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佛教徒或非佛教徒,我们都知道烦恼一直是我们生命里重要的课题,如果我们想离苦
得乐,就必须认识烦恼,因为很明显的我们无法在内心处于烦恼的人上,说他是一个快乐
的人。
佛法中对于烦恼的认识深细程度是足以供现代心理学去研究、探讨的。烦恼里面有五种主
要的烦恼是属于非见解性质的的烦恼:贪嗔痴慢疑,如果我们能了解它的运作过程将会有
助于降低烦恼或从根本断除烦恼。
我们可以先观察像“贪”这样一个心所是如何运作的,当我们讲一个人生起贪的时候,代
表这个人的心紧紧的与心上的对境黏着在一起,有一种不愿分离的的感觉,只要分离就会
有不愉悦的感受。
为什么会说它是非见烦恼,因为贪本身没有理由当基础,但是当内心要生起贪之前,心会
先有一种“非理作意”去增益对境可爱悦意,本来对境并非如此悦意,透过“非理作意”
会将对境增添并视为完全悦意,到这个阶段,行者心中“贪”就不得不生起,也就是烦恼
就发生了。
当然非理作意前其实还有一个对对境的“实有执著”、“自性执著”,当心对境产生“实
有执著”、“自性执著”时,接下来就会有“非理作意”的增益或减损。当我们说以不净
观对治贪烦恼时,其实我们是在对治贪发生前的“非理作意”,也就是透过不净观降低心
对对境的增添。
这样说来,当我们以“不净观”对治贪时,其实仅仅是压伏内心的“非理作意”,并非从
烦恼的根部去断除,非理作意前的“实有执著”、“自性执著”才是真正烦恼的根,只有
断除实有执著、自性执著,烦恼才会真正断根。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自己成为快乐的人,我们就必须断除烦恼,如果要断除烦恼就应当认识
烦恼并了解它如何运作,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