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地道] 《地道建立》 (11)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10-04 20:55:30
摘自:《地道建立》(2010年讲授)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却佩格西 讲授/廖本圣老师 翻译/释见谛法师 编辑
引无著的《阿毗达磨集论》说明资粮道的行者,还是有修所成慧。首先就提问什么是
资粮道,因为《阿毗达磨集论》说过:“什么是‘资粮道’?答:凡夫戒、守护根门、饮
食知量、于初夜及后夜中不睡眠而精进于瑜伽;再者,还有成为其因的其他善行、听闻、
思惟及修习所生的之智慧也可以,亦即……。”(注1)
此“凡夫”是指资粮道的行者,因为资粮道的行者还是属于凡夫,“戒”就是指资粮
道行者心续中,不论是别解脱戒、菩萨戒、密咒戒这些都可以称为资粮道,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守护根门”的“根”有二种理解:一类的理解是指前五根,也就是眼耳鼻舌
身五根,“守护”的意思是说不让这五根,譬如朝向会起贪、起瞋、产生我慢、忌妒等,
会产生这些烦恼的对象,也就是不要看这些对象,不要听这些对象等,而朝向于善行方面
,这是一种理解。
例如不要让眼根去看会产生贪著、瞋恚的对境。或者守护耳根,不要让耳根去听会产
生我慢、忌妒的这些对境等,守护好之后,让五根能够去朝向善,这是第一种理解。
第二种理解这个“根门”的“根”主要是指身语意这三者,也就是让我们的身语意不
要造作恶不善法,能够去行善法。简单来讲,守护根门就是断除不善而行于善,不论从哪
一种理解守护根门,目的都是在这里。
第三个“饮食知量”,就是饮食不要吃得太少,因为吃得太少无法维持生命的存活,
就无法修行。如果吃得太多就会起贪著,而且对于修行也不好。这是第三个饮食知量,这
些也算资粮道。
“于初夜及后夜中不睡眠而精进于瑜伽”,此中的“瑜伽”就是修行,意即只有在中
夜(晚上中间的那一段)去睡眠,其它在中夜之前的初夜,及中夜之后的后夜就不睡眠而
修行。到这里都还没有提到资粮道有修所成慧,下文才会提到。
再者,还有成为其因的其他善行、听闻、思惟及修习所生的之智慧也可以,亦即……
。”
“成为其因”是指前面的凡夫戒、守护根门、饮食知量、于初夜及后夜中不睡眠而精
进于瑜伽这四者的因,即成为这四者的因的其它善行也是被归到资粮道。
“听闻、思惟及修习所生的智慧也可以”亦即是:听闻所生的智慧,思惟所生的智慧
,修习所生的智慧(也可以),这里所要表达的其实就是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也可以是资粮道,其中最后一句“修习所生的智慧也可以”就是指修所成慧也可以算是资
粮道,从这一句就可以看得出来资粮道也包含了修所成慧。在无著的《阿毗达磨集论》的
这段引文就看得出,资粮道不是只有闻思这二种所成慧,也有修所成慧。
一位行者有没有入资粮道呢?有赖于他的心续中有没有生起无造作的出离,假设一位
行者心续中生起无造作出离心,就进入资粮道;假设一位行者心续中没有生起无造作出离
心,就还没有进入资粮道,也就是未入道。
无造作出离心,就是无造作的希求解脱的心或无造作的希求解脱的想法,以这种心来
辅助或是以这种心为动机,就是以无造作的出离心,或是无造作的希求解脱的心,为动机
或是为助伴,可以让这位已入道的行者心中的其它善行,譬如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
成慧,或是断除十不善的别解脱律仪,或甚至大乘资粮道的行者,还有菩萨戒、密咒戒等
。简言之,就是让他内心(意)的其它善行,都转为资粮道。
为什么刚才提到的善行可以是资粮道?就是因为有无造作出离心作为助伴而形成的,
也就是透过无造作出离心作为助伴或动机,可以让行者心续中的其它善行都转为资粮道。
这个情况就如以大乘的行者来讲,入大乘道的行者要生起无造作的菩提心,此无造作
的菩提心也可以让大乘行者,所有身语意的善行都转为成佛的因,大乘行者身语意的善行
会转为成佛的因,其实都是由菩提心,也就是由“为利众生愿成佛”这种无造作的菩提心
作为助伴、动机而转成的。
3.修的类别
心续中要生起道,其实要透过修。修在《广论》中提到二种,即观察修(或分析修)
及安住修(止观,止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