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知礼)
(北宋真宗)天禧四年(西元1020年),驸马李遵勖(音序),奏(上奏)礼(知礼法师)高行
,赐号“法智大师”,敕令住世演教。
礼以从上(从前)诸祖,阐扬净土者,多谈事相,罕示观门(十六观法),暂被(摄受)时
机(当时人根机),未穷圆顿(未能尽显净土圆融顿超之高妙)。因取天台(智者大师)《观无
量寿佛经疏》,研极理奥(穷究深理),曲畅元风(通达玄妙),成《妙宗钞》数万言。其释
题略云:
“观”者,总举能观,即十六观(法)也。“无量寿佛”者,举所观要(重点),(统)摄
十五境(界)也。能观皆是一心三观(空、假、中),所观皆是三谛一境(即真、即俗、即中)
。毗卢遮那(法身)徧一切处,一切诸法,皆是佛法。所谓众生性德(自性具足)之佛,非自
(生)非他(生),非因非果,即是圆(圆满具足)常(不生不灭)大觉之体。
故《起信论》云:“所言觉义者(觉的意思),谓心体离念(不起心动念)。离念相者,
(即是)等(同)虚空界,无所不徧(无处不在)。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常住法身。依此法身,
说名本觉。”
故知果佛(佛陀果地)圆明(圆满智慧)之体,是我凡夫本具性德。故一切教所谈行法,
无不为显此(自性)之觉体(法身)。故四(种)三昧,通名念佛。(一常坐,即一行三昧;二
常行,即般舟三昧;三半行半坐,即法华三昧;四非行非坐,亦名随自意三昧。详见《摩
诃止观》。)
虽俱(是)念佛,而(却)是通涂(通途,一般法门)显诸佛体。若此观门(十六观),及般
舟三昧,托(依靠)彼安养(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之境,用(透过)微妙(不可思议)观(想),
专就弥陀(专注于阿弥陀佛),显真佛体(使众生觉察真实自性)。
虽托彼境,须知依正(佛与净土)同居一心(都是唯心所现)。心性徧周(法界),无法不
造(无一法非心所造,能生万法),无法不具(足)。若(有)一毫法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
观也。
所言心性具一切法、造一切法者,实无能具、所具、能造、所造。即心是(万)法,即
(万)法是心。能造(之)因缘,及所造(之)法,皆悉当处全是心性。是故,今观(极乐世界)
若依若正(不论是正报或依报),乃(是以)法界心观(想)法界境,(然后往)生于法界依正色
心(依报正报色法心法),是则名为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观、唯境。
故释“观”字,用一心三观;释“无量寿”,用一体三身。(《观无量寿佛经》之)体
、宗、力用(理论、宗旨、妙用),义竝从圆(包含义理都是圆教之法),判教属顿(教)。
寄语(转劝)行者,观(净土观法)虽深妙,本被初心(初心本具)。若能进功,何忧不就
(成就)?纵未入品(上品往生),为因(因地)亦强。生至彼邦,得预(参与)大会(莲池海会)
。所见依正,微妙难思。速入圣阶(位),度生亦广(更广)。
况(娑婆世界)尘境麤(粗)强,诚(实)为险处。故须外加事忏(外行忏悔法),内勤理观
(思惟观想),正助双行,加愿要制(发愿刻期修行),必于宝刹,速证无生。今解观门,其
意在此。
礼(知礼法师)他所撰述(其他著作),多指归净土,此其最切(要)者。
时(皇帝)方诏天下立放生池。礼岁(每年)遇佛生日,结放生会,集众作法,纵(放)诸
鱼鸟。有司(官府)以闻,敕枢密刘筠撰文,立碑院内。
(北宋仁宗)天圣六年(西元1028年)正月元日,将示寂,建光明忏七日。至五日,结跏
趺坐,召大众说法毕,骤(忽然)称阿弥陀佛数百声,奄然而逝,年六十九。露龛(开棺)二
七日,爪发加长。阇维(火化)时,舌根不坏,若莲华然。
(《四明教行录》、《观经疏钞》、《佛祖统纪》)
==
阇维时。舌根不坏。若莲华然
此佛子罗睺罗也。
证明所言不虚,句句符合真实之理。
大菩萨应众生根机,示现不同法相。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