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10-24 19:53:19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讲授)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却佩格西 讲授/廖本圣老师 翻译/释见谛法师 编辑
资粮道分下、中、上三品,而这三个的每一品又可以分为“现前”、“比度”及“再
决知”三者,意即资粮道下品有“现前”、“比度”及“再决知”;资粮道中品也有“现
前”、“比度”及“再决知”;资粮道上品也有“现前”、“比度”及“再决知”。
资粮道下品、中品、上品的行者,这三类行者都会有现前知、比度知及再决知这三个
,为什么会有这三个?
譬如以资粮道下品的行者来讲,假设在他还没有入道,还没有了解补特伽罗无我,而
是在入了资粮道下品之后,才透过“因”去了解补特伽罗无我,这时候对于补特伽罗无我
的了解,就是属于比量或比度知,他的现前知是什么呢?有些资粮道下品的行者,会有五
神通的任何一种,即一般说的六神通中,除了漏尽通以外剩下的五神通,譬如宿命通就是
能了解过去世或未来世的神通,或他心通等。如果资粮道的下品的行者有这样的神通,就
这个神通来讲是属于现前知,所以资粮道的下品会有现前知、比度知、再决知这样的情况
。同样的,中品与上品的行者也类似。
以资粮道下品的行者来讲,当他透过“因”了解补特伽罗无我的时候,虽然是一种比
度知的了解,但是他对于所了解的境却是毫无颠倒的,只是他无法现观而已,他只是透过
义总的方式去了解补特伽罗无我,还无法现观。
以资粮道下品行者的神通来讲,神通不是比度知,因为比度知要依赖因,神通是属于
现前知不需要依赖因,他可以直接看到别人在想什么,这个情况就有点像我们的眼识见色
、耳识听声,非常清楚,不需要透过因。
资粮道下品的行者,了解补特伽罗无我的比量,以这个相续来讲,到了第二刹那就是
再决知,相续不断的修,如结合止观双运不断修,终有一天也有办法可以不依赖因而直接
现观,也就是当这位行者到见道位的时候,就可以现观无我了。所以,比度知透过串习、
修习,最终也有办法变成现前知,譬如到见道位的时候就有办法现观了。
如前所说,资粮道下品、中品、上品的行者,都有现前知、比度知、再决知。同样的
,这三类行者,也就是资粮道下品、中品、上品的行者,也都有“闻所成慧”、“思所成
慧”及“修所成慧”三者。
这三类行者,虽然都各自有此三慧,但是都以闻、思这二慧为主,以修慧为辅。一旦
进升到加行道的时候,就倒过来,就以修慧为主,以闻、思为辅。
看这个文字就很清楚,以及“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及“修所成慧”三者。在声
闻资粮道的阶段中,以听闻、思惟为主,但并不是没有修所成,因为《阿毗达磨集论》中
清楚说过:“资粮道的阶段中有修所成。”
“闻所成慧”就是对于法去做听闻,听闻的过程对于所闻的法,能够在心中浮现,但
是还没有到了解(通达)的程度。
到了“思所成慧”的阶段,就对于所闻的义透过很多的理由去思惟它的意义及内涵,
一旦证得了思所成慧的时候,就是相当于前面的比度知,所以可以说思所成慧与比度知是
一样的。譬如,以补特伽罗无我来讲,当到达缘补特伽罗无我的思所成慧的时候,就是了
解(通达)补特伽罗无我的比度知。
“修所成慧”的情况,就是在思所成慧所了解的,如以补特伽罗无我为基础,然后去
缘这个补特伽罗无我,一旦成就止,就是证得了修所成慧(一般而言,成就止是修所成,
进一步得到止摄的观,是修所成慧)。所以思所成慧到修所成慧之间的差别,在于修所成
慧有止的力量,思所成慧只是了解,但是还没有到成就止的程度。
在声闻资粮道下品的阶段中,有“了解补特伽罗无我”与“不了解补特伽罗无我”这
两类(行者)(此处说的补特伽罗无我,指补特伽罗是独立之实质有空);而到了资粮道
中品的阶段,则必定要了解补特伽罗无我;到了资粮道上品的阶段,则必须证得以补特伽
罗无我为所缘的止。
这个内容在独觉及大乘行者的情况也依此类推,譬如独觉资粮道下品的阶段,有“了
解二空”与“不了解二空”两类(此处说的二空,指二取空,二取空=能取所取异体空)
;到资粮道中品,就一定要了解二空;到了资粮道上品,就必须证得以二空为所缘的止。
同样,大乘行者也是,在大乘资粮道下品的时候,有“了解空性”与“不了解空性”
两类(此处说的空性,指谛实成立空);到大乘资粮道中品,就一定要了解空性;到了资
粮道上品,就必须证得以空性为所缘的止。
而当转移至声闻加行道煖位时,则必定要证得以补特伽罗无我为所缘的观。这样才有
办法进入到加行道的煖位,煖位是加行道四个阶段的第一个。
这里有一个次第必须了解,假设要现观补特伽罗无我,在现观补特伽罗无我之前,一
定要先有缘补特伽罗无我的止观双运;若要有补特伽罗无我的止观双运,在这之前一定要
有缘补特伽罗无我的止;而如果要有缘补特伽罗无我的止,在这之前一定要先透过因了解
补特伽罗无我;如果要了解补特伽罗无我,在这之前一定要听闻、思惟跟开示补特伽罗无
我有关的经论,这是必然的次第。
其中,从声闻资粮道到声闻加行道煖位的转移方式就是:暂时决定为声闻种姓之声闻
资粮道上品者(这是相对于另外一类的行者来讲,另一类行者也就是暂时不决定为声闻种
姓之声闻资粮道上品者),这二者如何区分呢?
暂时不决定为声闻种姓之声闻资粮道上品者的情况就是:他证得资粮道之后,会有几
种的情况,不继续走声闻的加行道,就转到独觉道或大乘道;或他除了证得声闻资粮道之
外,也证得声闻加行道,但是他不去证声闻的见道,而转向独觉道或大乘道;或者他也证
声闻资粮道,也证声闻加行道,也证声闻见道,但是他不去证声闻的修道,而转向独觉道
或大乘道;或者他也证声闻资粮道,也证声闻加行道,也证声闻见道,也证声闻修道,但
是他不去证声闻的无学道,而转向独觉乘或大乘。到此为止,这一类的行者,就是暂时不
决定为声闻种姓之声闻资粮道上品者,这是属于不决定的。
另外一类,是他整个声闻五道(从声闻资粮道一直到声闻的无学道)都走完了,意即
他证得声闻的阿罗汉。他整个走完之后,才回小向大进入大乘,这类的行者不会走独觉道
,只会再进一步的走大乘道,这一类的行者,就是所谓的暂时决定为声闻种姓之声闻资粮
道上品者,意即他会把整个声闻五道走完,然后才回小向大。而不是整个声闻道都走完的
,就是属于暂时不决定这一类。
暂时不决定为声闻种姓之声闻资粮道上品者,他从资粮道之后,不走声闻加行道,直
接就转入大乘的资粮道,但是过不久他又退回来声闻道,这种是属于钝根的。如尊者舍利
弗他一开始是走声闻的资粮道,没有继续走声闻加行道,接着就转入大乘资粮道的下品,
但是他碰到逆缘后,又退回到声闻道,最终是在声闻道证得声闻的阿罗汉。
暂时决定为声闻种姓之声闻资粮道上品者,这类行者,是指走完整个声闻五道者,最
终他会证得声闻阿罗汉。这样的行者,一旦证得缘补特伽罗无我的观时,就会从声闻资粮
道转移至声闻加行道煖位。
下述四个情况是同时的,就是这样的行者(暂时决定为声闻种姓之声闻资粮道上品者
),当他“证得缘补特伽罗无我的观”与“证得缘补特伽罗无我的止观双运”、“证得缘
补特伽罗无我的修所成慧”、“证得声闻加行道煖位”等等是同时的。
一个行者能不能进入声闻资粮道,重点在于他有没有无造作的出离心,不在于他有没
有了解补特伽罗无我或了解空性。假设一个行者没有出离心,即使他了解无我,还是属于
未入道的行者;反之,即使一个行者没有了解补特伽罗无我,但是他有无造作出离心,那
就是已入声闻道者。所以有没有入声闻道,重点不在于有没有了解补特伽罗无我,而在于
有没有无造作的出离心。
一般讲入门可以分四个层次,以入佛教徒之门来讲就是皈依,入一般的道(小乘道)
的门就是无造作出离心,入大乘道之门就是无造作菩提心,入密咒乘之门就是灌顶,一般
入门可以分这四个情况。
当行者心中生起无造作出离心时他就入道,这时候这位行者心中除了无造作出离心,
其它的善心都会成为道的体性(体性都会转为道),但是不包含比较不好的心,譬如资粮
道的行者还有我执,也还有贪瞋等烦恼,他的数量跟我们一样,但是可能力量比较弱,因
为他有无造作出离心,以及它(无造作出离心)所摄持的善心这些道压制的关系,所以他
的恶心譬如我执或贪欲等烦恼的力量没有那么强,但是恶心的数量可能跟我们一样。
由无造作出离心的关系而这些善心转为道,而善心的种类非常多。所以为什么以一位
资粮道的行者会有现前知、比度知、再决知,原因其实也跟这个有关系,因为他善心的种
类很多,而且这些善心的体性都转为道的体性,这些善心里面有些是现前知、有些是比度
知、有些是再决知。
譬如,一位声闻资粮道下品的行者,因为他已经入道了,他有无造作的出离心,透过
无造作出离心的力量,其它的善心也都转为道,而且这个道主要是转为小乘道,因为这位
行者他还没有菩提心。以无造作出离心的缘故,所有的善心都转为小乘道。这位声闻资粮
道下品的行者假设有办法进一步生起无造作菩提心,先前这些属于小乘道的善心,会因为
无造作菩提心的缘故,全部又进一步转为大乘道。所以善心是属于小乘道还是大乘道,有
赖于有没有开发菩提心,没有的话这善心都属于小乘道,有的话就会转为大乘道。
到此为止已讲完声闻资粮道,了解声闻资粮道之后,对于了解独觉资粮道、大乘资粮
道很有帮助,因为它们非常类似,转移的方式也类似。只是大乘资粮道除了有无造作出离
心,还有无造作菩提心的摄持。就所缘来讲,声闻资粮道上品是缘补特伽罗无我的止,若
是转移到声闻加行道,就要有缘补特伽罗无我的观。如果是大乘资粮道的上品,就不是缘
补特伽罗无我,而是缘空性的止,若要转移到大乘的加行道,则必须开发缘空性的观。除
了所缘不同,及有没有菩提心,其它情况很类似。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