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净空法师:普贤行愿品疏节录1(下

楼主: summertrees (夏天树)   2018-01-10 16:15:51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世间的学术,现在世界上每个国家民族对中国人的看法改观了,
不像从前瞧不起中国人,总认为中国是个劣等民族,他们是优秀民族。现在外国人看中国
人不一样了,肯定了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这是外国人跟我讲的,西方人现在肯定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一个一个比,中国人第一;两个两个比,他们告诉我,犹太
人第一;三个三个比,他们讲日本人第一。这个意思就是说,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很可惜不团结。我在纽约讲经,外国人拿这个话来问我,最后问我一句话,为什么你们
中国人不团结?先夸奖你,后来贬你,说的语气带着讽刺、讥笑的语气。我的答复也出乎
他意料之外。他问我了,因为他们都是基督教徒,我就告诉他:这是上帝的安排。他听了
就愣住了:怎么是上帝的安排?我就告诉他,中国人要团结起来,你还有饭吃吗?他的气
就下去了。中国人团结起来,他们都没饭吃了,上帝的安排还让他有碗饭吃,他也没想到
我这样答复他。
  中国的典籍太多、太丰富了,中国的历史是全世界最完整的,任何一个国家民族没有
中国这么完整的历史。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乾隆对于中国文化有很大的贡献,编了一套
《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翻印出来,像《大藏经》一样,精装一千五百册。多少部
《大藏经》?十五部,我们这部《大藏经》一套一百册,分量是十五套的《大藏经》。这
是我们列祖列宗宝贵的智慧经验,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藏,我们要不能接受来应用,你说多
可惜,怎么能对得起祖宗!
  这部大书什么人能看?我也买了一套,放在达拉斯佛教会,这里简居士代我去买的,
我委托他去买的。他去见到商务印书馆的总经理,总经理就告诉他,他说这部书,假设一
个小孩生下来就会看,他寿命也很长,活到一百岁,他也看不完。这是真的,是事实,确
实一百年都看不完,那多可惜!所以我就想,把它编成精华录,一千五百册编成一册,那
我们每个人都享受到了。那一套书里面的内容就太丰富了,什么都有。
  我们今天需要的是什么?那就看我们最缺乏的是什么。我们今天的社会缺乏伦理,缺
乏道德,我们就以伦理、道德为纲领,在《四库》里去蒐集古圣先贤这一类的教训,编成
一册。这些天天搞政治的,《四库全书》里面有专门讲政治的,也可以把有关政治的节录
,编成一本。每个行业都可以在古籍里头去节录一册,当然最需要的、最普遍的是伦理道
德的修养。所以我想找些人来发发心,把这个里面宝贵的句子、教训节录出来写成一本。
我们全书都读到了,这几千年的文化遗产,我们真的继承了,真的拿到了,这都是这个时
代非常需要的工作,也是社会整体的教材。
  我们在海内外提倡佛教教育,我们有方向、有目标,我们的方向目标是“四好”的教
学,四好就是“存好心,做好事,说好话,做好人”。我们以这个方向、这个目标,及我
们净宗五科作为节录的纲领,这就是我们在《大藏经》里面要节录哪些东西。我们以“五
科”为纲领,以“四好”为原则,五科就是净宗学会所提倡的,三福、六和、三学、六度
、十大愿王。以这个为纲领、纲目,把《大藏经》编个节要,把这一百册编成一个小册,
这才能真正得到受用。
卍 释题
‧大方广佛华严经
  这一卷经的经题概略跟诸位介绍一下。‘大方广’这三个字是表法,表什么?就是《
般若经》上讲的“诸法实相”,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大”代表本体,
宇宙森罗万象、一切众生从哪里来的?根源是什么?现代哲学家讲这个根源叫做本体,哲
学里头有“本体论”,就是专门探讨宇宙万有的本体,宇宙万有的根源。在本经用一个“
大”来代表,因为这个东西实在说不出,也无法形容。所以,这个“大”不是大小之大,
大小之大那就错了,实在不得已用这么一个字来赞叹、来显示,它代表宇宙万有的本体。
本体在佛经里面用的名词很多,譬如经上讲的“真如”、“本性”、“真心”,《楞严经
》上讲的“第一义谛”都是讲这个,都是说的本体,也就是一般人讲的真心本性。‘方’
是讲现相,现相非常复杂,这个相是从本体里面变现出来的,现相,所谓森罗万象。在佛
法里面讲“十法界依正庄严”,用这个字来代表,它讲的是相。‘广’是说它的作用,它
现的相一定有作用,作用广大无边。
  清凉大师在《疏钞》里面解释这三个字是体、相、用,这三个字如果我们还没有法子
体会,我们可以用个比喻,诸位从比喻里面细心去体会。譬如作梦,我们每个人都有作梦
的经验,梦中的境界就是“相”。梦从哪里来的?来源就是“体”,没有来源怎么会有梦
?梦中的境界,一切活动就是“用”,就是“广”,我们从这里头细细去领会。整个的梦
境都是我们的心变现出来的,心是能变,梦境是所变,有能有所。十法界依正庄严也是如
此,能变的是真性,是真如,所变的是万象,是十法界依正庄严,我们从这个地方去领略
。所以尽虚空遍法界,都是自己心性所变现的,佛在《楞严经》里面把这个事跟理说得很
透彻。所以,古人说开智慧的《楞严》,也就是说《楞严》里面特别讲得详细,宇宙人生
的真相,说得详细。
  ‘佛’是人,什么人?觉悟的人,觉悟什么?觉悟“大方广”,换句话说,对于宇宙
人生的真相彻底明了、彻底觉悟的这个人就叫做“佛”。‘华严’是比喻,“严”是庄严
。我们现在一般人讲真善美,真善美就是佛经里头讲的庄严。“华”跟开花的花是一个意
思,古时候通用的,就是比喻像一个大花园一样,一切品种统统齐全,一样也不缺,这个
花园就太美、太壮观了。把花比作森罗万象,比作十法界依正,全都是从自性变现出来,
那就庄严了,离开自性别无一物,这是“华严”比喻的意思。从这个题里面我们就很清楚
明白的体会到,这部经的内容就是讲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真相。
  ‘经’这个字就不要多说了,我们道场里面讲得很多了。就是说明“大方广佛华严”
这部经,这个课本。如果用现代的话,“经”就是佛家教科书,就是佛门的课本,这个就
更好懂了。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
  我们现在读的这部分并不是全经,是全经当中的一品。“品”就好像我们中国古书分
做篇、章,一篇、二篇,篇章的意思。品是品类,凡是讲哪一类的,把它归纳在一起,称
之为品。这个品题在八十卷经里面叫“入法界品”,这个品题简单,可是意思跟我们这个
地方的意思相同。我们这个意思明显,因为用的文字多,那个用的文字简略,意思是一样
的。“入法界”,我们看这个题也就晓得,什么叫法界,这个题里面叫‘入不思议解脱境
界’。原来法界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这就是法界,关键在你能不能“入”,关键在
这个字。入这个境界就叫佛,没入就叫凡夫,凡夫跟佛的差别就在此地。入了你就得解脱
,“解脱”用现在的话来说,你就得大自在,清凉大师在经上讲,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得大自在;没入就一切都不自在,这两个境界完全不一样。
  我们再从这个题里面细细去看,入了就不思议了,所以他才自在。我们现在没有入,
没有入怎么样?一天到晚“思、议”,思是胡思乱想,议是胡说八道,一天到晚胡思乱想
、胡说八道,你怎么会自在?你当然不自在。我给你解释题意你听了好懂,你看古注不好
懂,确实如此。不思议,你真的能够不思不议,就是佛经里面常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心行处灭,不思;言语道断,就不议。不思议就是这个意思,心真的定了,真的清净
了。
  我们的心为什么定不下来?念佛不能得一心不乱?参禅不能得定?学教不能开悟?你
要去追究,什么原因?心是动的,不是静的,不是定的,心是乱的,不是清净的,毛病就
出在这里。心不清净,知见就不正,就是迷而不觉,因为觉正净这三个,得到一个,那两
个都得到了。心清净了,清净心起作用当然是觉,当然是正知正见;心不清净,当然是迷
,当然是邪知邪见,这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们讲修行,修的什么?把我们错误的行持修正
过来,我们心不清净,把它修正过来,让心清净;我们的知见不正,把它修正过来;我们
迷惑颠倒,把它修成觉而不迷,这叫真修。
  如果我们一年比一年觉悟,也就是一年比一年智慧增长(觉就是智慧增长),一年比
一年身心清净,你的修学有进步,你的修学功夫得力,有成就,有成绩。假如我们的修学
,用的时间很长,修得很辛苦,可是一年比一年烦恼,一年比一年妄想多,那你就完全错
误了。你修的是什么?你修的不是觉、正、净,而是迷、邪、染,那就叫颠倒,那就是经
上讲的可怜悯者,修错了,叫盲修瞎练。
  所以真正修行功夫得力,修得不错的话,身心愉快,心地清净,烦恼少,智慧长。你
的身体一定非常健康,为什么?法喜充满!我们世间人常说“人逢喜事精神爽”。所以我
们身体什么营养最好?欢喜,人常常欢喜就不会生病,不会衰老。所以你看看哪一位佛菩
萨长了胡须的?哪一位佛菩萨白头发的?没有,为什么?欢喜,法喜充满,我们真正得到
修学的利益,这不可以不知道。怎么修?你就记住经题这个原则,不思不议,你就得解脱
,这个法子妙极了,你就入了;你还要思,还要议,保证你没入。
‧普贤行愿品
  下面‘普贤行愿’。如果我们遵照“普贤行愿”,就入这个境界,“普贤行愿”是能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所入。可是此地关键的地方我们必须要知道,有能有所还没有
入,还在门外;虽然很靠近,走近大门边了,没进去。必须能所双忘就进去了,这一步就
进得去,所以要记住,能所不二才真正叫不思议。有能有所还是思,还是议,为什么?能
所是二法,二就不能进去,进不去。六祖大师在《坛经》里面告诉我们,佛法是不二法,
起心动念就是二法,你就入不进去。刚才讲了,你有思、有议,这二法,你入不进去;一
定是一法、一心,法界是一真。净土经里面讲一心,《华严经》上讲一真,一心就是一真
,一真就是一心,一心是能入,一真是所入,能所是一不是二。
  我们可不可以去想?不能想,想了就是思。可不可以提出来讨论?不行,讨论就是议
了。可是诸位要知道,在不可思议里面也能思也能议,那是什么?过来了,先要到不可思
议,然后从那里出来就是可思可议,佛才讲这些经。所以这些经讲给谁听的?讲给四十一
位法身大士听的。那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已经入不思议境界,所以佛在那里讲经说法,
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说跟无说是一不是二;这些菩萨们在听,听而无听,无听而听,无
听跟听也是一不是二,所以他都入了。这个境界不能思惟,不能想像,一思惟想像就错了
,唯一用清净心。
  这个法门的正行就是“信愿持名”,普贤菩萨是教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佛在“往
生经”里面把方法都说尽了,“信愿持名”。我们除了正行之外,我们的身体不能离开社
会,不能离开人群,我们在这个社会、人群当中,怎样和他们共处?怎样度过岁月?普贤
菩萨十愿就是个原则,十愿叫普贤行。我们一看,这很普通!“礼敬诸佛”,我天天看到
佛像都拜三拜,我很礼敬了。算不算普贤行?不算,为什么不算?你有思有议,如果你的
礼敬里面不思议,那就是普贤行。为什么?有思有议就有界限、有等差、有分别、有执著
;没有思议,心是平静的、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没有分别、执著,这个心跟虚空法界一
样大。所以你在这里礼拜,尽虚空遍法界的佛你统统都拜到了,没有界限,那叫普贤行。
一有界限,我拜这尊佛,那尊佛就没有拜到,那不叫普贤行。所以这个题的意思其深无底
,其广无边,真正不可思议。
  ‘品’是品类。这一品经总共有四十卷经文,在第四十卷经文当中,这是最后一卷,
也就是这一品的总结。这一品是《华严经》的总结,这一卷是这一品的总结,可见得它是
全经的总结论,也是全经的精华,修行的纲领都在这一卷经之中。所以清凉大师参加翻译
工作,翻译完成之后,因为这部大经经文太多,不容易受持,特别将这一卷提出来别行流
通。劝人读这一卷,等于读全部的《华严经》;依这一卷经修行,等于全经修行的要领你
统统都掌握到了。所以这称之为“不可思议”。
  ‘疏’是注解经的,就是经的注解,疏是疏通的意思。怕我们遇到这个经文艰难,太
深了,自己不能够通达,他以注解帮助我们,使我们对于经的义理能够通达没有阻碍,就
是现代人讲的注解,这是“疏”。有的时候我们看到“钞”,我们看到《别行疏钞》的钞
,钞是什么?钞是解释疏的。清凉大师虽然注解这部经,注还很深,那个注我们现在人往
往也有困难,看不懂,所以宗密大师再用钞,钞就是解释疏,就是注解的注解叫钞。
  时间相隔一千多年了,大概有一千三百年,这部经翻译的年代是唐朝德宗贞元十二年
。贞元十二年是公元七百九十六年,现在是一千九百九十三年,差不多有一千三百年。一
千三百年前,宗密大师解释这个注解,这注解的注解,我们今天看起来还是非常困难,还
需要细细的讲解,我们才能够了解经中的大义。所以注解、注解再注解,我们才有办法能
够体会。真正能体会,那得的受用是不可思议,最怕的是曲解经义。
  你看一开经,我们都念个“开经偈”,“愿解如来真实义”,万万不要曲解如来真实
义,误解如来真实义,那就大错特错了。可是曲解、误解的人真的大有人在。我发现很多
听我讲经,听我的录音带,听了好多,跑到这儿来问我,都把意思听错了。所以我很感叹
,愿解如来真实义不容易,多么难得!为什么听了还不解?我自己感觉到我已经讲得很清
楚明白了,为什么把意思听错?听误会了?他有胡思乱想。真的,他如果用清净心听,不
要打妄想,他就有悟处。一面听一面想,那就是胡思乱想,所以万万不可以把菩萨“三妙
慧”错解了。
  菩萨三妙慧是闻、思、修,闻慧、思慧、修慧。很多人搞错了,把道听涂说当作闻慧
,把胡思乱想当作思慧,把盲修瞎练当作修慧,你看看完全颠倒。佛菩萨听了,看到这个
现象,怎能不叹气!怎能不流泪!三妙慧是什么意思?三妙慧在一心当中求,就是不思不
议。譬如眼根接触,看经,眼接触,用一个字做代表,叫闻;我们听讲经,耳听,这个叫
闻,接触叫闻。一接触就明了,为什么?没有妄念,心是清净的,清净心像一面镜子一样
,它照得很清楚,所以一接触就明了,明了叫思慧,明了当然就不迷。所以,从不迷叫它
作修慧,从明了叫它作思慧,从接触叫它作闻慧。可见得闻思修三慧是一念当中完成的,
没有阶段,不是先闻再思再修。我们现在把三妙慧变成三个阶段,就是我刚才讲的道听涂
说、胡思乱想、盲修瞎练,菩萨搞这个还能成为菩萨吗?
  三学戒定慧是有次第的,三慧没有次第,三慧是建立在戒定慧那个慧的基础上。由此
可知,没有戒、定,哪来的慧?慧都没有,哪来的三妙慧?妙慧是慧起作用。你就晓得戒
定慧的慧是根本智,就是《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三妙慧是“无所不知”,般若
无知,无所不知。你没有这个无知,无知就是此地不思议,心永远是清净的,永远是平等
的;这个起作用才无所不知,所以见色闻声、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生出三妙慧。我们今天只
把经题介绍到此地,下次我们就入注解,注解不是完全的,是节录的。
==
有思有议就有界限、有等差、有分别、有执著;
没有思议,心是平静的、是清净的、是平等的,没有分别、执著,
这个心跟虚空法界一样大。所以你在这里礼拜,尽虚空遍法界的佛你统统都拜到了,
没有界限,那叫普贤行。
老法师把“普贤行”的核心精神讲清楚了。
红色小标示是我下的,简单分段一下,方便学习。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8-01-10 17:53:00
阿弥陀佛!
作者: youngerwu (没有妮的日子)   2018-01-10 17:59:00
以前拜佛体验到恭敬心也是没有极限、 不可思议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nmamtb (南无阿弥陀佛)   2018-01-10 21:48: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kissung (天堂鸦)   2018-01-11 01:54:00
南无阿弥陀佛
作者: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8-01-11 20:13:00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