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实修] 止观:于彼所缘如何安住--立无过规 (9)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8-04-05 20:11:55
: 《入行论》第五品里也谈到,将内心比喻为大象,因为内心没有调伏,没有调伏的内
: 心就像疯狂的大象。不仅如此,不调伏的心比疯狂的大象还更危险,疯狂的大象会杀人,
: 会蹋毁房子,会把大树毁坏,农田都破坏掉,危险非常大。不调伏的内心跟这个一样,也
: 非常危险,因为会将内心的安乐,慈心、爱心、宁静、善良等,这一切都被破坏掉。《入
: 行论》第五品里面用了疯狂的大象来比喻不调伏的心。
───────────────────────────────────────
■ 补充
《入菩萨行论》第五品〈护正知〉
欲护学处者,策励当护心;若不护此心,不能护学处。
若纵狂象心,受难无间狱;未驯大狂象,为患不及此。
若以正念索,紧栓心狂象,怖畏尽消除,福善悉获至。
虎狮大象熊、蛇及一切敌、有情地狱卒、恶神并罗刹。
唯由系此心,即摄彼一切;调伏此一心,一切皆驯服。
实语者佛言:一切诸畏惧、无量众苦痛,皆从心所生。
有情狱兵器,施设何人意?谁制烧铁地?妖女从何出?
佛说彼一切,皆由恶心造。是故三界中,恐怖莫甚心。
(....下略....)
略释:
所以,我们如果要护心的话,就必须要学习三增上学。再来就讲到“失坏心之罪过”
,如果我们不守护自己的心,可能这个心就成为我们将来投生无间地狱的因,这个心也会
变成出生一切烦恼之处、一切过患之处。
这边就做一个比喻:“由于放纵心象故,能作无间大损恼,虽有狂象未调驯,所作损
害犹逊此。”
“由于放纵心象故”把心比喻成大象一样,“能作无间大损恼,虽有狂象未调驯,所
作损害犹逊此。”我们刚才将心比喻成大象,心象跟外在的大象两者比较起来,是我们心
的这一头大象比较可怕,外在的大象不论牠造怎么样子大的伤害,牠终究无法让我们堕入
到地狱里面去,可是我们心的这头大象呢,如果生起烦恼或生起瞋恚的话,由于它力量很
强的关系,就会导致我们堕入地狱里面去,所以才说它很可怕。
内心现在没有调伏,没有调伏的情况,就像疯狂的大象一样,表示它非常危险。未调
伏的内心是不好的,要先了解它的过失,没有调伏的内心,表示它内心很多心所,如贪念
、瞋恨、愚痴、傲慢、爱我执、还有我执等,这些都是没有调伏的心。
相反的,如果我们去守护心的话,有什么功德呢?就讲到:“若人常持正念绳,系自
心象不暂舍,一切怖畏悉不生,一切众善在掌握。”
我们要以正念来约束自己的心,我们要去忆念起自己曾经许诺过的戒律、誓言,还有
依著经典里面所说的何者该做及何者不该做,由生起这样子的正念来约束自己的心,不要
放任自己的心象、自己心的这头大象,不要让它狂乱、不要让它发狂,这样子就不会导致
我们投生到地狱里面去,那也等于你这一切的怖畏悉不生,众善也当在握。
“由守护心即能守护一切”,因为守护你的心,你就可以遮止掉来世投生到地狱的因
,而且,也可以遮止掉此世不会受到其它的伤害。所以,我们一定要下定决心一定要来守
护自己的心。
仁波切:这个好像跟我们在《摄类学》的“遣遍”跟“后遍”有一点点像,有的时候
我们从心的角度看(因的角度),我们保护心的话会有什么什么好处;有的时候我们就看
(果的角度),好处有什么,那些功德都从保护心而来的,有的时候先从它的果上面看,
就一直看(思惟观察)一直看(思惟观察),哦!那些都靠保护心,就生起要守护心。
有的时候从心的角度看,所以刚刚讲的,好像从心的角度看,要守护心的话就很好,
没有守护心的话有什么过患。刚刚讲的角度是从心上面讲的;这里讲的是从结果,从果上
面讲出来,这些我们也会学得到。有的时候,我们自己调心是从果的角度去看,就抓那个
因;有的时候从因的角度,就看(果),是这样子。
“是故于此三界中,可怖无过于心者”,虽然地狱当中的种种痛苦都是值得我们去害
怕的,可是我们应该要了解它的因,这些因就是来自于我们的自心,因为我们现在的心,
已经圆俱了将来投生到地狱里面受那些苦的因,已经圆俱这些因了。所以,真正应该要害
怕的,就是害怕自己不去守护的这一颗心。
刚才是就过患的这一点来做思惟,再来是就功德的这一点来做思惟。(....下略....)
■ 经论对读
《法句譬喻经》〈象品第三十一〉
昔佛在舍卫国祇树精舍,为四部弟子、天龙鬼神、帝王臣民敷演大法。
时有长者居士,名曰呵提昙,来诣佛所,为佛作礼,却坐一面、叉手长跪白世尊曰:
“久承洪化钦仰奉颜,逼私不获愿垂慈恕。”
世尊令坐,即问所从来姓字为何?长跪答曰:
“本居士种,字呵提昙,乃先王时为王调象。”
佛问居士:“调象之法有几事乎?”
答曰:“常以三事用调大象。何谓为三?一者刚钩钩口著其羁靽,二者减食常令饥瘦
,三者捶杖加其楚痛。以此三事乃得调良。”
又问:“施此三事何所摄治也?”
曰:“铁钩钩口以制强口,不与食饮以制身犷,如捶杖者,以伏其心,正尔便调。”
曰:“作此伏者,为何所施用?”
答曰:“如是伏已,可中王乘亦可令鬪,随意前却无有罣碍。”
又问居士:“正有此法?复有其异?”
答曰:“调象之法正如此耳。”
佛告居士:“但能调象复能自调。”
即曰:“不审自调其义云何?唯愿世尊彰演未闻。”
佛告居士:
“吾亦有三事,用调一切人,亦以自调得至无为。
一者至诚制御口业,二以慈贞伏身刚强,三以智慧灭意痴盖。
持是三事度脱一切,离三恶道自致无为,不遭生死忧悲苦恼。”
于是世尊即说偈言:
“如象名护财,猛害难禁制,
系靽不与食,而犹慕逸象。
本意为纯行,及常行所安,
悉舍降结使,如钩制象调。
乐道不放逸,能常自护心,
是为拔身苦,如象出于陷。
虽为常调,如彼新驰,  
亦最善象,不如自调。  
彼不能适,人所不至,
唯自调者,能到调方。”
居士闻偈喜庆难量,内情解释即得法眼,听者无数皆得道迹。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