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类学 曲望格西授课 (个人笔记)
本文:“遍行五者,谓受、想、思、作意、触。由于此五种,遍为一切心王之眷属而
行(生起),故名遍行者,盖此五种之任何一种若不具备,则于境之受用不圆满故。谓若无
受,则不能领受苦乐等。谓若无想,则不能安立名言等。谓若无思,则不能入(取)境。谓
若无作意,则心不能趋向所缘境。谓若无触,则不能生起苦乐等受故。但此等心所,并非
必须有其现行,盖于生命临终之微细心时,方投胎之时,于入灭尽定时(注:声闻四果中
,三果圣者以上才能入灭尽定)等,受等某些心所仅处于潜伏状态。
五遍行心所(注1)中之受者,谓识之领纳,唯以领(领纳)境是受自性,受与受蕴(注2)
同义。分类,有二分法,三分法,五分法三种。
二分法,谓身受,心受二种。身受与成为根识之受,外受同义。心受与成为意识之受
,内受同义。此复分二,谓具有纷扰(烦恼不寂静)之受,离纷扰(烦恼不寂静)之受,前者
与有漏受同义,后者与无漏受同义。
三分法,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旧译舍受)三种。其中,凡苦、乐随一皆为受,
但凡不苦不乐,非皆为受者,不苦不乐(舍)盖有舍受、十一善心所中之行舍、无量舍三种
故(注3)。
五分法,谓乐受、意乐(喜)、苦受、意不乐(忧)、舍受五种。其中凡是意乐,虽皆为
乐,但非皆为五分法受中之乐者,盖凡是五分法受中之乐,必须为身乐受故。如是,凡是
意不乐,虽皆为苦,但非皆为五分法受中之苦者,盖凡是五分法受中之苦,必须为身苦受
故。想等后诸心所,如上下对法(集论及俱舍论)中所说,应当了知。....”
六个识心王各别有领纳境的受心所,例如与眼识(心王)相应的受,与耳识(心王)相应
的受,与鼻识(心王)相应的受,与舌识(心王)相应的受....。又,六个识心王各自相应的
受心所,有苦、乐、不苦不乐(舍)三种领纳,合共十八种受。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等前五根识的身受,依于领受外境之悦意、不悦意、
中庸三者,各别有相应的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等三,合共十五种身受之差别。
十五种身受,意识皆可领纳,加上法处的悦意、不悦意、中庸三者,各别有乐受、苦受、
不苦不乐受(舍受)等三,心受领纳十五种身受,以及三种心受,合共十八种心受之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