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11-09 22:08:50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教授
(1997年12月达赖喇嘛于印度色拉杰学院新大殿开光时,为僧众讲克主杰之《现观庄严论
释本》之前言。)
翻译:见悲青增格西
摘录:
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宗教,其中佛教是一个伟大且广泛流布的宗教。人不一定要
信仰宗教,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仍可以活下去,而且享有富裕的生活。但是若仔细想,
拥有广大的财富或名声仍难以为我们带来可靠的快乐。反之,若有一颗温和的心,时时都
能有安稳的快乐。
总之,快乐主要自于内心,外在的朋友、亲戚、资产、权力等,只是助缘,不是真正
的因。因为即使拥有外在丰富的资具与眷属之缘,如果没有能生快乐的主因—温和的心,
此人一生终将汲汲于财富、名声,若没有得到,心怀忧恼,得到了,又心怀疑虑,总是沮
丧难安。反之,心若温和,虽然贫困,仍可以悠闲地活着,缺少眷属,仍可以平和地独自
生活。这就是内心的想法才是我们快乐或不快乐主要因素的最好例证。整体而言,仅有外
在的诸缘,没有心这个因缘,不会产生快乐;快乐必从心而得,这是很明显的。
现在科技十分发达,似乎无所不能,但是我们的快乐却未随物质进步而提升,反而产
生不少压力,我们难道不是为了快乐、安稳的生活而努力?我们付出了代价,却事与愿违
,这就是忽略了心、只重视外在物质的结果。最近,科学家开始注意心的研究,以心为主
题的研究增多了。以前的科学家研究外在物质,因为他们相信外在物质能解决一切,所以
在这上面寻找快乐的根。当代先进的科学家开始观察心,如近代医学提到:心若弃舍苦恼
,对病后复原有助益。因为只以物质来解决人生的问题是行不通的,进阶的科学才谈心的
重要性,说心是主导者。
我们佛教经典也说:“违害自己的是心,扫除违害也是心”、“一切道谛、佛果功德
皆从心得到”、“总之,由法智慧身所生之色身,其根本是从心来谈”等。佛教有许多有
关细微心识的说法,这对心的研究很重要。
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若有利他心、忍辱、不贪等宗教所提倡的功德,也会得到平
和、快乐。反之,不具有这些特质,是不会得到真正的快乐。
世界各宗教,对有情的幸福有很大的益处;其中,饶益最大的是佛教。为什么呢?因
为其他宗教大多主张有创世主,如《释量论》提到:他们承认世间是由一个恒常自在的我
创作出来的。当然各宗教对造物主的特性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们一致承认有造物主是没有
异议的。由于人是由造物主所造,所以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掌握在他手里,我们必须臣服。
即便是如此不完好的教义,它还是能为有情带来一定程度的益处。
至于我们佛教则是说“自己是自己的主”,也就是我们并不是释迦世尊创造出来的;
不仅如此,心无始以来就有,因为有情是无始以来就有。在此,我们要知道苦是可断尽的
,要懂得断除痛苦的方法,且要如勇士般将之高执于手上。当自己的苦因断除时,就能得
到脱离痛苦之果。无与伦比的佛世尊也是依这个方法,自凡夫起,学习无误的道,令自心
生起不颠倒的正见,最后将自己的苦因及种子、习气一并断除,得到究竟的快乐。所以,
“自己是自己的主,一切掌握在我们手上”的这个信念,对生起信心有很大的作用。
总之,佛讲的法与其他宗教根本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承许有来世、自己是自己的主、
苦可灭尽等。若不承认有来世,我们就不会追求来世的快乐,那么,也就不会生出如上种
种观察及学习离苦得乐的方法。
虽然,外教也承认来世、承许业果有好坏,但其本源是仰赖造物主的造作。佛教则认
为一切是业的造作,推究本源,是不调顺的心所生。
所以,佛初转法轮时,宣说四谛—何谓苦、苦之因、息苦之相、达此之法。宗喀巴大
师在《广论》中士道也提到四谛为法之大集。所以我们一定要懂四谛。总的来说,身为佛
弟子,多多少少知道些四谛的内涵;但是因为四谛非常重要,所以今日我仍想再讲讲。
从生起的角度来看,苦、集、灭、道四谛各分为染污与清净二组因果。苦谛与集谛属
于染污的因果,灭谛与道谛属于清净的因果。
苦之果是我们不想得到的,其因是集谛;因业与烦恼而无法出离苦,这是染污的因果
。快乐之果-灭谛—是我们所追求的,其能修成之因是道谛;由道谛而得灭谛,这是清净
的因果。如是四谛的二组因果,是在不欲苦、要得乐的基础下谈的。不欲苦、要得乐是属
于粗分有为法,是因缘所生。灭谛的自性为已永断一切苦、证得究竟乐—非属五蕴中受之
快乐,并不是因缘和合而生,这种“离”—灭谛—是常法。有另一角度,宗喀巴大师所作
中论释有说,因为是依我们有情的行动而成就,所以可以说是依靠因缘而生。所以是依靠
道谛生起究竟的灭谛。
一般我们头痛忍不住时,会想应该如何医治?吃什么药止住疼痛?而要对治烦恼与业
为我们所带来的苦,亦如宗喀巴大师在《广论》中提及,除要对苦苦生起不欲之心,更要
对众苦之根源-行苦—生起认识与厌离,行苦虽非苦受,然而它会带来为具苦性之坏苦及
引生众苦之苦苦。行苦来自于我们的烦恼及业,是依他而生起,没有自主,所以是苦。它
不只是今生痛苦的根源,也是来生继续受苦的因素。
虽然我们都只想要快乐,不想要痛苦,而且时时为此目标而努力,但是为什么仍脱离
不了苦?即便稍有乐受,也无法长久?佛陀向我们揭示原因:一切苦都由无明而起。
无明又有粗细许多层次。总的说,有不知取舍的无明及轮回根本的无明,后者是执自
性有的无明—对现象本质的颠倒认识。我们因无明而轮回,就如眼未盲者往悬崖边跳,是
因为不懂或颠倒心所致。
对此,须从十二支因缘之集谛生起次序来谈。这些在《释量论》或现观论著有清楚的
解释。要得到究竟的解脱,如果没有深入了解烦恼的行相,是无法做到的....
我们一日二十四小时,连作梦都会显现境是自性有,执境自性有而生种种贪瞋。如果
我们能认识到无明-自性有执—的违害,对自性有执有概念,就容易掌握自性有执为何。
同样,思惟法无我的理由,我们心也会现出所破—实有。
烦恼之根本—自性有执,虽然有力,且无始以来一直在我们心中,但是它是没有依据
且颠倒之识。而另一边,空正见是符合事实的一方。现在我们未懂空性,但是如果提起精
神,不断努力,终有懂得的时候。当获得空正见,对诸法无我的认识更加深入,无明之自
性有执将会被动摇,从而会愈来愈薄弱,最终被断除。....
要真正解四谛,就要深入探究前面所谈的无自性的义理,了解中观论著所说的世俗谛
及胜义谛、一切法显现自性有与实相的区别。就像我平时一直说的,可依《现观庄严论》
次序学习,《现观庄严论》云:“修行及诸谛,佛陀等三宝”(“修行”:指二谛;“诸
谛”:指四谛。)中观论云“基二谛”(以二谛为基础)。
虽然上下宗派皆用“二谛”一词,但是我们此处要依中观宗主张之二谛义涵来了解。
如《明句论》说:“缘起可成,苦果可成;苦果可成,因集可成;灭谛、道谛亦可成”及
“此(四谛)若可成,法宝定可成”、“此(法宝)能成,具法宝之有情,当亦成圣者”
、“此(圣者)若可成,当证无学佛”,即由了解二谛的内涵而了解四谛,再透过对四谛
的了解,对法宝等生起不疑的认识。
依著这些内涵去思惟,我们才不会在口念佛祈求佛加持时,心里对佛的认识仅停留在
祂是二千五百年前,在印度出现过的珍贵之人,而是会对佛宝生起整体概念,从而如法地
思惟佛的功德,并希欲证得佛之功德。清楚了解佛的四身才算是认识了佛;如果只知道传
记中的应化身,那是不够的。....
虽然我们都会说“所有来世善乐道,皆依佛法乃能成”,但是要先认识佛法的优越,
才可能对其生起信心。平常说“法宝是真正依止处”,内心要先对法宝生起真正的依止心
;否则平时在寺里,穿着僧服、读经论,看似老实、有修行,但是一到热闹的场合,行为
就变了,原本的老实,不出几日就显得滑头,被八风灌满,这就是内心未被佛法所转的表
征。以前西藏雪域几乎离世独立,罕有机会见识花花世界,所以内心不调顺的人,还能被
清净的环境保护;现今,我们随时会遇上各种因缘,我们的信若不依于认识而起,那么原
本就不坚固的信也将很容易随着外缘而崩解。然而,透过闻思经论,乃至胜解经论,所生
起的信心就不同。
所以我常说,我们大家都要看经论,要学习佛法,如道次第、修心等,认识内外教的
差别,要学四部宗义,了解教内四宗的差异。了解这些后,当说到佛、佛法时,内心会忆
念出法的内涵,才算有清楚的认识。否则,佛陀、耶稣、穆罕默德,都没有什么差别,那
可不行!
我没有要贬低其他宗教的意思,也没有要大家不尊重其他宗教。只是强调了解自己宗
教的特点很重要。再者,也没有必要对其他宗教不恭敬,因为所有佛教徒结合起来,也无
法压制其他宗教的言说。我们世尊在世时,也没有将印度的外道都改成内道,那么,我们
又怎么能做到呢?
我平时也对印度的宗教信仰者说:“印度教徒只是上午诵功课,念几个咒,献个花,
点个好香,这并不够,应该好好学习教内所说的心一境性三摩地。”我们内道也是一样,
大多也是诵个经、手上拿着念珠,但是真正的法是心要调顺或心有所改变。
对这些不重视,天天只是做些功课、念咒、拜佛、绕塔,就认为完成了做为佛教徒的
目的。这在我们藏人圈非常普遍,但这是错误的。我一再劝大家要学经论,因学经论的人
才有机会认得法的内涵,透过法的教授,引导转变我们的内心,这才是我们念诵、拜忏、
读经、研习经典的目的。....
又,世尊所说的佛法是可观察,但是不要混淆,以自己的偏见来看。如以自己的不相
信为理由来看佛法,这样的研讨,反而会造成邪慧,非常危险。一般来说,我们多数不会
有这种危险,因为我们都会念上师瑜伽相应法,向文殊菩萨及宗喀巴大师祈求加持,加持
而得的智慧,自然不会成为邪慧。相对地,全不研讨经论,一昧只凭他说,也是无益。应
该先了解佛法的差异,对佛陀生起胜解信;有了胜解信,才会肯定“唯依靠佛法方能得到
灭烦恼的解脱”,而进一步学习。
《缘起赞》说:“达圣教理,于大师信忍常充满。”《善传记》说:“唯有法教是欲
解脱者之津梁。”其中,认识“唯有法教是欲解脱者之津梁”有特别的意义。
对属于隐密法之四谛、解脱,透过多方观察,也就是对世尊的教言用正理来观察,当
确认它是无矛盾、具足正理,没有违背世间名言时,我们对此教法,必然会生起“其是欲
解脱者唯一之津梁”的确信。然而,对极细微的因果,如能拥令人凉快的电扇的是什么因
缘,是由因缘和合而有是显而易知的,但是基于往昔的什么样因缘而有,就只有已灭所知
障的佛才讲得出来,也就是能指出某时、某苦乐等极细微因缘,只有佛才有能力。所以,
我们可以用理由推论是由因缘所生,但是极隐密的部份,无法用理由推测,只有依第三者
—量士夫(佛)—之语来相信。此相信的基础是此人必需是可信的。
因此,我们应在自己能研究的范围,对佛法做透彻的研究,确认其理全不相违;在此
基础下,才对此人做取舍。我们确认对此人所讲说的前后内容不相违,认识到此人是不欺
诳的,因此,相信此人所说的其余部分。
陈那论师也有同样的推论。陈那论师:“安住无边底,生死大海中,贪等极暴恶,大
鲸嚼其身,今当归依谁。”具烦恼之现有近取蕴,能再度引生未来的烦恼,及为新起近取
蕴的近取因,其本质是苦。
此苦的根本若是外在的敌人,我们或可想办法逃避,然而此近取蕴本身即有着现在及
未来之苦,即使自杀也无法逃避,所以断除生之质流—近取蕴—非常重要。为了断除这个
依业、烦恼而起,无自主的生之质流,牵涉十二支因缘的爱取,再推究,一切皆由根本无
明而起,所以是以对治无明的方式来断生之质流。依烦恼与业而起之轮回-生之质流(近
取蕴),何时存在,何时就没有根本快乐可言,这就是陈那论师对四谛理所做的说明。
那么,于如上这些情况下,依谁能得成就呢?能依的对象有何功德与证量?所依的法
又是什么?所依是已断除了一切烦恼障与所知障的佛。其功德为具三特色的断德,及具三
特色的证德。所谓具三特色的断德,不是只断障碍之一分而已,是具善断、不退转断、无
余断三特点的断德。仅具断德,还不够,还要了知道,善于取舍。“谁具足一切功德”,
此一切功德即是具了知道、坚固了知道、遍知之三特点的证德。又,佛在未成就果位前,
就修学自他相换之菩提心,于菩提心的带动下,行难行之行,终而圆满成就,所以是具大
悲心之觉者。我们可以相信对我等有大恩惠的佛事业何时也不会动摇。因此,具有断德、
证德,且恒安住于大悲的佛,一刻也不会被弃舍我等。因为佛具足智、悲、力功德,不欺
诳故,所以为可依止处及可信受其教言。
为了安住其法上,我们一定要如《赞此人且恭敬》所说,对佛修礼拜、供养等,其中
,以修行供养为主要。且要思惟能获得人身是稀有胜难得的。得到人身却不好好运用,会
带来很大的祸害;反之,善用人身修学佛法,必可成就一番好事业。我们要向好处学,不
要向坏处看。在寺院中,见到持戒或与闻思修相应的行者,要向他们学,也要随喜他们的
事业。
(以如下之讲词,为对色拉寺寺内之提示,从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