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736.htm
北传:杂阿含736经 南传:相应部46相应3经
检索 关涉主题:实践/如何修七觉支 (09/04/2016 10:52:46 更新)
杂阿含736经[正闻本933经/佛光本748经](觉支相应/道品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如上说,差别者:
“若比丘修习七觉分,多修习已,当得七种果、七种福利,何等为七?
是比丘得现法智证乐;
若命终时;若不得现法智证乐,及命终时,而得五下分结尽,中般涅槃;
若不得中般涅槃,而得生般涅槃;若不得生般涅槃,而得无行般涅槃;
若不得无行般涅槃,而得有行般涅槃;若不得有行般涅槃,而得上流般涅槃。”
佛说此经已,异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相应部46相应3经/戒经(觉支相应/大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凡那些戒具足、定具足、智具足、解脱具足、解脱智见具足的比丘,比丘
们!我说:‘即使只是看到那些比丘就多所助益。’
比丘们!我说:‘即使只是听到那些比丘就多所助益。’
比丘们!我说:‘即使只是接近那些比丘就多所助益。’
比丘们!我说:‘即使只是侍奉那些比丘就多所助益。’
比丘们!我说:‘即使只是回忆那些比丘就多所助益。’
比丘们!我说:‘即使只是跟随那些比丘出家就多所助益。’那是什么原因呢?
比丘们!听闻像这样比丘的法后,他住于二种远离:身远离与心远离。当住于这样的
远离时,他回忆、随寻思那个法。
比丘们!每当比丘住于这样的远离,回忆、随寻思那个法时,那时,比丘的念觉支已
被发动,那时,比丘修习念觉支,那时,比丘的念觉支到达圆满的修习。当住于这样的念
时,他对那个法以慧考察、伺察、到达审虑。
比丘们!每当比丘住于这样的念时,对那个法以慧考察、伺察、到达审虑时,那时,
比丘的择法觉支已被发动,那时,比丘修习择法觉支,那时,比丘的择法觉支到达圆满的
修习。当他对那个法以慧考察、伺察、到达审虑时,活力已被激发而不退。
比丘们!每当他对那个法以慧考察、伺察、到达审虑,比丘的活力已被激发而不退时
,那时,比丘的活力觉支已被发动,那时,比丘修习活力觉支,那时,比丘的活力觉支到
达圆满的修习。当活力已被发动时,精神的喜生起。
比丘们!每当活力已被发动比丘之精神的喜生起时,那时,比丘的喜觉支已被发动,
那时,比丘修习喜觉支,那时,比丘的喜觉支到达圆满的修习。当意喜时,身宁静,心也
宁静。
比丘们!每当意喜比丘的身宁静、心也宁静时,那时,比丘的宁静觉支已被发动,那
时,比丘修习宁静觉支,那时,比丘的宁静觉支到达圆满的修习。当身宁静时,有乐者的
心入定。
比丘们!每当身宁静、有乐比丘的心入定时,比丘的定觉支就已被发动,那时,比丘
修习定觉支,那时,比丘的定觉支到达圆满的修习。他成为这样得定的心之善旁观者。
比丘们!每当比丘成为这样得定的心之善旁观者时,那时,比丘的平静觉支已被发动
,那时,比丘修习平静觉支,那时,比丘的平静觉支到达圆满的修习。
比丘们!当七觉支这么已修习、这么已多修习时,七果、七效益应该可以被预期,哪
七果、七效益呢?
在当生之初期到达完全智。
如果在当生之初期未到达完全智,则在死时到达完全智。
如果在当生之初期未到达完全智,如果在死时未到达完全智,则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
为中般涅槃者。
如果在当生之初期未到达完全智,如果在死时未到达完全智,如果以五下分结的灭尽
而未为中般涅槃者,则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为生般涅槃者。
如果在当生之初期未到达完全智,如果在死时未到达完全智,如果以五下分结的灭尽
而未为中般涅槃者,如果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未为生般涅槃者,则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为
无行般涅槃者。
如果在当生之初期未到达完全智,如果在死时未到达完全智,如果以五下分结的灭尽
而未为中般涅槃者,如果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未为生般涅槃者,如果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
未为无行般涅槃者,则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为有行般涅槃者。
如果在当生之初期未到达完全智,如果在死时未到达完全智,如果以五下分结的灭尽
而未为中般涅槃者,如果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未为生般涅槃者,如果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
未为无行般涅槃者,如果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未为有行般涅槃者,则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
为上流到阿迦腻咤者。
比丘们!当七觉支这么已修习、这么已多修习时,这七果、七效益应该可以被预期。
”
注解:
1.
“中般涅槃(SA/MA/DA);中间般涅槃(DA)”,
南传作“中般涅槃者”(antarāparinibbāyī),
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在间隔中达成涅槃者”
(an attainer of Nibbāna in the interval)。
按:《显扬真义》说,他不超越[生到净居天]寿命一半证涅槃
(yo āyuvemajjhaṃ anatikkamitvā parinibbāyati),但长老认为,
如果从字面上的意思(antara),那应该是在两个生命之间的间隔证涅槃
(attains Nibbāna in the interval between two lives),
也许是在细身(subtle body)存在的中间状态。
按:这里“在细身存在的中间状态”,或许就是“中有”(antarābhava)之意。
“中有”的存在否,在部派论师间是有异议的,南传的主流传统是不承认“中有”的。
2.
“生般涅槃(SA/MA/DA);生彼般涅槃(DA)”,南传作“生般涅槃者”
(upahaccaparinibbāyī),
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在降临时达成涅槃者”
(an attainer of Nibbāna upon landing)。
3.
“五下分结(SA/MA);五下结(DA);五结(AA)”,南传作“五下分结”(...),
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五种较低拘束”(the five lower fetters)。
“五下分结”也简为“下分结”(orambhāgiyānaṃ saṃyojanānaṃ)
,即“有身见、戒禁取、疑”(三结)加上“欲的意欲(贪)、恶意(瞋)”。
4.
“有行般涅槃(SA/DA);行般涅槃(MA)”,南传作“有行般涅槃者”(...),
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以努力而达成涅槃者”(an attainer of Nibbāna with exertion)
。
按:《显扬真义》等以“被生往某处而以有行(有为作)、有努力(有加行)到达阿罗汉状态
”(..., SN.46.3/AN.3.88)解说,《吉祥悦意》以“以有行、有努力、疲劳地以苦到达”
(..., DN.33)解说。
5.
“上流般涅槃(SA);上流色究竟/上流阿迦腻咤般涅槃(MA);上流阿迦尼咤/阿迦尼咤(DA)
”,南传作“上流到阿迦腻咤者”(...),
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驶往上游,走向阿迦腻咤领域者”
(one who is bound upstream, heading towards the Akanitt(巴利文的t)ha realm)。
按:“阿迦腻咤”(akanittha),另译为“色究竟天”,
《一切经音义》说:“言阿迦者色也,尼瑟咤究竟也……又云,阿无也,
迦尼瑟咤小也……此之一天唯大无小故以名也。”(T.54p.443)
《吉祥悦意》说,以一切有德的有之到达与年长(老),在这里没有年轻的
(..., DN.14,其他四天的解说:以自己的等至不衰退、不被舍弃为无烦,
无任何执著的烦苦为无热,美之看见、清净上等色为善见,
看见善或看见这是美的为善现)。
6.
“智(SA);得智/所得智(MA)”,
南传作“完全智”(aññā, aññaṃ,另译为“了知;开悟;已知
”),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最终的理解”(final knowledge)。
按:“完全智”与“究竟智”(sammadaññā)的意思似乎是等同
的(菩提比丘长老的英译是相同的)
,北传多译为“究竟智”,
《显扬真义》以“知道”(jānitvā, SN.9.10),
或“阿罗汉境界”(arahattassa nāmaṃ, SN.12.70/MN.10/DN.22)解说。
“以完全智解脱者”,
《满足希求》则以“以阿罗汉果解脱的解脱者”(..., AN.3.86)解说。
7.
“意喜”(pīti-mana, pītimano),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心被狂喜所提升”(the
mind is uplifted by rapture/the mind is elated by rapture, SN.35.97/SN.42.13)
,或“以喜悦的心”(With joyful mind, SN.7.18)。
感想:
修七觉支是证悟的道路
从当生的证悟,到往生时的证悟,或转生的瞬间证悟,到转生于天界后证悟
都可以看到七觉支让行者的证悟次第提高
而我个人觉得,经文似乎也暗示了:人在将近往生时,是一个重要的证悟时机
学佛人可能要好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