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持戒好难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6-12-26 11:08:16
受戒持戒需要经过学习,依戒法得到戒体,依戒体随行持犯。戒定慧三增上学调伏烦
恼次第:粗分的烦恼由戒学调伏,次之的烦恼由定学调伏,最细的烦恼由慧学调伏破除。
何谓持戒?《四分律》讲到:“戒为警意之缘”。持戒是经过如理作意的思惟观察抉
择,于止持与作持的行持上,取善业、舍恶业,于善恶业上作如理思惟抉择,因此能防非
止恶,增长善业的福德资粮,持戒的如理思惟观察抉择,能够帮助正念正知的培养。
尸罗(戒)的自性是“思惟断除伤害有情的思”。尸罗即持戒,依于别解脱戒的基础
,菩萨戒分为三种(三聚净戒):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
就尸罗的自性而言,观过失处生起断除不善的思,在身三语四意三的行为与等起意乐
上,有十种断除过失的思,如理作意思惟观察抉择行持十善业道。
摘自达赖喇嘛〈慈悲心与空性〉:
http://www.dalailamaworld.com/topic.php?t=102
因此,我们说要得到俱量的止,要去成办止,它的方便是我们刚刚提到的,来自于能
够断除昏沉掉举的正知与正念力,也就是以正知、正念力去成办“止”。正知与正念的训
练,就来自于增上戒学。
此中关于增上戒学,也就是别解脱戒,它有几项的分别,几项的种类,可以分为出家
的别解脱律仪与在家的别解脱律仪。在家的别解脱律仪,也就是在家戒,有八关斋戒与五
戒;而出家戒有沙弥、沙弥尼戒,以及比丘、比丘尼戒。
我们的大悲善巧世尊,为了能够救护、救拔他教化的众生,观待他所要教化众生的能
力根器机宜而施予不同的教诫。这一切教诫的根本在于断除十恶业,也就是行持十善业。
什么是十恶业?就是属于身体的业有三种:杀生、偷盗、邪淫;属于口(语)的业有四
种:就是妄语、两舌、粗恶语、绮语;属于意的业有三种:就是贪、瞋、痴(不正见)。
在了知行持十恶业的过患,当有外境迫使你去造作十恶业的时候,心起一种防护的心
不去造作,这称之为断十恶业,也就是守护十善。能够行持十善业的话,它的果报就是人
天的果报。
事实上,别解脱律仪,它是一种出离戒,是一种救畏的戒,也就是说必须在出离心的
摄持上去防护守护这个戒,为了能够得到解脱而持守的戒。而要如何清净持戒呢?这必须
有一颗戒慎的心。比如说,我是一个佛弟子,我是个比丘,日日夜夜我要以正知的力量一
直观察我的身口,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就会违背我的律仪。
以正知的力量去观察,然后亦以一种戒慎的心去予以守护,就称为持守戒,即是清净
持戒的内涵。行者本身基于正知与正念,一直去观察到底有没有相违。如此,正知与正念
就会愈来愈广增。也就是经由增上戒学的修学,可以广增,可以坚固我们的正知力与正念
力,进而修学增上定学。
增上慧学及增上定学的修学,就是《三十七道品》中的四念住(慧学所摄)、四正断。
而于厌患三苦的行苦之上(注:苦谛所摄的三苦:苦苦、坏苦、行苦。三苦中,佛教不共
世间者为行苦的认识,有漏近取蕴主要是行苦的体性,行苦为集谛所摄之无明缘行而生)
,生起欲求解脱的心,致力于增上三学的修学,这一点是整个佛教宗派所共同一致的。
作者: WEINUO (行人)   2016-12-26 19:28:00
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