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讨论] 无法开脱

楼主: hvariables (Speculative Male)   2017-12-28 16:03:52
→ ilanese: 我个人认为观呼吸及观腹部起伏这种方法都是倾向止禅的方12/27 20:17
→ ilanese: 法,其实止禅本身就带有练气的效果了。12/27 20:18
所有禅修方法可以分成两大类,这两大类就是奢摩他和四念处。
奢摩他的禅修所缘是固定不变的概念法,
四念处的禅修所缘是当下不断刹那生灭的五蕴具有无常、苦、无我的特性,
修四念处的活在当下就是当下的受、想、行、识觉知过去前几刹那的五蕴,
不是五蕴之外还有个心在觉知五蕴。
你一直不肯搞清楚禅修所缘到底是刹那生灭的五蕴还是固定不变的概念法,
这样无法了解佛教的禅修。
→ ilanese: 只是因为南传佛教及汉传佛教并没有这类知识的传承,所以12/27 20:18
→ ilanese: 不晓得自己其实也是在练气。12/27 20:18
不管你喜欢定义什么气的概念,
四念处禅修所缘的特性就是不断刹那生灭具有无常、苦、无我的特性,
觉知四念处禅修所缘的心和心所一样不断刹那生灭具有无常、苦、无我的特性,
没有这样修就不是修四念处。
→ ilanese: 当然了,就道家的角度而言,文火及武火(就是意念轻重) 12/27 20:19
→ ilanese: 的那种练气效果还是有差异性的。12/27 20:20
→ ilanese: 道家的守窍法是集中注意力在身体的一个穴位上,如果观腹12/27 20:21
→ ilanese: 部起伏是有特定同一个位置,事实上是很类似道家的守窍法12/27 20:22
→ ilanese: 的,而这种方法妙天妙禅师徒也是常用,但他们的方法比较12/27 20:22
→ ilanese: 类似道家的守窍法,因为是集中注意力于身体特定的能量中 12/27 20:23
→ ilanese: 心。 12/27 20:23
马哈希四念处坐禅的主要禅修所缘是腹部起伏,
五蕴的其它部分是次要禅修所缘,
所以当下整个五蕴都可以是马哈希四念处禅修的所缘。
有些修马哈希四念处禅法的人因为身体病况太差,
所以是以身体的疼痛为四念处的主要禅修所缘不是以腹部起伏为主要禅修所缘,
如实觉知疼痛的刹那生灭及无常、苦、无我。
此外马哈希的四念处禅修还有行禅,
行禅的主要禅修所缘是脚踝以下。
要评论马哈希禅修方法前应该先把马哈希四念处禅修方法搞清楚,
http://mbscnn.org/NewsList.aspx?CLASS=221
去把马哈希的毗婆舍那讲记(含法的医疗)看清楚就知道
当下整个五蕴都可以是马哈希四念处禅修的所缘。
→ ilanese: 一直标榜说自己是纯观、刹那定之类的,事实上连自己修习 12/27 20:24
→ ilanese: 的法门也是止禅也不自知。 12/27 20:24
→ ilanese:   12/27 20:26
再帮你复习一次,
奢摩他的禅修所缘是固定不变的概念法,
四念处的禅修所缘是当下不断刹那生灭的五蕴具有无常、苦、无我的特性,
修四念处的活在当下就是当下的受、想、行、识觉知过去前几刹那的五蕴,
不是五蕴之外还有个心在觉知五蕴。
搞清楚禅修所缘到底是刹那生灭的五蕴还是固定不变的概念法就不会有这些问题。
→ ilanese: 不是说纯观不好,是一般初学者真就只修纯观的话,以道家 12/27 20:26
→ ilanese: 的角度来看,真是要天赋异禀或是有宿慧,不然修了N年还是 12/27 20:28
→ ilanese: 跟修枯禅差不多。 12/27 20:28
http://tripitaka.cbeta.org/N09n0005_001
[P.1] 中部经典
第十 念处经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受随观受而住耶?于此,比丘受乐受而知:‘予受乐受。’受苦受而
知:‘予受苦受。’受不苦不乐受而知:‘予受不苦不乐受。’受物质之乐受而知:‘予
受物质之乐受。’受非物质之乐受而知:‘予受非物质之乐受。’受物质之苦受而知:‘
予受物质之苦受。’受非物质之苦受而知:‘予受非物质之苦受。’受物质之不苦不乐受
而知:‘予受物质之不苦不乐受。’受非物质之不苦不乐受而知:‘予受非物质之不苦不
乐受。’如是,于内受而随观受,于外受而随观受,于内外受而随观受。于受而随观集法
、于受而随观灭法、于受而随观集灭之法而住。若彼现‘受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
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不执著世间。如是,比丘于受随观受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心随观心而住耶?于此,比丘有贪欲心而知:‘有贪欲心。’无贪欲
心而知:‘无贪欲心。’有瞋恚心而知:‘有瞋恚心。’无瞋恚心而知:‘无瞋恚心。’
有愚痴心而知:‘有愚痴心。’无愚痴心而知:‘无愚痴心。’摄心而知:‘摄心。’散
心而知:‘散心。’高广心而知:‘高广心。’非高广心而知:‘非高广心。’有上心而
知:‘有上心。’无上心而知:‘无上心。’定心而知:‘定心。’非定心而知:‘非定
心。’解脱心而知:‘解脱心。’非解脱心而知:‘非解脱心。’如是,于内心随观心,
于外心随观心,于内外心随观心而住。于心而随观集法,于 [P.60] 心而随观灭法,于心
而随观生灭之法而住。彼现‘心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住,
不执著世间。如是,比丘于心随观心而住。
诸比丘!比丘如何于法随观法而住耶?曰:于此,比丘于五盖法随观法而住。比丘如何于
五盖法随观法而住耶?诸比丘!于此,比丘内存有爱欲而知:‘予内存有爱欲。’若内无
爱欲而知:‘予内无爱欲。’未生之爱欲生起者,其知之;已生之爱欲舍离者,其知之;
所舍离之爱欲于未来不生者,其知之。又,于内有瞋恚而知:‘予内有瞋恚。’内无瞋恚
而知:‘予于内无瞋恚。’有未生之瞋恚生起者,其知之;有已生瞋恚之舍离者,其知之
;所舍离之瞋恚于未来不生者,其知之。于昏沈、睡眠、调悔、及疑,亦如是。如是,于
内法随观法、于外法随观法于内外法随观法而住。于法随观集法而住,于法随观灭法而住
,于法随观集灭之法而住。彼现‘法存在’之念,如是资其慧、资其思念。彼无有依止而
住,不执著世间。如是,比丘于五盖法随观法而住。
你所谓的"枯禅"定义不明确,
说穿了你还是用"我"的想法,
希望禅修能够依照"我"的计画进行,
希望禅修能够带来"我"想要的美好感受。
但修四念处的行者知道,
修四念处时会遇到什么所缘不是由我决定不是由我作主。
所以修四念处有可能遇到很多自己不想要的所缘
例如苦受、贪心、瞋心、痴心、散乱心、五盖等等。
就算遇到不想要的所缘一样活在当下,
如实觉知当下苦受、贪心、瞋心、痴心、散乱心、五盖的刹那生灭和无常、苦、无我。
每次修四念处接触到的所缘都不会一样,
有很多自己意想不到的变化,
这和你想像的"枯禅"不同。
→ ilanese: 道家真正内涵是自然无为,特意练气也是有为,特意观什么12/27 21:16
→ ilanese: 也是有为,世上绝大多数的法门经此原则一检验,已经剩下 12/27 21:17
→ ilanese: 没几种方法可练了。12/27 21:17
→ ilanese: 这种好不好?当然好啊!但也是一样适合天赋异禀外加有恒12/27 21:21
→ ilanese: 心有耐力,不然一堆人连在练什么都不知道就落跑了。12/27 21:21
根据南传阿毗达摩,受想行合称为心所,识称为心。
心和心所一定同时生、同时灭、认知同一所缘、依赖同一心所依处色。
不管你认为特意还是不特意,
心和心所一定会认知同一所缘,
没有认知所缘就没有心。
修四念处只是如实觉知当下所缘的特性,
如果觉知到概念法就知道这是概念法没有刹那生灭和无常、苦、无我的特性。
如果当下所缘是过去前几刹那的五蕴,
就如实觉知五蕴的刹那生灭和无常、苦、无我。
作者: ilanese (坐听无弦曲)   2016-12-27 20:17:00
我个人认为观呼吸及观腹部起伏这种方法都是倾向止禅的方法,其实止禅本身就带有练气的效果了。只是因为南传佛教及汉传佛教并没有这类知识的传承,所以不晓得自己其实也是在练气。当然了,就道家的角度而言,文火及武火(就是意念轻重)的那种练气效果还是有差异性的。道家的守窍法是集中注意力在身体的一个穴位上,如果观腹部起伏是有特定同一个位置,事实上是很类似道家的守窍法的,而这种方法妙天妙禅师徒也是常用,但他们的方法比较类似道家的守窍法,因为是集中注意力于身体特定的能量中心。一直标榜说自己是纯观、刹那定之类的,事实上连自己修习的法门也是止禅也不自知。 不是说纯观不好,是一般初学者真就只修纯观的话,以道家的角度来看,真是要天赋异禀或是有宿慧,不然修了N年还是跟修枯禅差不多。道家真正内涵是自然无为,特意练气也是有为,特意观什么也是有为,世上绝大多数的法门经此原则一检验,已经剩下没几种方法可练了。这种好不好?当然好啊!但也是一样适合天赋异禀外加有恒心有耐力,不然一堆人连在练什么都不知道就落跑了。
作者: MartinJu (荒谬人生)   2017-12-28 16:41:00
修安般念的时候只会把气当禅相,假如去注意气的性质甚至去练气就变成在观察四大,不是修安般念,轻轻的觉知而已
作者: yaqqq (^^)   2017-12-28 23:34:00
板主公告:已无敏感字眼,故将标题改回。
作者: kodi (赤司征十郎)   2017-12-29 19:05:00
Sadhu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