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 (第二十五集) 1999/6/12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
19-012-0025
各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十五句: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从这个地方起,一直到第三十六句,“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
当立三百善”,这一段都是讲福报,在全文是第三大段。这八个字是总说,‘是道则进,
非道则退’。人应当断恶修善,这是天经地义。一切众生哪一个不求福报,哪一个希望遇
到灾祸?可是你得明白,福报从哪里来的,灾祸又从什么地方来的,这八个字就是吉凶祸
福根源之处。可是这八个字里头的关键就是“道”字,这个道怎么讲法?意思很深、很广
,通常说道是理,道理,道也是一条路。什么叫“是道”?什么叫“非道”?这是我们要
辨别清楚的。善心善行就是是道,不善的心行是非道,这是从因上说。是吉、是福这就是
是道,是凶、是灾、是祸那就是非道,这是从果上说。这些理事因果我们都要明了。
在佛法所立的标准就是性德,凡是与性德相应这就是是道,与性德相违背那就是非道
。性德讲到极处是一念心性,所以讲到究竟,一念是道,二念、三念就非道。这个标准高
,这是诸佛如来、法身大士的标准,只有他们才有能力保住一念,不落在第二念。所以他
们的果报是大吉大福,不可思议的境界,大乘经里面常说的一真法界。一真法界是从哪里
来的?从一念来的。如果一念我们守不住、保不住,变成三心二意,这就会变现出十法界
依正庄严。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对法身大士来讲是非道。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自己做不
到,但是不能不知道。知道的好处是在修学过程当中,不至于得少为足,知道现在的境界
很有限,还要发愤努力不断向上提升。
可是在我们眼前,我们把这个道的水平降低,降到最低,那什么是道?五戒十善是道
。什么是非道?破戒、十恶是非道。标准降到这个地方,我们就清楚了、明白了,有了著
手之处,从哪里下手,这是讲的一般大众。如果对我们念佛同修来说,念佛同修你为什么
念佛?念佛的目的何在?希望求生净土。换句话说,这个希望不能落空,一定要实现,哪
怕是凡圣同居土下下品往生,都不落空,你的愿都满了。这个最低的水平是什么?世尊在
《观无量寿佛经》上跟我们讲的净业三福,这是最低的水平,这是要想在这一生当中求往
生的不能不知道。净业三福,我们过去曾经讲过多次,有录音带,也有录像带,好像也有
小册子流通。佛说三福总共说了十一句,这十一句就是道,违背这十一句的那就是非道。
第一福里头人天福,也就是人天之道,你能够奉行,你生生世世不失人身;你不能奉行,
那就是非道,非道就是三恶道,必定堕三恶道。这四句话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
不杀,修十善业”,我们懂不懂这个意思?我们肯不肯去做?第一句里头说明了十善,是
根本的根本。什么叫孝?什么叫敬?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在这个地方我就不多讲了
。
第二福是二乘,二乘人所修的标准,三句话,“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这是入佛门。第一福是入佛门的基础,还没入门,到第二福这才入门,做为佛的弟子、佛
的学生。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资格做佛的学生?佛的学生必须遵守三皈的约束,我们起
心动念、言语造作不违背佛的教诲。三皈第一个是皈依佛,这个我们在《三皈传授》说得
很清楚、很明白,皈依佛是觉而不迷,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不是觉而不迷?觉这是
是道,迷是非道。我们的思想、见解是不是正确?思想见解纯正,与佛相应,是道;思想
见解不正,邪知邪见,非道,这是皈依法的意思。第三皈依僧,僧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
。我们想想,我们的心清不清净?我们的念头清不清净?我们身清不清净?我们居住的环
境清不清净?清净是道,不清净就是非道。所以三宝弟子念念要与觉正净相应,这是是道
,如果念念是迷邪染,那是非道。思想、言行要依戒律,特别是初发心的人,实在来说从
初发心到如来地,等觉菩萨都严持戒律。你们曾几何时看到佛菩萨破戒、犯戒?没有过的
。佛菩萨的形象都是利益众生的,佛弟子要以佛菩萨为榜样,学佛学得要像。这个形象给
社会、给一切众生做榜样,做个好样子,我们要懂这个道理。不犯威仪,威仪就是好榜样
。
第三福是大乘菩萨的基础,“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就是发四弘誓愿,愿发了要兑现
,那个愿就不是空愿,要做到。所以菩萨有惭愧心,惭愧在策励他,使他能够发愤向上,
勇猛精进,惭愧是道;无惭无愧,不知道羞耻,那是非道。“深信因果”,我讲这一句讲
得很多,这个因果不是普通的因果,普通因果菩萨焉有不知的道理?这个因果是念佛是因
,成佛是果,确实这个道理知道的人不多。“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读诵大乘就是亲近
诸佛如来,一天都不能空过,每天都要亲近诸佛如来,诸佛如来在哪里?诸大乘经就是诸
佛如来,每天要读诵。读诵的方法,先亲近一位善知识,这是世出世间求学求道的祕诀,
古时候人所说的师承。一定是在一位善知识那个地方成就,然后才能够遍参无量善知识。
在一位善友座下成就参学的本领,才有能力参学,这个本领是什么?《般若经》上讲的根
本智。遍参一切善知识是成就后得智,智慧才圆满。
《华严经》末后给我们做了一个榜样,善财童子亲近文殊菩萨,这一个善知识,那是
师承。在文殊座下得到了根本智,然后出去参学,在五十三参成就圆满的后得智,这智慧
圆满了。没有根本智你就没有能力参学,根本智是实智,真实智慧,他有能力辨别真妄,
有能力辨别邪正、是非、善恶、利害,他一接触就明了。所以出去参学,无论遇到什么人
,无论遇到什么事,对他都是开智慧,不会受到障碍。如果你没有这个本事,你出去参学
,一个善知识指你一条路,两个善知识就是两条路,三个善知识就是三叉路口,四个善知
识就十字街头,你往哪里走?你无路可走。你有本事,你能够辨别、能够认识,那就不怕
了,亲近再多的善知识,你的方向、你的目标决定不会变更。我们看善财童子给我们做的
示范,善财童子亲近文殊菩萨,文殊教他什么?教他念佛法门。我经文上没看到。文字上
没有,意思具足,意思在哪里?文殊菩萨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他最得意的门生,如果
不继承他的衣钵,怎么能说传法弟子?你要明白这个意思,世尊教给我们四依法里头“依
义不依语”,你要体会到这个意思。
再看看他出去参学那个形象,第一个善知识是吉祥云比丘,教他什么?教他般舟三昧
。般舟三昧是专念阿弥陀佛,佛立三昧。最后一位善知识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彻始彻终就是一个念佛法门,他做出样子来给我们看。那是是道,要进,勇猛精进,非
道赶快要退。这两句话是总说。不但我们自己明白,而且还要常常劝导别人,帮助别人,
这是三福末后“劝进行者”。总而言之,这十一句,十句是自利,末后一句是利他,自利
而后才能够利他。自己没有成就,想利益别人,这佛在经上常讲“无有是处”。所以这两
句八个字含义很深、很广,这是善福的总纲。向下这才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怎样去修
善、修福,积功累德。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