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四〈奢摩他〉 pg354L1~pg355L8
净惑所缘为何补特伽罗安住其心?亦如前经云:“若乐离欲界欲,应于诸欲粗性、诸
色静性,若乐离色界欲,应于诸色粗性、无色静性,安住其心。若乐通达及乐解脱遍一切
处萨迦耶事,应于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安住其心。”
───────────────────────────────────────
■ 释义
摘自:《奢摩他讲记》(2007年) 雪歌仁波切讲授 张福成老师翻译 释见谛法师编辑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生:这些欲界色声香味触的烦恼,是以初静虑天的伺察(粗分观察)跟寻思(细分观
察)去破,破掉之后,寻思跟伺察所产生的执著是会怎么样?
师:应该是用伺察跟寻思看破粗的烦恼,就会觉得:喔!这伺察跟寻思对我帮助很大
,力量非常好,于是就执著它,那种执著也是贪心。就觉得看到它的优点,这个没有错,
但是执著也是一种贪。
生:(听不清楚)
师:不是。现在讲的这些修行方式,譬如说分析欲界有什么过失,初禅有什么功德,
这样修行的方式我们要不要修,可不可以修?当然可以修!声闻独觉几乎都修这个,连菩
萨也有修这个。若我们一直等,在没有了解空性以前,好像无法把整个轮回的烦恼断掉前
什么都不修。一起断掉是很困难的,这是非常利根的修行者才做得到的。若一直等,在这
当中一定会被粗的烦恼伤害、干扰,所以更惨!
不要停留在这里,先看欲界有什么过失,初禅的定力,它的寻思跟伺察的力量多强,
他的禅定力量多强,以初禅的止跟观来讲,它的观的力量比较强,所以它的伺察跟寻思的
力量很强,当然这个有好处、也有坏处。对看破欲界的烦恼来说相当好,另外它也给我们
烦恼。所以两边都有,不能因为它有别的烦恼,所以不修,更糟糕的烦恼一直产生。所以
要用伺察跟寻思,把欲界粗的烦恼先挡住。
生:我们很喜欢修法,譬如明天要修金刚萨陀百字明咒,我们也会贪爱这些东西,是
不是也有同样的过患?
师:当然,不管怎么样都有执著,不用说明天要修的百字明咒,连灭谛、道谛上也有
执著,《心经》里讲苦谛上不可以执著,集谛上不可以执著,灭谛上不可以执著,道谛上
不可以执著。所以灭谛、道谛那么好,那么高的境界我们还有执著,明天修一天的百字明
咒根本不用说了,这上面也会有执著。
生:慢心是怎么生起的?
师:应该是这样,欲界粗的烦恼跟随着色声香味触,譬如说我的名气好,我的身体好
等,都以色声香味触为主。对影响色声香味触的因缘,我们会非常在意,这种就是欲界粗
的烦恼,看破这种烦恼,就不会跟着五根识的对境,自心回转看第六识,然后在第六识上
下手修行打坐,平常就是这样。
修行时当然第六识观察的力量我们会注重,我们不会看这个境,我们看自己的心。看
它跟着色声香味触非常执著,在不坚固的色声香味触上,那么执著,它有什么过失。用伺
察跟寻思,一直看破色声香味触跟着执著的烦恼,看破时,我们看到自己,现在第六识修
行上面力量非常强,又会执著这个,他不会执著那边,他会执著这个,这里伺察跟寻思的
力量。到这个阶段我们的内心,已经产生了初禅的烦恼,好像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另外一
个烦恼,这样我们比较容易做到。
刚刚讲的,一百块跟一亿,差不多这样的差别,一个是五根识的对境,没有什么,非
常短暂,不坚定,没有意思,下辈子无法带着。第六识下辈子可以带着,它的力量强又广
,这样的差别是一块跟一亿元的差别,所以当然马上就会执著。这个执著不坚定,为什么
?若有一天没有一亿时,我们又会执著一元,所以他还是不稳定。
生:这里讲说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事,对实修者来讲,是他自己决定吗?还是由师长
来帮他决定?听说师长会告诉你应该修什么?应该怎么修?
师:那要看师长有没有神通力,没有神通力就自己决定,自己想办法处理。
前面谈到观察欲界是粗糙不好,初静虑天是寂静、是功德、是好的。之后观察初静虑
天的粗糙不好,二静虑天是寂静、是功德、是好。这样不断禅修,共有八个。
以这种方式把欲界的烦恼断掉,什么时候欲界的烦恼开始断掉?什么时候会把它断掉
?或者说断掉的次第顺序是怎么进行的呢?
欲界的烦恼什么时候断掉呢?那要得到初静虑天的正行时,这个是同时发生的,在灭
掉欲界烦恼的同时,行者得到初静虑天的正行。
这中间还要经过很长的程序,因为得到初静虑天的正行之前,要经过七个准备的工作
,叫七种近分。初静虑天的七个近分,靠近的部分叫近分,初静虑天的七种近分一项一项
完成后,初静虑的正行才会得到。
这七种近分里,有七种作意,1)初业行者的作意,2)个别性相理解作意,3)胜解
作意,4)大远离作意,5)摄喜作意,6)伺察作意,7)加行最后际作意。
当得到第一个初业作意时(初禅近分未到地定最初作意),就得到了安止(正式的奢
摩他安止)。但是要一项一项慢慢上来,等得到最后一个加行最后际作意时,就得到初静
虑的安止。这七种作意都是准备的工作,这些准备工作一个个得到时,最后加行最后际作
意也完毕了,才会得到初静虑的正行。
可见从第一个作意、第二个作意、第三个作意,一段一段过来,中间有很多麻烦,这
只是暂时去损伤烦恼的种子,不是连根拔除。前面讲观察欲界的烦恼是不好,初静虑天的
是好、是功德,这样的观察把欲界烦恼断掉,讲起来好像很简单,也好像欲界烦恼很容易
断掉,可是前面要经过七个作意,每一项禅修,其实仅是暂时压住它,都不容易做到。
之后要观察初静虑天是粗糙不好,二静虑天是寂静是好的,这样把初静虑天的烦恼断
掉,什么时候断掉呢?二静虑天的正行得到时,同时初静虑天的烦恼断掉了。
但是二静虑天的正行要得到时,前面还有七个准备工作,称为七种作意或七种近分,
从最初作意开始,然后个别性相理解作意,胜解作意,大远离作意,摄喜作意,伺察作意
,到加行最后际作意,一个一个、一项一项上去,七个全部结束了,得到二静虑天的正行
。二静虑天正行得到的时后,初静虑天的烦恼就断了,这是暂时断掉。
之后又再观察二静虑天是不好、是粗糙的,三静虑天是寂静、是好的,再观修要得到
三静虑的正行。得到三静虑正行时,把二静虑天的烦恼断掉。
三静虑的正行得到的时后,又经过七个作意,这样不断地上去。
生:(听不清楚)
师:这个是最初作意,然后个别性相理解作意,胜解作意,大远离作意,摄喜作意,
伺察作意,还有加行最后际的作意,共七个。各位可把它列成表格比较容易懂,我们学习
的目的是要懂。
这个最初作意—初业行者的作意,作意之中最初,一开始的、第一个,称为最初作意
。最初作意时,无法分析欲界是粗糙、是不好的,上界是寂静的、是好的。在第一个作意
,最初作意纯粹是安止。
在最初作意时,是心得到安止,得到最初作意,安止就得到了。这是最初得到安止,
最初得到安止,心非常的宁静,只有安止,所以无法做分析,因为它只有安止,没有分析
的能力。
要到第二个,个别性相理解作意时,随顺的胜观就得到了,不是真正的胜观,没有得
到正式的胜观,但是跟胜观类似。因为得到随顺的胜观,所以可以分析了。
能够分析的开始是在第二个作意,它就有能力去分析,这时候止已经得到了,得到安
止之后,才可以来进行分析,得到安止之后要得到胜观,胜观才有办法做分析,所以在第
二个作意—个别性相理解作意,开始分析,因为安止已经坚固已经稳定了,在前面第一个
就得到安止了,所以到第二个时安止已经坚固稳定了,因此它有能力分析,所以它是胜观
,但是随顺的胜观,不是正式的胜观。
它要去分析什么呢?第二个作意称为个别性相理解作意,性相就是它的特性、它的自
性是什么。欲界的自性、性相是什么?是粗糙的,是不好的,初静虑天的性相是什么?是
寂静,是功德,是好的。它可以做这个分析,个别个别分开来,分析它们的性相,叫个别
性相理解作意。个别就是欲界是怎么样,初静虑天是怎么样,性相就是特性,能够做理解
分析,能够了解。能够做这种分析,有这样的分析能力,所以它是胜观,但不是正式的胜
观,而是随顺的胜观。
再过去就到了胜解作意,胜解作意时就正式得到胜观了,得到真正的胜观。
第三个胜解作意,胜观得到了之后,什么时候开始灭掉烦恼?因为第二个个别性相理
解作意时,只是去分析清楚它的性相是什么?灭掉烦恼要第四作意才开始。
第四是大远离作意,大的意思就是初、开始、上等、好的意思,远离是已经可以把它
灭掉了,所以在大远离作意时,是把欲界烦恼的上品三个粗的,大的,断掉了,在大远离
作意时可以把它断掉了。
因为在大远离作意时,可以灭掉欲界烦恼的上品三个,所以在这个作意里,要分成世
间道的三个无间道、跟三个解脱道,都在这个大远离作意里面。
第五个是摄喜作意,摄喜作意时可以灭掉欲界烦恼中品三个,这里面又包括世间道的
三个无间道跟三个解脱道。
上品的三种烦恼灭掉了,中品的三种烦恼灭掉了,因此这时候觉得:“耶!我已经把
欲界的烦恼全部灭掉了,再也没有烦恼了”。心里面会这样想,可能烦恼已断尽,但是不
知道到底有断尽还是没断尽,没有把握。所以要稍微分析,这时候让烦恼产生的对境在我
心里生起,去想一想这些对境,或去遇到这些对境,之后去分析,内心欲界的烦恼有没有
产生?仔细观察分析来做实修,此时称为伺察作意。所以这时候是分析自己的内心,烦恼
是断掉了还是没有断掉?
作这方面的观修时发现:“喔!原来烦恼没断掉”,因为还有下品三种烦恼,因此继
续加油,努力灭掉下品三个烦恼,之后得到三个无间道三个解脱道,在第三个无间道时灭
掉下品里面的下品烦恼,在灭掉之后就得到第三个解脱道。第三个解脱道得到时,同时得
到初静虑的正行,这时下品的三种烦恼完全灭掉了。所以在努力的过程中要有三个无间道
三个解脱道,世间道里的三个无间道三个解脱道,针对的是下品的三种烦恼。这整个过程
就是第七个作意,叫加行最后际作意。
仅仅是观察欲界粗糙,初静虑天寂静,以这个方式来破坏种子使它损伤,这样观察,
仔细看这样观察实修,以这个方式把欲界烦恼灭掉。这些实修都是在得到安止后进行的,
因为在第一个近分得到时安止就已经得到了。安止得到后才有办法进行观察,在安止得到
后的第二个个别性相理解作意,才有办法来进行分析,没有得到安止根本无法来进行分析
。现在谈到净惑所缘里,谈到要做这样观修,就是观修欲界的烦恼粗糙不好,初静虑天是
寂静、是好的。这个观修要得到安止后才能进行。
但是分析是分析,断掉烦恼是什么时候才开始的呢?大远离作意才开始,从大远离作
意开始才有能力把它断掉。第二个个别性相理解作意,有作观察,可是它的力量还不足以
断掉烦恼。胜解作意得到时也得到观,那时候有了止观的力量,可以开始观察了,可是力
量还不能把烦恼断掉。要到大远离作意时,才开始有力量把烦恼灭掉,故称为大远离作意
,那个时候胜观的力量已经大到可以把烦恼灭掉。
现在讨论四种所缘对象—周遍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这些所缘是不
是在未得到安止,为了要得到安止而去观修这些所缘呢?不一定!不周遍!就算得到安止
,也是缘取这些来做观修,因为得到安止后仍继续观修安止!譬如说大远离作意时止观一
起禅修,在前面已经得到止了,即使在大远离作意,他也一样观修安止。在胜解作意时胜
观已经得到了,那时候止观已经可以合在一起,到大远离作意时,止观的力量很强大了,
还是在修安止。
生:四禅八定中上上层的定各有什么样的功德?我们要用上上层定的功德来破除对下
下层定的烦恼,但是实际上不是很清楚四禅八定各有什么功德。第二个问题,未进入禅定
,怎么去感受到它有什么好处?可以用来排除对下下层定的烦恼呢?
师:关于初静虑天正行的功德,内容很多,若得到初静虑正行,一般所知的神通他就
可以得到,就是他心通、天眼通、神足通等。这些神通在得到初静虑正行时就会产生,但
并不一定齐备。得到初静虑正行时,五眼也可以齐备,这种神通很多。之后二静虑,三静
虑当然功德更多更多。(注1)
第二个问题,我内心现在有欲界的烦恼,当然没有初静虑天的寻思跟伺察的功德,我
们可以知道自己有欲界的烦恼。可以知道若欲界的烦恼断掉的话,那个寂静,那个功德也
应该有。所以我就会想把欲界的烦恼灭掉,那种寂静多么好,可以这样思惟、这样去了解
。书上或教法里也有开示,从经典里的开示去做分析,欲界的烦恼毛病不好,这我们都很
容易了解,未来欲界的烦恼可以灭掉。
这样一边做、一边观修,慢慢地内心灭掉烦恼后,那种寂静确实存在,信心会越来越
强,慢慢会觉得:“耶!这个功德我将来真的可以得到,这些烦恼真的可以灭掉”。感觉
会越来越强,信心越来越强,这样逐渐来做观修,观修不是说烦恼灭掉的功德,我内心已
经得到了,而是这样一边做、一边观想,这样逐渐进步。
的确,世间很多事都是猜的,都是大概怎么样,譬如我坐捷运会不会到家?不一定,
猜了就坐,应该会到,就这样坐的,这无法确定说会到,可能中间会怎样,很难说的,但
是猜,应该会到那就坐了。譬如现在学习《广论》,应该后面会学到,就猜会到哪里?不
一定,还是一直做!所以不管什么事情,我们就是猜着一直走的,所以修行上面也猜着也
可以走吧!
生:《广论》395页第4行:<声闻地>云:“为离欲界欲勤修观行,诸瑜伽师由七作
意,方能获得离欲界欲,何等为七,谓了相,胜解,远离,摄乐,观察,加行究竟,加行
究竟果作意”,其名相不太一样?不知是名词的问题,还是顺序有点不同?
师:加行究竟果作意就是正行,初静虑的正行或者是二静虑的正行,加行究竟果作意
就是正行,这样算只能讲七种作意,不能讲七种近分,因为第七个不是近分,第七个是正
行,正行就不是近分。讲近分的话,要像前面的方式,第一一定有最初作意,这样讲的话
是七种近分。
若是净烦恼的作意,就只有六种,第一个不能算,最初作意不包括在里面,就只有六
种,若讲七种作意,就是这里讲的,了相,胜解,远离,摄乐,观察,加行究竟,加行究
竟果作意,这七种只能讲七种作意,不能讲七种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