慧光明像诸佛如来一样的显露在现前,那应该要用什么方
法?佛告诉我们,一定要用戒定的方法,这就是佛法里面讲的三无漏学。修戒,修戒的目
的是得定,而得到定的目的就是智慧圆满现前,所以说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本经是“梵
网菩萨心地戒品”,依这个理论来修学戒品,所以这一品经就是讲心地戒光;戒光就是智
慧光明。佛说种种的戒法,像本经所讲的五十八条戒法,称之为戒法,就是戒律这一种方
法,这种方法无非是发明我们自己本有的心地光明。如果我们能够从这个地方体会得到,
就晓得佛全身所放的慧光普照不是从外面来的,是从自己内心里面流露出来的。
佛有心我们也有心,佛的心地流露出智慧光明,我们的心为什么流露无明烦恼?这是
真正值得我们反省检点的地方。我们的戒定慧到哪里去了?实在讲,我们的戒定慧就变成
了贪瞋痴,所以三毒与三学是一不是二,觉悟了就叫做戒定慧,迷了就叫做贪瞋痴。所以
贪瞋痴与戒定慧是同一个体性,无二无别,但是作用就不一样,悟的作用是广大无边,离
苦得乐;迷了那个作用也不小,它起的作用是无量的烦恼,变现出生死轮回。生死轮回就
是它变现的,本来没有,它会变现出这个境界让你在里面受无量苦。由此可知,迷悟是自
己,升沈苦乐也是自己,这正是佛常说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这一次佛在‘天王宫’殿,乃至‘莲华台藏世界’,示现‘慧光所照’之处。这个意
思就是显示尽虚空遍法界情与无情无非一光所摄,也就是一个光是圆圆满满的统统包括尽
了。这个光在唯识里面讲就是大光明藏,这是经里面讲的,《华严》里面讲大光明藏,唯
识里面讲大圆镜智,净土里面讲的常寂光土,是一个意思,一个境界。佛示现这个光明,
大家看到,看到之后当然他就会产生疑问。所以底下一段经文,接着第三段“睹光生疑”
。
(三)覩光生疑
请看经文:
【其中一切世界。一切众生。各各相视。欢喜快乐。而未能知此光。光何因。何缘。
皆生疑念。无量天人。亦生疑念。】
这段经文是说明大众发生了疑问,大众有了疑问。‘其中一切世界’,这是讲的依报
,‘一切众生’,这是讲的正报,这种境界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讲“情与无情,同圆种
智”。此地所讲的世界与众生都是指天宫、华藏这两者之间,凡是佛光所照的一切世界,
所有的一切众生,无不各个觉察到,就是看出来了,体会到了。如果你能够觉察体会到这
样殊胜的境界,当然你欢喜,当然你也希望证得,这是一定的道理。如何证得?一定要请
教佛陀,因为这个光是从他身上放出来的,我们一定要请教他。要请教他这个光是什么因
?因是讲亲因,是什么缘?缘是讲的助缘,乃至于无量天人见到这个光心里面也有疑惑,
也念著。“念”就是希望能够明白这个事实的真相。这一段只是讲疑念,内心里面有感触
,有疑一定要问。我们中国人常说学问学问,你要学就得要问,你要不问你就学不成,所
以一定要问。我们看佛经也是学问,大众看到佛现的相,有疑惑他就起来发问。底下有一
位菩萨,“玄主集问”,这里面有两小段。
(四)玄主集问
1.玄通华光主菩萨从定中起,放光照一切世界
我们看经文:
【尔时众中玄通华光主菩萨。从大庄严华光明三昧起。以佛神力。放金刚白云色光。
光照一切世界。】
‘尔时’,正是大众心里面起疑念的这个时候。‘众中’,就是大众当中。大众人很
多,有些人有疑,虽有疑他还问不出来,不知道怎么问法。所以这个大众当中在佛经里面
一般讲就有四类,《华严》里面讲十类,十种众,它讲得详细、讲得圆满。第一种叫当机
众,也就是在这一会佛所讲的这些理论、方法,正适合于这一类的人来修学,与他的程度
相当,他得的利益最大。第二类叫发起众,这一类他是发起这一次法会的这些人,他们来
发起。第三类叫影响众,那多半是菩萨,诸佛菩萨再来的,所以在法会里面提出问题来请
问的多半都是这些人,因为这些人都是修行证果的人;换句话说,也是再来人。大众提不
出的问题他懂得,他知道佛的心意也知道大众这个时候的心情,他两方面都了解,所以他
可以代大众来发问,佛来开示、来讲解,叫大众得利益,所以这是这在五种发问里面叫“
利乐有情问”。第四种叫结缘众,结缘众是什么意思?就是他的根性没成熟,虽然也参加
这一会,也听佛说法,听得是似懂非懂,也没有办法依照这个修行,所谓是阿赖耶识里面
种一点种子而已,这一生不能得成就,这一类的叫结缘众。
这一位菩萨就是‘玄通华光主菩萨’,他是华藏海会四众当中的当机首领,就是菩萨
众里面的班长,可见得他的资格很深。佛放这个光的确含义太深了,如果不是一个大智慧
的人,没有法子了解;不是过来人不知道佛的意思,一定要过来人。玄通华光主菩萨他历
劫修行,这些事情他见多了,佛一放光,他就晓得佛的意思要讲《梵网经》,要教大家修
学“心地法门”。心地法门乃是成佛的法门,成佛之道,不是修人天小果,也不是修二乘
权教菩萨,是直截教我们修成佛之道。这位菩萨他有大行、有大智慧,过去曾经经历过这
种场合,所以一看到佛放光,一看到佛的表态,他就明了了。他在大众当中能够起带头的
作用,他的名号是从他德行当中建立的。玄是玄妙,通是通达,华是代表菩萨的因行,光
是表智慧,主是自在的意思,也是大众当中首领的意思,所以他有这样殊胜庄严的德号。
‘从大庄严华光三昧起’。可见得他原来都是在定中,什么定?这个定的名称我们要
晓得,定的名称要知道。这是说明因依果而起的,菩萨所修的是因,因从哪里来的?因从
果当中来的。“大”这是说的体大,像《华严经》里面所讲的体、相、用三大;“庄严”
就是相大,“华光明”是用大。如果要配三身来说,就是法身、报身、化身,三身圆满的
果报。法身是体,报身是相,化身是作用,这个意思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说得
很详细。人人都具足三身,佛能得三身的妙用,我们虽然有三身,却把三身错用了,迷失
了三身,错用了三身,所以我们的智慧德相不能现前。
还有一个意思,“庄严”是表果报,“华光明”是表因行。由此可知,菩萨这一种大
定里面就显示因与果是同时的。像佛门里面常常以莲花来表法,因为莲花开花的时候,莲
子就在当中,是因果同时。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在佛的教学当中,它含有主伴重重的意
思,主是老师,伴是学生,今天讲就是师生。师生诸位要晓得也是相辅相成的,叫师资道
合,老师帮助学生,学生同样也帮助了老师,所以他这个关系是相互的,这种情形就叫做
教学相长,互相的在增长。
智慧,如果没有人来发问,你的智慧不能现前,有许许多多的事情老师也没想到,他
也不去想,学生一问,他的智慧就现前了,可见得智慧从哪里显的?从许多学生发问当中
显示出来的。譬如佛的智慧,如果没有这些菩萨弟子发问,佛一天到晚坐在那里面壁,盘
腿面壁,闭着眼睛一句话也不说,他的智慧你能晓得吗?因为你有问题一发问,佛给你一
解答,解答得头头是道,才发现到他的智慧之大。佛这些智慧从哪来的?跟诸位说不是学
来的,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到,而是本有的。本有的智慧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我们学
来的智慧,不见得每个人都有。我学过的你没有学过,那我有你没有;你学过的我没学过
,那你有我没有,唯有这个不学的智慧大家是平等的,各个人都具足的,这是真智慧。真
智慧就是前面佛放光,此地菩萨放光,真正的智慧他放光。这种光明我们迷惑颠倒的众生
见不到,什么人能见到?你有戒有定就见到了,有戒有定不但见到自己常常在放光,像佛
一样,见到诸佛放光,见到一切众生放光,所以前面讲无论是依报正报一光所照,都能够
见到。
“庄严法身果海”有三个意思。我们在课诵的时候,在法会的时候,常常念回向偈“
庄严佛国土”。我们拿什么去庄严?是不是买一点鲜花、供果供养在佛像面前就算庄严?
跟诸位说决定不是。第一我们要修“六度万行”,这叫庄严。一切的设施都是为了表法,
我们在佛堂或者你自己的家庭,无论在什么地方,见到花就想到花是因,开花了,后来它
一定结果;成佛这是结果,修行是因,所以花就代表修行。佛前面一定供花,为什么?叫
你看到花就想起我赶快修行。佛前面供果,水果,你见到果,想到我应当快快证果,是这
个意思。提醒你自己不要忘了修因证果,所以它是表法的,必须真正修行才叫做庄严佛国
土,庄严佛法,庄严自身。
第二个意思就是“一切智慧”,比前面一个意思提升了。前面修布施、持戒、忍辱、
精进、禅定、般若,第二个阶段就是所有修学里面都变成了智慧了,花放光了,这是真正
庄严。第三个意思就是证果,“第一义谛”,这是真实的庄严。菩萨名号实际也是表法,
花刚才讲了修行,修行是福德庄严,光明是智慧,智慧就是智慧庄严。第一义是什么?常
说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禅定,就是一心不乱。第一没有二,一心不乱这个一就是第一
义谛,所以我们念佛念到事一心不乱,算不算第一义谛?如果在初学的这个阶段当中算第
一义,因为你在一切事相上你已经得一心,可是究竟的第一义谛是理一心不乱,这到后面
我们会详细的来说。
由此可知,我们有行、有智慧又有一心,这三者具备就叫做大庄严。这三者初学的人
会感觉到很困难,我们要修六度,修六度这个心怎么能一心?譬如你又要布施又要持戒,
布施里面境界相很多,那我要很费心,我怎么能一心?接触大众无量无边的烦恼怎么能生
智慧?这三者怎么样同时能够得到,这是我们要想知道的,我们要想修学的。此地所讲的
“大庄严”就是这个意思,这三者是同时的。其实我们在讲堂里面这种境界说得很多,诸
位如果要是留意,我这一提起你们就明白了,明白是开悟,悟了以后怎么样?要起修,起
修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把它做到,每一个境界都是无量无边!
我们在《华严‧第六回向章》里面讲的布施,六十种布施,我们讲了一年,可见得这
个布施境界广大不可思议。一年能讲完吗?没讲完!《华严经》所讲的也只是提了个纲领
而已,六十种,实在讲无量无边,这是行,就是日常生活。从早到晚待人接物,处理一切
琐碎的事务,这叫行。行怎么样?行要有智慧,你这个行叫智慧行,智是觉而不迷,是觉
悟的行不是迷惑。觉行怎么样?觉行是不着相的行,经里面常讲三轮体空,作而无作,无
作而作,就是不着相。做不做?做,比世间一般的人做得还要认真,还要负责任,还要做
得圆满,尽心尽力的去做,做了不着相,这就是智慧。正因为做了不着相,所以他的心常
在定中,如如不动,那就是第一义。可见得这三者确实是同时的,并没有分家,并没有把
它分成三个阶段,同时完成的,所以六度万行、一切智慧、一心不乱是同时具足,这叫大
庄严。诸佛菩萨是这么修的,我们也要这样修。
玄通菩萨他就住在这个定中,换句话,他就住在这个大庄严之中。“而起”,起是什
么?他来发问,起就是起来发问,这个发问就是代我们问。由此,也就能够明白“大庄严
三昧”就是大定的别名,在楞严会上叫做“首楞严大定”,在《华严经》里面我们看到叫
“师子奋迅三昧”,在《弥陀经》里面就叫做一心不乱,名称不一样,其实是一桩事情。
这个事情我还得跟诸位用简单的话、容易明了的话讲明白,“大庄严三昧”就是菩萨的因
地心,前面问什么因?就是讲的因地心,也就是经论里面所讲的法性土,常寂光土,实报
庄严土,都是讲这个。
六度万行,换句话说,就是我们尽我们自己的心力服务社会,服务众生,这就叫大行
。我们称普贤菩萨称“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就是他全心全力的为大众服务,绝对没有私
心,没有为自己,如果有一念为自己,这个行就不大,你做得再多不能叫大,因为你有自
己。不取一切相,这就是大智,《金刚经》里面讲“不取于相”,大智;“如如不动”,
这就是大定,就是第一义,一而三,三而一,这叫做大定。无量无边恒沙三昧都是从这个
大定当中显现的。一切法身大士,像《华严经》里面所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大士是大
菩萨,明心见性的菩萨,都住在这一个大定法性土中,他是安住在这个当中。如果我们自
己也是安住在大行、大智、大定当中,你自己就晓得你现在的地位就是法身大士。在念佛
境界里面,你已经念得理一心不乱,到达这个境界了。菩萨虽然自己入了这样的大定,他
必定不舍弃众生,众生就是说他们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菩萨一定要去帮助他,这也就是
此地讲的“从大庄严华光明三昧起”,起就是必定要帮助他们。
菩萨来问法一定要依靠佛的神力来加持,放光召集十方有缘的众生,这样才能够发问
,所以此地也不例外。‘以佛神力,放金刚白云色光’,这就是显示,这也是表示,表示
什么?“心地光明金刚宝戒”照明的作用。这几个字的意思,“心地”刚才讲了就是法性
土,就是常寂光土。常寂光土在哪里?常寂光土就是我们自己的真心本体,它起作用就是
实报庄严土。实报庄严土就是自受用,我们自己现在有身、有环境,自己住在实报庄严土
,度化这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程度不一样,有的见思烦恼断了,那叫方便有余土,有见思
烦恼没断的叫凡圣同居土。诸位要晓得这四土统统在一起,没有分开。
像我前天讲《华严经》里面,偈颂那个十大段不好讲,文那么长。那十大段在文章上
讲叫流水文章。流水文章就是统统都一样,没什么意思,看不出什么,念念佛菩萨名号。
你看看前后的句子都差不多,所以一般来说这种流水文章念念就够了,就不讲了,讲一段
后头都不需要讲了,可是我们还是细讲。我特别跟诸位指出来,菩萨所讲的修学十个阶段
,十个大劫就是十个阶段、十个过程、十个时代。这十个时代同时的,像我们先前一会,
我们大众坐在此地,学生当中有人念大学的,有人念中学的,有人念小学的,都在一起。
你问他他现在是小学时代,他现在是中学时代,他现在是大学时代,都是一九八四年,都
在一起。诸位要懂这个意思,你才晓得时间与空间只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不是事实。所以
佛在大经里面才跟我们讲念劫圆融,不但念劫圆融,四土也圆融。
这一句里面“心地”就是法性土,实报土。“光明”就是智慧,一切智。金刚就是第
一义,就是一心不乱。“宝戒”,宝有作用,宝是有用处的,值钱,所以就是用。什么是
宝?戒是宝,戒是什么?行,就是六度万行,也就是我们的生活行为。我们从早到晚一切
造作,待人接物,这叫宝戒,为什么?我们所有的行为都能够自利利他。从利益,利益就
是宝的意思,利益之行就叫做戒行,是有利益的行,而不是有损害的行,是有利益的。“
照用”就是应现自在的意思,就是作用非常自在。如果就本经德用上来说,皆得光明,也
就是依照这种戒律来修学,可以破除我们的烦恼障,所知障,无明障,它的作用多大!所
以叫做戒光。
虽然有无量无边的智慧,他心地清净,不作一切智慧想,像《心经》里面告诉我们“
无智亦无得”,不是没有智慧,真有智慧。真有智慧,他绝对不会有我有智慧,诸位要晓
得你要是有一念有个智慧想,你的智慧就失掉,为什么?我有智慧,“我”是我执,智慧
是法执,你二执又具足了,那是凡夫不是菩萨。虽有无量无边的智慧,自己绝对不动一念
是有智慧,自己证得无上菩提也不会有一念证得无上菩提了。没有,这才叫真正清净,真
正的一心不乱。有一个一心不乱在心里面就不是一心,心就不清净。所以叫做“白云色”
,“白”是清净,一尘不染,“云”是非有非无。菩萨还没有成佛,他在因地,在因地叫
做“素法身”,就是他的法身没有证得圆满,他是证得部分。《华严经》里面我们读了很
多,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四十一品破尽了才圆满法身。菩萨虽证法身没有圆满,
虽不圆满但是已经非常的清净了,所以用“白云色”来表法。
‘光照一切世界’。着重在“一切世界”,说明菩萨的智慧德行是周遍圆融,无所不
照而无障碍,同时这里头又含了一个意思,就是十法界依正庄严,上至诸佛下至地狱众生
,无论是依报正报,总是一光所摄。佛放光,是叫我们体会到果报必有因缘,叫我们体会
这个意思。佛是已经证得果报了,果一定有因;菩萨放光,要我们从这里面去体会到因必
定结果。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到佛放光,菩萨也放光,这就是经上常说的“因该果海,
果彻因源”。他的用意是叫我们知因识果,晓得因也晓得果。我们希望这个果报,就应当
要修因。
可是我们一定要记住,修因要以自家的光明金刚宝戒为因地心才行。这是经上这么说
的。换句话讲,我们讲这个意思就是一定要以自己布施、持戒、六度万行,又不取相是又
如如不动,要以这个为因地心,这就是此地讲的“光明金刚宝戒”。“光明”就是不取相
,“宝戒”就是六度万行,“金刚”就是如如不动,所以要用这个为因地心来修行;换句
话说,修什么?就是修这三桩事情,才能够证得法身、智身、功德身的果报。如如不动能
证法身,不取于相能证智慧身,六度万行能证功德身,功德身证到了,福德当然包括在其
中。功德里头一定有福报,无量无边的福报,福德里头不一定有功德,功德包括福德。由
这段经文里头就显示出因果不二,修证不二,凡圣不二,这里头的含义无量无边!所以在
菩萨,你看还没说话,光中就显示这么多的意思在里面。
2.众集发问
【是中一切菩萨。皆来集会。与共同心异口问此光。光为何等相。】
这一段是“众集发问”。诸位仔细看看这一段经文,经文不长,这是说明“问果明因
”的意思。‘是中’。就是说玄主菩萨放光,光照十方世界,十方世界当中一切诸大菩萨
,见到这个光明都到此地来‘集会’,正所谓不约而同。这个意思我们要把标准降下来一
点,诸位才能够体会得到,我们现前就能得受用。学佛认真的修学,这要真修,肯为一切
大众服务,又不取相;不取相就是无条件,不需要人家报酬的,无条件的,不休息的,自
己在境界里头如如不动。真正做到这三点,他的风度(我们今天讲风度)、风采自自然然
与一般人就不一样,这就是放光!
心地慈悲现的那个相就是慈悲相,人家一见就欢喜,平易近人,热忱可靠,大家对你
都信任,跟诸位说这就叫放光。你走到哪个地方人家看到你都欢喜、都敬仰你,这就叫召
集大众,他跟一般人不一样。由此可知,我们也有这个光明,不过没有菩萨那么大就是,
也有这个光明。至少学佛的人在社会上一定是规规矩矩,奉公守法,不会做恶事,人家一
听是学佛,他就能信任;学佛的人持戒,这个人一定靠得住,会给人一种好感。换句话说
,也能够激发他向你学习,这也就是放光集众的意思。
‘与共同心’。凡是见到这个光明,当然心里面都有这个疑问。人不是一个,口也不
是一张,但是那个疑念是一样的、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常讲异口同心,都希望知道,都想
明了。光采就是修学“果中境界”,我们讲果报,你有一分的修行就有一分果报,有二分
的修行就有二分的果报,所以人家问什么?问果中之事。所以此地这个经文里面讲“光是
何等相,何因何缘”,问这个。我们学佛的人走在外面,人家一见到你就问,你怎么修的
?他就会来问你,你怎么这么自在?我一天到晚都烦恼,你为什么那么自在?他会问。甚
至于好多人说你怎么这么年轻?你看我们李老师,李老师今年九十五岁了,过了年九十六
岁了,你看到他那么年轻,他那么自在,他不需要人服侍,不需要人照顾,每一天还在那
里讲经、还教学,别人九十多岁动都不能动了,走路都让人扶著了,眼也花了,耳也聋了
。人家一定会问!这就是修行的果报,问到你什么原因?你怎么修的?就是这个意思,人
家见了一定会生疑。
下面释迦牟尼佛这是示现化身佛,卢舍那佛叫报身佛,这个化身佛请问报身佛,请报
身佛来给我们解答。可是没有发菩萨心的人,他只是疑这个因缘,怀疑,所以我们前面看
到他问“何因何缘”。已经发心的人就不一样,他要问你果报当中这些事、这些现相,他
真想学;换句话说,他能信,他能接受,他能修学,这个不一样。普通凡夫起疑他怎么样
?他不信,我们中国俗话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哪有不为自己的人?菩萨就不为
自己,真有不为自己的人。所以真正不为自己的人,他才问果中之事,他真正要学,真正
要修。所以释迦牟尼佛在底下就代我们来问,一切众生修什么样的因,修什么样的缘才能
成为菩萨,成为三贤菩萨,十地菩萨。成菩萨、成佛是一个什么样子?经里面讲“当成佛
果,为何等相”,相就是样子,境界。这个相包括的意思就很多。我们一般讲样子,样子
里头也很多,他的受用,他的智慧,他的德能都包括在其中。
经文到这个地方,这个经因为是《梵网经》里面的一品,不是完整的经,所以序分是
在第一卷,在初品里面。在这一品经里面到这个地方是等于序分,等于序分,把法会的因
缘都交代清楚了,向下就是等于是这一品里面的正宗分,我们要正式上课了。前面都是预
备介绍,把这个法会大致情形一一介绍出来,下个星期我们正式上课了。经是分上、下二
卷,上卷就是讲“心地”的理论,下卷是讲“心地戒”,就是方法;换句话说,上卷是教
我们用心,我们俗话讲存心,我们应当要存什么心,我们应当要用什么样的心,这非常重
要的因地心。下卷是讲生活,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待人接物,应当要怎么样做法,在下卷里
面,这个境界都是广大无有边际的,非常非常的广大。今天时间到了,正好我们到这里告
一个段落。
==
我们从早到晚一切造作,待人接物,这叫宝戒,为什么?
我们所有的行为都能够自利利他。从利益,利益就是宝的意思,利益之行就叫做戒行,
是有利益的行,而不是有损害的行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