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读经]《佛说三转法轮经》四圣谛三转十二行 (30)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6-09-03 12:47:12
以上概略地就道谛四行相来说明,若要真正了解,必须了解声闻、缘觉以及菩萨的五
道,也就是三乘十五道。五道指的是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
真正的“道谛”,指的是三乘的圣者阶段具有的功德,见道位以上才叫圣者。见道、
修道、无学道,这三个阶段都是圣者。见道、修道、无学道,又可以分成声闻的、缘觉的
和菩萨的,声闻有他的见道、修道、无学道,缘觉也有其见道、修道、无学道,菩萨亦有
其见道、修道、无学道。声闻、独觉、菩萨三乘,三乘各别的见道、修道、无学道,这九
个阶段的圣者相续中的道谛,才是真正的道谛。苦、集、灭、道,四圣谛当中的“道”,
一定要是圣者相续当中,获得瑜伽现量的道谛现观而断除烦恼的修持道,才是真正的道谛
;但是,与它相随顺的,在还没有证得见道以前,一定要先修持资粮道、加行道,资粮道
与加行道这两个阶段所修持的教法,只可算是随顺、相类似的道谛,不是真正的道谛。
例如《心经》说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意思是
说:“去吧、去吧,到彼岸去吧。”这个偈语是说,经由修行出世间之道,去到圣道,也
就是见道,在见道之上,还必须更进一步修道,经由修道的修学,更进一步把烦恼的种子
完全根断,烦恼障完全根断得到解脱,就是到彼岸的意思,正式安立到彼岸的解脱,也就
是无学道。真正的到彼岸的无学道,究竟的彼岸是指一切种智,就是佛陀的果位,也就是
把烦恼障,还有烦恼障所留下的遗习,就是所知障,完全净除而至成佛。这个修行的过程
,在《心经》中提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此偈语安立
的五道,就在讲去到彼岸的修道进程次第:1.资粮道→2.加行道→3.见道→4.修道→5.无
学道。前二资粮道与加行道,是凡夫相续中所摄的道,后三见道、修道及无学道,是圣者
相续中所摄的道。“揭帝,揭帝”是指资粮道位与加行道位,“波罗揭帝”是指见道位,
“波罗僧揭帝”是指修道位,“菩提萨婆诃”是指无学道位(无学道或翻译为究竟道)。
(注:行者内心中的智慧发展,次第生起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的证
量。果的成办,观待因缘的成办,因是近取因,缘是俱有缘,因包含直接近取因与间接近
取因。资粮位是加行位的直接近取因,加行位是见道位的直接近取因,见道位是修道位的
直接近取因,修道位是无学位的直接近取因。资粮位是见道位、修道位、无学位的间接近
取因,加行位是修道位、无学位的间接近取因,见道位是无学位的间接近取因。具足资粮
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的间接近取因与直接近取因的因缘,成办无学位的果位。)
这里大略说一下:真正断除无明,是从哪里开始?是从见道时(见道根本定智以无我
慧现证八忍八智)才开始;前面资粮道与加行道都还未开始真正对治那些烦恼障与所知障。
见道之后有修道,见道与修道有什么差别?见道时要断除的是比较粗分的烦恼。以烦
恼障来说,分为遍计烦恼与俱生烦恼二种,比如,萨迦耶见可以分为遍计的与俱生的,贪
心、嗔心、我执……,也可以分为遍计的与俱生的。
遍计烦恼与俱生烦恼有什么差别?一个比较明显,比如,我们心里的执著心或我执很
坚固,一直觉得自己很重要、我是独立存在的,这种想法很坚固,这种坚固,就好像背后
有一些理由一般。我们心里想“我是独立的”想法里,例如“常、一、自主”,其背后有
著自以为是的理由,这种,是“遍计”,意思是用一些理由或宗派的见解而生起的烦恼。
实际上,我们心里现在有没有这种烦恼?有,这种烦恼背后心里有一种理由、见解,
这是一种烦恼的聪明、烦恼的见解,它用了很多理由,心里就觉得“我的想法是对的”。
很多烦恼都用一些不正确的理由,自己觉得“我的想法是对的”,这种是遍计烦恼。当我
们真正很明确清楚地现证到这些烦恼的理由是错误的,那时候这种遍计烦恼就可以断除了
。因此,见道时,见道根本定智以无我慧现证八忍八智,就能断除遍计烦恼。
但若背后没什么理由,而是很自然地、无始以来就与心同在的,任何时候只要心出现
时,它就一起在的这种烦恼,便是俱生烦恼。这种烦恼即使你清楚看到它也无法断除它,
要靠着很长时间不断的修,才能慢慢、慢慢地把这种习气清除,这是修道时才能断除掉的
那种俱生烦恼。修道位在声闻乘例如二果、三果,菩萨乘例如二地……九地、十地菩萨。
经过修道位渐渐断除掉这种俱生烦恼。
前面讲的遍计烦恼,如果很清楚看到的话,就不见了,因为它是由背后那些不正确的
理由而产生的。若这些理由我们不只了解,而且清楚看到,在资粮道与加行道时,虽然已
经了解那些烦恼的理由是不对的,但这种了解不像以眼识看见对境般那么清楚。在见道时
是像眼睛看到般一清二楚地看见,这种现证(瑜伽现量之现观)一看到时,那些依靠背后
理由而生的烦恼就不见了。见道时能断除的是遍计烦恼;俱生烦恼则是在修道时要断除。
那么,资粮道与加行道时有没有办法断除烦恼呢?不能,为什么?因为,唯有现证之
量(圣者现证无我空性慧之瑜伽现量)才有断除烦恼的能力;若还没有现量,只是以分别
心来了知无我或空性,此时的能力不足以对治烦恼。见道位时才有瑜伽现量。
见道、修道之前,有资粮道、加行道。加行道的“加行”,是见道的加行。见道可以
说是“正行”,因为那时才开始正对治断除烦恼。在对治断除烦恼的能力尚未出现之前,
所做的准备就是“加行”,主要是现证空性的准备,在现证空性上准备什么呢?就是要禅
修空性,真正修空性的能力(缘取无我空性的止观三摩地)是在加行道开始出现的,能不
能真正现证空性,就要看是否具备禅修空性的能力。也就是说,一定要具备修空性的止观
双运,有这个能力,才可以从资粮道进入加行道,若还没有具备缘取无我空性的止观双运
三摩地的能力,无法做现证空性的准备,所以为了现证空性,先要有修空性的止观双运。
律藏《根本萨婆多部律摄》云:“言应勤者,劝不放逸,能与出世圣道,加行为依止故,
谓于奢摩他(止)、毘钵舍那(观),(止观)双修等运,获圣道故。”
因此,证得止观双运之修空性的了知,与进入加行道,是同时的,即,内心一旦证得
缘取无我空性的止观双运,就可以算是进入了加行道。从资粮道进入加行道之后,精勤串
习无我空性的止观双运三摩地的过程,有四个阶段:“煖、顶、忍、世第一法”。
(注:例如律藏《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提到:“众中一万二千有情,皆悉远尘离
垢得法眼净,明见真谛,或得煖法、或得顶、忍、或世第一法,或得预流、一来、不还,
或有出家证阿罗汉果,或有发趣声闻菩提,或独觉菩提,或无上菩提,是时大众咸悉归依
佛法僧宝。”《大乘阿毘达摩集论》:“何等加行道?谓有资粮道皆是加行道,或有加行
道非资粮道,谓已积集资粮道者,所有顺决择分善根,谓煖法、顶法、顺谛忍法、世第一
法。”此中“煖、顶、忍、世第一法”摄于加行道,预流初果须陀洹摄于见道,二果斯陀
含(一来果)、三果阿那含(不还果/不还来欲界)摄于修道位,阿罗汉果摄于无学位。)
现在简单讲一下:之前提过,加行道是为了现证空性(见道位)而做准备,那么,什
么是修空性?即,要了知:所有的法是无实有、不可执著。而所有的法又可分二:所缘境
、有境(能作者)。那么,我们的执著心,是“有境”(能作)上的执著心较强?还是“
所缘境”上的执著心较强?有境上的执著心较强,所以有境上的空性比较难修,所缘境上
的空性比较容易修。
在加行道“忍、世第一法”阶段,主要修的是在有境上的空性,把有境之上的执著心
降低,不是“对治”而是“降低”,因为若执著心太强便无法现证空性,所以要先降低执
着心。至于加行道前面的“煖、顶”阶段要降低的,则是所缘境上的执著心。
唯识宗讲“能取(有境)所取(对境)”二空,若以唯识宗的名词,也可以说“能取
执著心”与“所取执著心”。这二种执著心做比较的话,我们自己观察:好像东西(所取
)是比较可以舍掉,但自己、“我”(能取)就比较没有办法舍弃掉。“能取”上的执著
心较强,要降低它比较难,“所取”上的执著心比较没那么强,比较容易降低。加行道前
面“煖、顶”是要降低“所取执著心”的阶段,后面“忍、世第一法”是要降低“能取执
着心”的阶段。
“所取”的东西(法)分两种:轮回中所取的东西(法)、解脱上所取的东西(法)
。此二者,何者执著心较强?对加行道的修行者而言,轮回里所取法上面的执著心比较容
易降低,解脱的所取法上面的执著心就比较难降低。加行道煖位阶段,是轮回里所取法上
面的执著心要降低,加行道顶位阶段,是解脱上所取法的执著心要降低。经论中会将轮回
中所取的法分为苦谛、集谛,解脱上所取的法,分为灭谛、道谛。
经过“煖”、“顶”阶段,接下来是“忍”、“世第一法”。“忍”、“世第一法”
这二者,是能取的法上面的执著心要降低的阶段,“能取”的法分二类。能取的法,是我
们的心(有境),我们的心在想一个法(对境)时,会将对境想成二种:有的法是实质有
、有的法是非实质有(施设有)。
比如,我们看镜中自己影子的心,或自己想自己的心,此二者心(有境)的对境不一
样,前者能取之心较弱,后者能取之心较强。即,心认为对境是实有时的话,执著心较强
,较不易降低;心认为对境是非实有的执著心较弱,要降低较容易。
在“忍”位要降低的是能取上的执著心,什么样的能取心呢?认为对境是施设有的这
种能取上面的执著心;在“世第一法”时,要降低的能取之心,是认为对境是实质有的执
着心,这种执著心比较难降低。以上是煖、顶、忍、世第一法。
整个来说,当降低了所有的能取、所取,一切法的执著心降下来,结果就可以现证空
性了;对一切法的执著心若没有降下来,就没有办法现证空性。这是加行道的过程,“加
行”是要现证空性,准备什么?就是要把那些执著心降下来。
加行道前面是资粮道。《大乘阿毘达摩集论》:“何等资粮道?谓诸异生所有尸罗、
守护根门、饮食知量、初夜后夜常不睡眠勤修止观(悎寤瑜伽实行警寤)、正知而住,复
有所余进习诸善,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修习此故,得成现观解脱所依器性。
”资粮道时所修的,如持戒、守护根门、饮食知量、悎寤瑜伽、正知而住、闻思修等,各
种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的精进法行,加行道都还会继续行持。在资粮道时,虽然是闻思修
都有,但以闻思为主;加行道时,闻思修中的修特别重视,行者是在哪方面修呢?加行是
准备的意思,为什么而准备?为现观(瑜伽现量的现观)四圣谛、现观无我空性而准备。
资粮道,由于并不是修空性的加行,对资粮道的修行者而言,修空性并不是那么重要
,重点在于累积资粮。资粮道分三个阶段:下、中、上三品。资粮道中品获得无我空性慧
的比量,资粮道上品获得缘取无我空性的奢摩他。资粮道上品时,行者已经能在禅定中修
空性,得缘空性的奢摩他(止),进一步得缘空性的毘钵舍那(观)时,转移到加行道。
资粮道上品的修行者会证得“法流定”,这是一种“所有听到的法,就会记得”的能
力。资粮道中品是不会退步,已发的出离心、菩提心、悲心、慈心等,内心不会退转的这
种能力,是在资粮道中品时获得,例如在小乘资粮道中品时,那些想解脱轮回的出离心不
会退转,大乘资粮道中品时,菩提心不会退转。一进入资粮道,就算是资粮道下品,怎么
样算是资粮道呢?小乘的话,无造作出离心一生起时,就进入小乘的资粮道;大乘的话,
无造作菩提心一生起,即进入大乘的资粮道,大乘资粮道下品从十信位开始。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