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实修] 当修止、观二法,乃至漏尽 (11)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12-30 09:12:12
: [3] 梵语 vipasyana,音译“毘钵舍那”,义译“观”,“观”的体性是“慧心所”
: 《解深密经》卷第三〈分别瑜伽品第六〉玄奘译
: “能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
: 名毘钵舍那(观/慧),如是菩萨能善毘钵舍那。”
───────────────────────────────────────
■ 佛陀说如何修“观”
《解深密经》卷第三〈分别瑜伽品(注1)第六〉(玄奘译)
“佛告慈氏菩萨(弥勒菩萨)曰:……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
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
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毘钵舍那,如是
菩萨能善毘钵舍那(观)。
……世尊!若诸菩萨乃至未得身心轻安,于如所思所有诸法内三摩地所缘影像,作意
思惟,如是作意当名何等?善男子!非毘钵舍那作意,是随顺毘钵舍那胜解相应作意。”
■ 释义──
止观所缘二谛随一,修习止观的所缘,可缘世俗谛的法类,也可缘胜义谛的法类。
行者在获得身心轻安的奢摩他安止之后,以具有身心轻安的安止为所依,专注在所缘
,舍离其他不是所缘的散乱心相,对于所听闻思惟的法义,于善思惟法形成止定当中三摩
地所缘的影像(义共相),以分别慧善加分析观察抉择,直至获得决定的胜解印可,也就
是观察思择三摩地所缘影像(义共相)的所知义──
1.就世俗谛尽所有性上分析观察思择(正思择)、2.就胜义谛如所有性上分析观察思
择(最极思择)、3.就所缘的性质粗分的分析观察思择(周遍寻思)、4.就所缘的性质细
分的分析观察思择(周遍伺察)。
透过这样的分析观察思择,内心生起──
1.没有烦恼疑惑的忍许(若忍)、2.生起好乐的意乐而观察(若乐)、3.清晰觉知明
了的观察(若觉)、4.心能证知法义证见法义的观察(若见)、5.不舍正理而安住于观察
(若观)。
如是透过修观的四种思择:1.正思择、2.最极思择、3.周遍寻思、4.周遍伺察,与产
生修观的五种行相:1.忍、2.乐、3.觉、4.见、5.观,持续地观察修,当由观察力再次引
生身心轻安乐所摄持的慧,那时的观察慧就称为毘钵舍那胜观。
如果照着上面所说去修持,菩萨就能够善巧地来修习毘钵舍那(观)。
以初禅近分定的奢摩他安止为基础,进一步获得正式具相的毘钵舍那胜观,会再次引
生身心轻安乐,修习毘钵舍那未得身心轻安乐的阶段时,是随顺的毘钵舍那相应作意。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