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
印度迦毗梨国,有位外道"梵志",
他仰慕舍卫国人民,
在释迦牟尼佛教化之下,
人人都能够过著些安乐太平的生活,
他长途跋涉去舍卫国,
想一睹释迦佛的慈容,聆听世尊说法
他来到舍卫国城外一个村庄,
梵志因为走了很远路。。
感觉到疲倦 于是坐下来休息。
他见到两父子正在耕田,
突然间有条毒蛇出现,咬了青年农夫一口,
这位青年即是哀声叫痛,
非常辛苦地在地上挣扎,
没多久, 就一命呜呼。
这位老农夫靠近去看,
青年农父已经死了,
但是他无动于衷地依旧耕作。
梵志见到这种情境,
感觉到很奇怪, 就上前问:
"这位青年是你贵亲呀?"
"他是我的儿子"
"你儿子死了 为何你毫无悲伤呢?"
父亲就说,
"人来到这个世界, 就好似住旅舍一样
在旅舍相遇, 不论父子, 母子, 夫妻, 兄弟,姐妹, 朋友, 不过是假名而已。
各有各的因缘果报,
要早走,迟走, 都各有因缘,
有些来讨债 还债 报思 报怨 受苦 受乐,
都是各有因缘的。
缘合则聚, 缘尽则散 。为何需要悲伤?"
梵志感觉到很奇怪,
父亲可以放下亲情的牵缠,
心境毫无感情的束缚, 真是很少有。
这位农夫就问
"先生!你想去那里呢?"
"我想去舍卫城。"
农夫就说
"我家就在舍卫城城门之外
请你顺路跟我的家人说,
中午带一个人饭就可以了。
亦要准备些抬具, 要将这具尸体抬走"
梵志被委托 就来到他家里,
首先就见到一位老婆婆,
就讲 "刚才我在田里面看见一位青年
他被毒蛇咬死了,
老农夫说要你们将尸体抬回来。"
老太婆很感激地说
"真多谢你来报讯!"
梵志就问
"这位青年是你贵亲呢?"
老太婆就说
"他是我儿子。"
"你儿子死了, 为何你没有半点悲伤呢?"
老太婆就答
"人来到尘世, 就好似宴会一样, 有聚有散
各人有各人的任务。
完成了, 要先走一步, 谁也留不住谁,
悲伤亦无好处, 何必呢?"
梵志转身向她的媳妇说
"妳丈夫被蛇咬死了 妳毫无半点伤心的吗?"
媳妇就说了
"生为夫妇眷属 ,如果能够同修圣道
是累世结来的善缘.
他要先走, 离开尘世, 往生善处 ,是可喜的事。
如果是恶缘来, 讨债还债.
结寃结仇无了期,
他走了,我们这段寃仇, 就完结了。
那么又为何要悲伤呢?"
梵志听了这段话, 内心有所感动,
亦很惊讶, 村民在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之下,
心中获得无忧愁, 无烦恼, 无束缚的解脱,能够将死亡的哀伤和亲情的爱欲放下的人,身
心真是自由自在。
梵志后来, 依释迦牟尼佛出家,
很快就证得阿罗汉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