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菩提道次第广论》:上士道〈奢摩他〉 pg350L7~pg353L13
: 《修次中编》说三种所缘。谓十二分教,一切皆是随顺、趣向、临入真如,总摄一切
: 安住其心;
───────────────────────────────────────
■ 释义──
《修次中篇》说到三种所缘境,第一种即所谓的十二分教,佛宣说教法的不同体裁,
不同的缘起,不同的内容,广分为八万四千法蕴,集摄为十二分教,再集摄为九分教,再
集摄为三藏,三藏十二分教的一切佛说,都随顺、趣向、临入真如,真如就是真谛,真谛
就是空性,原来所有的佛说都是引导众生证悟空性,以此当所缘境,心安住其上而修定。
“随顺、趣向、临入真如”,佛经论当中关于证悟空性,特别说三种阶段,依前而后
而安立,第三阶段特别重要。第一阶段为趣向于真实义,是指生起四正见—无常,不净,
苦性等,去除粗分颠倒心—常、乐、我、净的执著,称为随顺于真实义之教。第二阶段是
间接抉择,趣向于真实义,是指经中安立粗分无我义,譬如安立独立实质我空,宗义中有
讲,称为间接抉择,不是直接抉择。第三阶段为直接抉择趣入于真实义,直接引导细分的
无我,细分缘起,细分空性义,此是主要的。一切皆是随顺、趣向、临入真如正义,一切
佛说都是间接或直接引导众生去证空性。
《入菩萨行论》第九品第一句话,“一切诸支分,佛为智慧说”。佛所讲的一切方便
都为生起智慧而宣说,生起智慧才是佛法的主要意趣。《缘起赞》提到,佛语不管开示多
少,都是针对缘起,缘起由粗细的不同层次,以缘起为正因,去成立空性。一切教法一切
法义,都是为了生起能够断尽二障的智慧而说,生起通达证悟空性的智慧才能断障成佛。
莲花戒论师在《修次中篇》讲了三种所缘。前面是佛陀、薄伽梵的开示,修瑜伽师实
修有四种所缘。讲完后,要引印度的大博士莲花戒论师的开示,他开示说有三种所缘。这
三种所缘是,“谓十二分教,一切皆是随顺、趣向、临入真如,总摄一切安住其心”,这
是第一种。“或缘蕴等总摄诸法”为第二种,“或于见闻诸佛圣像安住其心”为第三种。
这里谈到了,首先是十二分教,都是随顺,或是趣向,或是临入真如,以这个方式来
总摄一切而安住其心。十二分教或是三藏十二部,思惟时,若以演绎的方式,内心的思惟
就会演绎开来很多,非常广大。现在不用这种方式,而用归纳的方式把它收摄起来。怎么
样归纳呢?就是寂天菩萨《入行论》第九品讲的,“一切此诸分支者,能仁悉为胜慧说”
,这就是归纳的方式。
一切佛说归纳起来,是可以这样归结—这些开示都为了抉择空性而作。用归纳的方式
来思惟佛陀所说的教言,而不是用演绎的方式。一以贯之的方式就是归纳的方式,把它总
结起来。以这个总结作为安止所缘,这是一种安止所缘的方式。
抉择究竟空性的方式是什么,后面所谈到的,“一切皆是随顺、趣向、临入真如,总
摄一切安住其心”。首先是随顺于真如,是对空性义,还不能直接进行抉择,这样所调伏
众,为了要引导他进入空性的抉择的缘故,在引导的段落里,先开示无常,开示痛苦,开
示业力因果的理论,开示他这些法,让他能够随顺,朝向真如的方向走。随顺就是顺着这
个方向进行,所以要引导他。
其次,趣向就比前面的无常、苦、业力、因果等深奥,譬如说唯识宗的见地,补特伽
罗无我—讲独立实质有成立的补特伽罗并不存在,这方面的开示,让他已经“趣向”,趣
向就是还没有到达,趣向是未来式,是将来要发生,所以还没有到达,但是已经很靠近了
。前面是顺着那个方向去,之后趣向已经很靠近了,但还没有到达。
再过来“临入”,就是已经进入了。这时候佛陀会开示如何正式抉择空性。总结来讲
,佛陀的开示,究竟的目标是要去抉择真如、空性。虽然究竟的目标放在这里,但是在某
些佛经是“随顺”地讲,让他朝着那个方向去;有些佛经已经“趣向”了,让他走上去,
快到达了;有些佛经是“临入”了,已正式抉择了。
所以,用这三种情况归纳佛经的内容,根本要讲的是抉择空性。了解这点,就知道,
佛陀的三藏十二部,实际上要讲的是抉择空性,以这个方式来贯串。所以对佛陀教法,不
是用演绎分散开来的方式去了解,而是用归纳、一以贯之的方式来思惟。
一般讲,对境是归纳的话,内心就不会演绎散开来,对内心的收摄集中有帮助。因此
在观修安止时,这种可以当做所缘。第一个段落,安止所缘是能诠的教言三藏十二部,三
藏十二分教非常多,现在把这些典籍归纳成为究竟的目标只有一个,以这个方式来思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