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ETA T16, No. 676
《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善男子!一切声闻及如来等,所有世间及出世间一切善法,
当知皆是此奢摩他(止)、毘钵舍那(观)所得之果。”
───────────────────────────────────────
■ 释义──
“奢摩他”是梵语shamatha/巴利语Samatha之音译,汉语义译为“止”(安止/定
心所所摄),善心一境性,止息杂念。“毘钵舍那”是梵语vipasyana/巴利语Vipassana
之音译,汉语义译为“观”(胜观/慧心所所摄),观察抉择慧,观见事理。
云何奢摩他?《解深密经》:“善男子!如我为诸菩萨所说法假安立,所谓契经、应
诵、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三藏十二分教)
。菩萨于此,善听善受,言善通利,意善寻思,见善通达。即于如所善思惟法,独处空闲
,作意思惟,复即于此能思惟心,内心相续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轻安及心
轻安,是名奢摩他。如是菩萨能求奢摩他。…若诸菩萨缘心为境内思惟心,乃至未得身心
轻安,所有作意当名何等?…非奢摩他作意,是随顺奢摩他胜解相应作意。”
(注:《深密解脱经》(解深密经早期译本):“世尊菩萨未得内心观像,未得身乐未
得心乐,佛说彼观名何等观?…非奢摩他,是随顺奢摩他。”)
云何毘钵舍那?《解深密经》:“…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
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
、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毘钵舍那。如
是菩萨能善毘钵舍那。…若诸菩萨乃至未得身心轻安,于如所思所有诸法内三摩地所缘影
像作意思惟,如是作意当名何等?…非毘钵舍那作意,是随顺毘钵舍那胜解相应作意。”
(注:《深密解脱经》(解深密经早期译本):“菩萨未得身乐心乐,观于内身三昧境
界,思惟彼法如是观心,佛说彼观名何等观?…彼观非毘婆舍那,名随顺信毘婆舍那。”)
世出世间的善法,都是止观之果。不论是世间欲界的人天善果,上界(色界、无色界
)四禅八定的善果;佛教内道小乘世间资粮位、加行位的功德,出世间见道位、修道位、
无学位的功德;佛教内道大乘世间资粮位、加行位的功德,出世间见道位、修道位、无学
位的功德;这一切的段落、一切的道路里,内心证悟所产生的善法功德,都是止观之果。
止=止住修=无散乱心=三摩地(“止”包含有“随顺的止”与“正式的止”),观
=观察修=正思法义=观察慧(“观”包含有“随顺的观”与“正式的观”)。
具相的止(达到初禅近分,引生身心轻安乐的定)是正式的奢摩他,未达具相的止是
随顺的奢摩他。具相的观(初禅近分定相应,引生身心轻安乐的观)是正式的毘钵舍那,
未达具相的观是随顺的毘钵舍那。随顺止观与正式止观,二者具有因果关系的从生相属。
奢摩他(止),为等持的定心所所摄,含摄有“随顺的止”与“正式的止”。“奢摩
他三摩地(总)”和“正式的奢摩他(别)”,二者具有总别关系的三句差别。毘钵舍那
(观),为择法的慧心所所摄,含摄有“随顺的观”与“正式的观”。“毘钵舍那观察慧
(总)”和“正式的毘钵舍那(别)”,二者具有总别关系的三句差别。
奢摩他(止)、毘钵舍那(观)的所缘,不论是止或观,可以缘世俗谛的法类,也可
以缘胜义谛的法类,二谛随一。无我空性的法类是胜义谛的所缘,能证得出世间的智慧。
《百法明门论》:“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言无我者,略有二种,一、补特伽
罗无我,二、法无我。”断除烦恼障或所知障随一,都要有现观无我空性慧的瑜伽现量,
佛教内道行者,以无我空性慧之止观双运三摩地为不共增上缘,证得解脱乃至一切相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