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读经] 止观:奢摩他-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境(4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7-10-03 22:34:57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四〈奢摩他〉 pg354L1~pg355L8
净惑所缘为何补特伽罗安住其心?亦如前经云:“若乐离欲界欲,应于诸欲粗性、诸
色静性,若乐离色界欲,应于诸色粗性、无色静性,安住其心。若乐通达及乐解脱遍一切
处萨迦耶事,应于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安住其心。”
───────────────────────────────────────
■ 释义
摘自:《奢摩他讲记》(2007年) 雪歌仁波切讲授 张福成老师翻译 释见谛法师编辑
转自:http://www.lamrimworld.org/
‧ 闻法意乐
要思惟遍满虚空的如母有情,要得到所有果位中最圆满的佛果珍贵宝,就得到果位而
言,能得方法应该是完整没有错误,而且前后次第正确,具有这样特色的菩提道次第,所
以讲说听闻这个教法,首先产生这个动机。
‧ 正讲
现在学习安止这个段落,首先要了解内容的说明分为两项,先产生无过失的等持,之
后依照顺序来修住心,使心安住。
这两个段落里面,首先是说明无过失的等持如何产生?在产生无过失的等持之前,心
要专注于所缘。之后正在专注时要如何学习?现在进行到第二项,缘取对境专注在对境时
应怎样做?
首先了解辨明所缘到底是什么?其次是什么人要缘取什么所缘?这两项里面第一个已
经讲解完,现在讲到什么补特伽罗应缘取什么对象?
前辈子烦恼若串习了很久,这辈子烦恼力量就当然非常强,这部分要先改善,所以先
讲五种“净行所缘”。这五种净行所缘里,开示了何种补特伽罗应缘取何种净行所缘。进
一步学习“善巧所缘”,这个也是什么补特伽罗要缘取什么对境。过来就是第三项,第三
项就不仅是善巧所缘,还要进一步把烦恼灭掉,这时就要进行到“净惑所缘”的段落。
净惑所缘为何补特伽罗安住其心?
这段的解释要跟前面配合,大家若稍微往前看,谈到净惑所缘时,净惑所缘前面已经
讲了缘取的对象,前面讲到什么人要去缘取什么对境?关于净惑所缘的内容要配合前面,
之后谈到善巧所缘时,又讲到什么补特伽罗应该缘取什么善巧所缘的类型?这段不会解释
善巧所缘,因为前面已讲解过了,净行所缘也是一样。净惑所缘的内容前面已经解释过了
,现在讲什么人缘取什么样境?这时不再解释净惑所缘,因为在前面已经解释过了。
这三种所缘的解释前面已解释过了,要配合前面来看,在解释什么补特伽罗缘取什么
对境,就不再解释这些所缘的内容。
“净行所缘者,由此所缘能净贪等增上现行,略有五种,谓不净、慈愍、缘起、界别
、阿那波那”,这里讲净行所缘的五项内容,现在要讲什么补特伽罗要缘取什么对象。
再过来“善巧所缘亦有五种,谓善巧蕴、界、处、缘起及处非处”,每一项内容是什
么前面已解释了,所以就不再解释。
“又净惑者,谓唯暂伤烦恼种子及永断种”,其文字只有三行,这三行里讲了净烦恼
的所缘。后面要讲的是什么补特伽罗缘取什么对境,然后再讲到净烦恼所缘—净惑所缘,
所以要配合前面才行。
净烦恼所缘指的是两种,只是衰损伤害烦恼的种子,以及永远断灭烦恼种子两种。
“初所缘者,谓观欲地乃至无所有处下地粗相,上地静相”,观下下地是粗糙不好的
,上上地是寂静、是好的,这样来做观想分析,这样会使烦恼种子衰损。
第二类是永断烦恼,“第二所缘,谓四谛中无常等十六行相”,即要观察四谛中无常
等十六行相,之后才看到所要讲到的内容。
“净惑所缘为何补特伽罗安住其心,亦如前经云:“若乐离欲界欲,应于诸欲粗性,
诸色静性,若乐离色界欲,应于诸色粗性,无色静性,安住其心”。这时候要想到前面说
净惑所缘有两种情况,“为何补特伽罗安住其心”是什么补特伽罗要缘取这两种对象,底
下才要解释。
亦如前经云,“若乐离欲界欲,应于诸欲粗性,诸色静性,若乐离色界欲,应于诸色
粗性,无色静性,安住其心。若乐通达及乐解脱遍一切处萨迦耶事,应于苦谛、集谛、灭
谛、道谛,安住其心。”
引用前面谈到的佛经来做说明。这部经谈到的内容,可以分为两项,这两项就是解释
前面的净惑所缘。
首先想要离开欲界的欲,应于诸欲,是欲界的各个方面粗糙的性质,诸色静性,色是
指色界,这些色界都很寂静、很好。“若乐离色界欲,应于诸色粗性,无色静性,安住其
心”,要断除对色界贪求之心,就要观察色界不好,无色界是寂静的,无色是指无色界,
安住其心,将心安住在这边作观修。
这个是净惑所缘的第一种,即暂时损伤烦恼。过来是第二种,“若乐通达及乐解脱遍
一切处萨迦耶事,应于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安住其心”,若要通达或脱离坏聚见的
话,就要观修四谛十六行相的内容。
若仔细分析,里面可分成三类,若乐离欲界欲、跟若乐离色界欲,这两类人是佛经谈
到的,想要离开欲界的贪念心、跟想要离开色界的贪念心。这两种人所缘的对象,就是这
里所谈到的,若想要使烦恼的种子衰损,它的观修所缘取的对象就这里所说的,若是离欲
界欲是一种人,他应怎么做?若是离色界欲,这是第二种人,他的所缘对象应该是什么?
后面还有一种“若乐通达及乐解脱遍一切处萨迦耶事”,他应观修四圣谛,共有三种
人。
所以净惑所缘的部分,“为何补特伽罗安住其心”,其补特伽罗应该有三种,一个是
离欲界欲者,一个是离色界欲者,一个是离一切坏聚见者。
虽然只讲三种补特伽罗,若仔细分析中间的项目,其实有很多种,第一个是离欲界的
贪心,后面一个是乐通达及乐解脱,他要脱离一切的坏聚见,这又是一种补特伽罗,中间
有一项若乐离色界欲—离色界的贪念,他应观诸色粗性,无色寂静而安住其心。
中间这项里分成很多种,下下欲界就不讨论了,这就一种离开欲界的贪心,在欲界上
面有色界,色界有初静虑天、二静虑天、三静虑天、四静虑天,上面还有无色界,无色界
有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跟有顶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共八个天,底下一个是
想要离开欲界贪心,这是一个补特伽罗。
中间有八个天界—色界跟无色界各有四个,中间那项,“若乐离色界欲,应于诸色粗
性,无色静性,安住其心”。这句话讲的是,首先观修初静虑天是粗糙的、有毛病的,二
静虑天是寂静的、有功德的。过来观修二静虑天是粗糙的、不好的,三静虑天是寂静的、
是好的、是有功德的。再过来观修三静虑天是粗糙的、是有毛病、不好的,四静虑天是寂
静的、是好的、是有功德的。再过来观想四静虑天是粗糙的、是不好的,无色界空无边处
是有功德的、是寂静的、是好的。之后要观修空无边处是粗糙的、有毛病、是不好的,识
无边处才是寂静的、是好的。然后观修识无边处是粗糙的,是不好的,有毛病的,无所有
处才是有功德好的,寂静的。之后观修无所有处是粗糙的、有毛病的、不好的,有顶天(
非想非非想处天)才是好的。算一算共有七个。
所以“若乐离色界欲,应于诸色粗性,无色静性,安住其心”,就这句子里,其实包
括七种补特伽罗。
因此第一类是让种子暂时伤害、使种子的力量衰损,这种情况是何种人要去观修的呢
?就是指内心的渴求不是要把烦恼连根灭掉,只是想欲界的烦恼不好,想把它灭掉,想把
初静虑天以下的烦恼都不好,我要把初静虑天以下的烦恼灭掉。
能力再高一点,二静虑天以下的烦恼都不好,想把二静虑天以下的烦恼都灭掉。之后
更进步,三静虑天以下,四静虑天以下,空无边处以下,识无边处以下,无所有处以下,
之后到了有顶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有顶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以下的烦恼,透过观修
把它灭掉以后,有顶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本身的烦恼能不能使它衰损呢?不能!
到达有顶天(非想非非想处天)之后要更进一步,一定要进入到把烦恼连根拔灭掉,
除此之外,不能让有顶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的烦恼暂时衰损,因为到了有顶天(非想非
非想处天),若要让有顶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的烦恼种子的力量暂时衰损,暂时把它破
坏,要观想上面的地是寂静的,是好的,底下的地—有顶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是粗糙
的,是不好的,才能把有顶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的烦恼的种子暂时衰损。这种修法作不
到,因为有顶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已经是最高的天,之上就没有了。
谈到烦恼的种子力量暂时衰损,只有在无所有处以下的烦恼才可以这个方式作到。到
达有顶天(非想非非想处天)时,有顶天(非想非非想处天)的烦恼不能够使它暂时衰损
,进一步要做的只能连根拔灭掉,若说只是暂时损伤烦恼的种子,使它暂时衰损,那是在
无所有处以下的烦恼才能做到。
大家或许想,现在谈到色界的烦恼破除掉之后到无色界,又把无色界的贪心破除掉。
这跟我好像没什么关系,因为我在欲界里,讨论这些内容跟我好像没有关系。初静虑天的
烦恼怎么破除?二静虑天的烦恼怎么破除?跟我没什么关系!不要有这种想法,因为这里
所谈到的烦恼在我们内心里全部都会产生,在我们内心里这一切的烦恼都有,都会出现的。
首先就欲界的烦恼而言,欲界的烦恼是指对外在的五妙欲的享乐有贪念执著,外在色
法是颜色跟形状,声音有好听的声音和称赞的声音,不好听的声音和怒骂的声音,香是气
味,还有味是指滋味,触是冷热柔软粗糙等的接触,对于这些色声香味触,我有贪念、贪
求的想法。由贪求的想法,产生贪念、瞋恨等,这些全部称为欲界的烦恼。现在我先把欲
界的烦恼灭掉,就是对于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没有贪念执著之心。
这时候这部分没有了,不过,对于内心的观察会产生贪念执著,因为仔细去分析观察
自己的内心,接下来对于分析自己的内心,观察自己的内心,这部分会产生贪心。这时要
面对的,是初静虑天的烦恼出现了,初静虑天的烦恼主要是内心的等持。对于内心的等持
,还有贪念执著,所以初静虑天的烦恼就出现。
在初静虑天的等持里,它会对欲界的烦恼做个分析,粗糙的分析称为寻思,详细的分
析称为伺察,伺察时对于第一项什么?第二项什么?都仔细做分析,这个是伺察的力量,
所以在寻思跟伺察这两个心所力量威力强大的情况下,把欲界的烦恼破除掉。接下来会对
寻思跟伺察产生贪念执著,这是初静虑天会遇到的烦恼。这种烦恼在我们的内心也会产生
,所以不是说我们现在在欲界,后面那些烦恼跟我们没关系,我不会产生,这个在我们内
心里都会出现。
后来就会对寻思跟伺察产生贪念执著,这是初静虑天所要遇到的烦恼,这时要想办法
把它灭掉。要了解到寻思跟伺察的贪念执著,对于我内心等持的住分会产生破坏,它对心
有一点干扰,使心不能稳定,所以要把这贪念执著破除,想办法禅修对寻思跟伺察的贪念
又破除。当对寻思跟伺察的贪念去除掉时,内心会产生很大的快乐,这个快乐的乐受,力
量很强。
当乐受产生,内心处在乐受中,对这个乐受又产生一个贪念执著,这就是二静虑天的
烦恼,马上要面对的就是二静虑天的烦恼—对这个快乐的感受产生贪念,在前面是用寻思
跟伺察的力量,把欲界的烦恼灭掉,可是对寻思跟伺察又产生贪念执著。之后要了解这个
贪念对我是不好的,会干扰内心的等持,它会让内心摇动,因此等持不能坚固安住,所以
要把贪念灭掉。
但是这个贪念灭掉后,内心会产生很快乐的感受,当内心快乐感受产生后,又对这个
快乐的感受产生贪念,这个快乐的感受多么好,贪念又产生了—这是二静虑天的烦恼。这
些烦恼我们都会一项一项地遇到,所以跟我们有密切关系。
就烦恼而言,有粗分的行相,有细分的行相,粗细有差别的。欲界的烦恼破坏力很强
、最粗糙,初静虑天的烦恼破坏力没有这么大,也没那么粗糙。再上面的烦恼就更微细,
所以先把粗糙的烦恼灭掉,后面还有比较细的烦恼,再灭掉后面更细的烦恼。
一个修行人,一开始就把烦恼种子连根灭掉,恐怕不太容易。因为要把它连根灭掉,
要做到这个地步,恐怕非常困难。所以在未到达这个境界—把烦恼连种子连根灭掉—之前
,要常常受到烦恼的干扰与伤害,所以想,先降伏伤害力大的烦恼,先暂时把它破掉,这
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
烦恼有粗有细,先对付最粗糙的烦恼,破坏力最大的烦恼,即欲界的烦恼,把它暂时
破除。马上又面对初静虑天的烦恼,所以那个时候对一个修行人来讲,初静虑天的烦恼是
力量最大、伤害最大,又想办法把它暂时破除。暂时破除掉后,又出现另一个比较微细的
烦恼—二静虑天的烦恼。对修行人来讲,二静虑天的烦恼破坏力量是最大的,又想办法把
它破除掉,然后又面对三静虑天的烦恼,这样由粗到细,慢慢地把它破除。
要把烦恼一次连根拔灭不容易,在未达到这个目标前,当然会受到很多粗细烦恼的伤
害,在那个时候先灭掉最粗糙,破坏力最大的烦恼。然后又要面对比较细的烦恼,这样一
步一步禅修。
观想初静虑天是寂静、是好的,欲界地是粗糙、是不好的,用这个方式把欲界的烦恼
灭掉。这个灭是暂时的,不把种子连根拔除。
连根拔除跟暂时灭掉有何差别?差别是暂时灭掉的方式是观想欲界是病、是不好的、
是粗糙的,初静虑天是功德的、是好的,对于欲界的贪念心灭掉,实际上说把欲界的贪心
灭掉,仔细分析是用什么方式灭掉的?简单讲,这个方式就是对于功德、对于优点产生贪
念执著,因为这个观修是要达到,对于初静虑天的功德、优点产生贪念,贪心要产生是不
是很容易?
这个方式很容易进行,因为它是要产生贪心,贪心很容易出现,因为它是烦恼,烦恼
很容易产生!现在要由这个禅修,对初静虑天产生贪念执著,之后要把对于欲界的贪念执
著灭掉,所以是产生一个新的贪念来灭掉旧的贪念。
譬如现在一个人有一百块,他因为好不容易有一百块,对一百块有贪念执著,现在给
他一亿,他马上对一亿的贪心就很强,他还会不会去贪那一百块?当然不会,因为一百块
跟一亿差这么多,所以对一百块的贪心完全丢掉了,因为他现在的贪念执著是贪那一亿元
。这种产生新的贪念,把旧的贪念丢掉,这种方式就很容易。
初静虑天有很多功德、很多好处。一来初静虑天寿命长,二来初静虑天等持功德无边
,想一想初静虑天多么好!所以对初静虑天产生贪念,之后去分析欲界都是不好的,欲界
的毛病很多,仔细的思惟,欲界对色声香味触贪心很重,这些色声香味触给人带来很大伤
害,毛病很多,完全不好。仔细的思惟,对欲界的贪心就会灭掉,但对初静虑天的贪心就
会产生。后面所产生的贪念,灭掉前面的贪念,以这种方式来进行。这样的方法,实际上
是靠新生的贪念灭掉前面的贪念。这种方式不坚固,因为等他死亡,下辈子再来投生时,
欲界的烦恼照样会产生。
其次所灭掉的烦恼只是欲界烦恼粗糙的部分,细分的部分没有灭掉,因此这个禅修本
身不算坚固,因为在这个观想下,对初静虑天的功德产生贪念,对前面欲界的贪念没有了
。这时灭掉的烦恼是欲界烦恼里面粗糙的部分,细分的部分没有灭掉,所以这样的观修不
坚定。因此,这些烦恼以后都还是会产生。
再者,灭掉欲界烦恼时,一般说,欲界烦恼的泉源是我执,但是前面这个观修内容,
完全没有讨论无我的部分,也没有观修无我,没有去对付我执。对付我执要观修无我,因
为全部没有这部分的观修,当然不可能把欲界的烦恼连根拔灭掉。
因为没有碰到问题的根本,完全没有观修无我,依于前面三个原因,只能暂时损伤烦
恼的种子,不能够把它连根拔灭掉。只是用新的贪念把旧的贪念赶跑。就灭掉的烦恼而言
,只是灭掉粗糙的部分,没有灭掉细的部分。
又,就灭烦恼的方式而言,不是从烦恼的根本上着手,根本没有碰到我执的部分。根
据上面三种方式来讨论,这样的实修力量不是非常坚固、非常稳定,这个是观修初静虑天
是好、是功德,欲界是不好、是粗糙的。这样观修方式会有这种情况,再过去观想二静虑
天好,初静虑天不好;一直到有顶天是好的,无所有处是不好的,这中间的过程情形完全
一样。
(....待续....)
作者: jellinek (请找我下五子棋)   2017-10-04 02:52:00
阿弥陀佛,赞叹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