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址:http://agama.buddhason.org/SA/SA0729.htm
北传:杂阿含729经 南传:相应部46相应27经
检索 关涉主题:实践/如何修七觉支 (08/02/2017 14:49:48 更新)
杂阿含729经[正闻本926经/佛光本741经](觉支相应/道品诵/修多罗)(庄春江标点)
如是我闻:
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
“当修七觉分!何等为修七觉分?谓:念觉分、……乃至舍觉分。
若比丘修念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如是,修择法、精进、喜、猗、定、舍觉分,依远离、依无欲、依灭、向于舍。”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相应部46相应27经/渴爱之灭经(觉支相应/大篇/修多罗)(庄春江译)
“比丘们!你们要修习导向渴爱之灭的道与道迹!
比丘们!什么是导向渴爱之灭的道与道迹呢?即:七觉支,哪七个呢?念觉支……
(中略)平静觉支。
比丘们!当如何已修习、如何已多修习七觉支时,导向渴爱之灭呢?
比丘们!这里,比丘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灭、舍弃的圆熟修习念觉支,
……(中略)依止远离、依止离贪、依止灭、舍弃的圆熟修习平静觉支,
比丘们!当这么已修习、这么已多修习七觉支时,导向渴爱之灭。”
注解:
1.
“依远离(SA);依离(SA/MA/DA)”,南传作“依止远离”(vivekanissitaṃ),
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基于隔离”(is based upon seclusion)。
按:《显扬真义》以vivittatā解说viveka,并举了五种远离,
长老解说为:
i.由练习毘婆舍那而达暂时的“彼分远离”(tadaaviveko)。
ii.由入禅定而达暂时的“镇伏远离”(vikkhambhana viveka)。
iii.由出世间道而达永久的“断绝远离”(samuccheda viveka)。
iv.由证果位而达永久的“安息远离;平息远离”(paassaddh viveka)。
v.由证涅槃而达永久的“出离远离”(nissara?avivekoti, SN.3.18)。
2.
“向于舍/舍于进趣(SA);趣至出要/愿至非品/趣非品/趣向非品(MA);
舍诸恶法/求出要(AA)”,南传作“舍弃的圆熟”,
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在解开上成熟”(maturing in release, SN.45.2),
并解说“舍弃”(vossagga)有双重含义:
“永舍之舍弃”(pariccāga vossagga)与
“跃进之舍弃”(pakkhandana vossagga),
前者是舍断杂染:从练习毘婆舍那的“彼分”到出世间道的“断”,
后者是进入涅槃:由练习毘婆舍那时倾向它,以及在圣道中作为所缘。
舍断杂染而进入涅槃,就是“舍弃的圆熟”。
而“舍弃”与“断念;定弃”,在词源与含意上是紧密关连的,但用在《尼科耶》中,
一个细微的差异似乎将它们分离。
“断念”主要用在毘婆舍那阶段,对所有有为法经由洞察无常而积极消除杂染,
发生在“安那般那念”的第十六阶(参看《杂阿含803经》),
“舍弃”则用在圣道成熟,可能意味着完全放弃所有执著的最后状态,因此在意义上与
涅槃紧接。(巴利文无法正确显示,请至原网址观看)
感想:
依于远离,修七觉支,我个人理解为:在各个觉支中,最基础的动机就是 离贪
每个觉支与修行的过程都要跟 远离、离贪的动机相应
而想到这边,曾经听过负面案例:在禅修过程,有人想要借由禅修得到神通,
导致对他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佛经中明确说明:
止观乃至生活中的观察七觉支,都要与 远离、离贪的动机相应
之后,在依于远离的持续修行中,最后,向于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