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转录自 Gossiping 看板 #1NXF1h7F ]
作者: STAV72 (刁民党党务主委) 看板: Gossiping
标题: Re: [问卦] 有没有适合入门的佛经八卦?
时间: Tue Jul 12 21:28:05 2016
※ 引述《jksen (Sen)》之铭言:
: 佛教经典成千上万,不像基督教唯独圣经那么方便。
: 虽然有名常见的经典就那几本,但也是一个相当庞大的数量,佛教初学常常不知道该从那
: 些开始选起,常是有人推荐哪本就读哪本,自己或别人常无法判断是否适合自己。运气好
: 就读得津津有味,运气不好就觉得厌烦因此也不继续碰其他经典了。
: 有没有适合初学佛教的经典的八卦?
这两本啃不动基本上真的就只剩周利槃陀伽尊者的[扫尘除垢]可以实修了...
佛说八大人觉经&佛子行三十七颂
很多禅宗公案也可以自行琢磨就是。
佛说八大人觉经
后汉沙门安世高 译
http://book.bfnn.org/books/0085.htm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
,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
。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
,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
,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
。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
道。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
快乐。
佛子行三十七颂 “无著贤”菩萨著作
http://www.thranguhk.org/buddhism/cn_37practice.html?..
题义:《佛子行三十七颂》。即作为一大乘佛子所应具有的行为,分三十七个颂词阐述。
礼供: 1.略言;2. 广言。
略言
第一句所引用的是印度四大语言之一的善构语,那摩洛给秀拉雅(Namo Lokeshwaraya),
此为印度古梵文的名称南无观世音菩萨! 意为顶礼观世音菩萨。
广言
虽见诸法无来去 唯一勤行利众生 殊胜师及观自在 恭敬三门恒顶礼
( 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已照见一切法皆无有来去,已经彻见诸法无来去之自性,并恒时
精进利乐众生,故在观自在菩萨以及与观自在菩萨无二无别的殊胜上师前,著者土美大师
以自己的身语意三门恒时恭敬顶礼。 )
立誓
即表明本论的目的。
利乐之源诸圆觉 从修正法而出生 彼复依于知其行 是故当说佛子行
世间所有的暂时安乐与究竟利益皆来源于诸佛,能得如是殊胜果位是由修持正法而证得的
,而修持正法则首先必须明了修持的方法,对于一想修学大乘法的弟子来说,即需明了修
学菩萨道的方法。因此,土美大师于此处为我们修持正法者宣说佛子应有的行为。
论义
下面转入(二)正文论义,逐一阐述大乘佛子的应有行为,共分三十七条。在内容上分成
两大部分:前行与正行。前行又分七个部分:
1. 观想人身难得
获得暇满大舟时 为自他渡轮回海 昼夜恒时不懈怠 闻思修是佛子行
如今我们已得八无暇十圆满的人身,这个人身非常宝贵,犹如生死轮回大海中的大船,既
可以渡自己出生死苦海,又能使轮回中的其他众生得渡,但同时人身是无常的,非常短暂
,故应珍惜这一难得的机遇,在昼夜六时中恒时不懒惰不散乱地精进于闻思修。
其次,人身是极为难得的而又是短暂的,借此难得之人身应该选择做有意义的事,所有有
意义的事中闻思修最为殊胜,因为这才是佛法的根本所在。
2. 应远离三毒之源的家乡
亲方贪心如沸水 怨方嗔心似烈火 取舍皆忘痴黑暗 抛弃故乡佛子行
因为住在家乡亲人、怨敌低头不见抬头见,对亲人的贪心会增盛到如沸水一般,对怨敌的
嗔心同样也会猛似烈火,自己难以抑制;又常常与俗家人在一起,受世俗习气的熏染,不
注意因果善恶的取舍,天天如梦一般的度日,迷迷糊糊,越来越愚痴。所以,佛子当抛弃
故乡而修行。依以前高僧大德开示的标准,上根者应远离家乡一年的路程,中根者要远离
家乡一个月的路程,下根者远离家乡至少要走四天。
3. 功德之源依止静处
舍恶境故渐减惑 无懒散故善自增 心澄于法起正见 依住静处佛子行
静处具有减惑、增善和生起正见的功德。静处自然没有贪、嗔、痴等五毒烦恼的外缘,依
靠传承上师的加持,通过闻思或修行,自己俱生的无明业惑自然就渐渐地减灭,又没有懒
散和邪知邪见人的影响,自己对众生的大慈大悲及精进闻思修等等善业自然而然地增上,
自心融入于正法之中从而生起殊胜的定解,能对上师三宝生起不共的信心,这恰恰与上述
家乡的过失相反。历代的高僧大德也多是依止静处才有所成就的。一个修学佛法的人,若
是想离开静地和上师,那肯定是著了魔,或是尚未如实生起希求正法与解脱的心,自己应
该好好地祈祷忏悔。
4. 观无常即舍今世
长伴亲友各分离 勤聚财物留后世 识客舍弃身客堂 舍此世为佛子行
人有生必有死,在死的时候,自己一生中的亲朋好友都不得不从此分离,辛苦一生从点点
滴滴中集聚起来的财物一分一厘也带不走,全都遗留在这个人世间,甚至连自己的色身,
在心识迁移之时也不得不舍弃在人世间,所以,应看破今生所有世间八法,应当舍弃有漏
的色法断除一切执著的分别念,否则,若不能看破,更难放下,放不下则会起执著,执著
便是轮回之根,这样便不算是一个从心地上修行的人。
5. 远离愚伴使修道无违缘
交近彼使增三毒 并减闻思修事业 能转慈悲灭尽者 离恶友为佛子行
对于一个尚未成就的修行者来说,必须远离恶友,否则修行不会增上,反而增长自己的贪
嗔痴三毒,即便一个人最初人格很好,但后来结交了一个人格不好的人,慢慢地潜移默化
,即所谓的"近墨者黑"。即常远离恶知识,永离一切诸恶道。
6. 修道顺缘依止上师
依止何者灭罪过 功德增如上弦月 胜善知识比自身 尤为爱重佛子行
何者是代指上师善知识,依止善知识,以其引导及加持,使自己能精进于闻思修,消尽往
昔所造的种种罪业,戒律清净,慈悲心增长等各种功德也会如初一至十五的上弦月一样不
断地增长乃至圆满,对一位能使自己灭尽罪过、功德增长的殊胜善知识,爱重之心当胜过
自己的生命,对于自己的身心,每个人都倍加珍惜爱重,但对于金刚上师胜善知识,念其
恩德,更应胜于爱重自身的百倍。上师法王如意宝也讲过,修行人若欲得解脱成就,必须
依止善知识,爱重善知识,善知识在自己修行中甚为重要。
7. 入佛教之门为皈依
自亦缚于轮回故 世间天力能救谁 是故依止不虚者 皈依三宝佛子行
真实不虚的皈依处是佛法僧三宝,而不是世间的天神、地神、护法神等,因为他们自己还
未从烦恼中彻底解脱出来,仍束缚在轮回中,他们还有什么能力救护我们呢?对于世间神
祇,我们可祈祷供养,使其护持弘法利生顺利圆满,但对他们皈依、顶礼是不应理的,更
不能把他们作为究竟的皈依处,始终真实不欺的唯有佛法僧三宝,至心皈依三宝方可得到
究竟的解脱,故每位佛弟子应一心一意地皈依三宝。对此,我们应该时时处处从心里来衡
量自己是否已真实地皈依?每当遇到违缘时,每当遇到外道时,是否能自然而然地祈祷三
宝?皈依是一种决心和信心,而不是暂时的依托,故佛子当至心皈依佛法僧三宝。
以上是一个大乘弟子所应具备的前提条件,也即是前行。
接下来阐述一个大乘弟子的发心与行为的标准,也即是正行,以修行人从低到高的根机共
分三个方面 : 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 。
8 .下士道
诸极难忍恶趣苦 能仁说为恶业果 是故纵遇命难时 终不造罪佛子行
现在三界轮回的各道众生,尤其是地狱、饿鬼、畜生道的众生,恒时都在遭受难以忍受的
各种痛苦,人道也有生老病死,事与愿违等等三苦八苦,释迦能仁说此为往昔所造恶业之
果报,这在《百业经》等讲述因果的经中有详细说明。
如果在遇到违缘和痛苦时,都能自然地认为肯定是自己以前所造恶业的报应,这样今生很
多的违缘和痛苦能转为道用,成为修道中的逆增上缘。
所以,现在得此暇满之人身,纵遇命难也绝不能再造恶业。正像《白莲花·释迦牟尼佛传
记》中世尊在因地中修行时,曾这样说过:因为人生的短暂,我不愿造恶业,也因为人生
的短暂,我只愿做善业。佛弟子应该学佛如是行,现在世间上很多人整天造恶业也难以维
持生活。
9. 中士道
三有乐如草头露 一瞬刹那毁灭法 恒时不变解脱果 希求其是佛子行
视三界轮回的刹那安乐如草头之露珠,日光一照便会消失,苦苦求得的财色名食睡等暂时
的安乐也是无常的,因为这些都是有漏之乐,正如《金刚经》中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
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所以我们不应贪求世间的暂时安乐,而应该希求恒时
不变的佛果,这是佛子的行为。
上士道的学处很丰富,分为:应发菩提心的理由,修两种菩提心,学菩萨戒三个方面。
10. 应发菩提心的理由
无始时来慈我者 诸母若苦我何乐 是故为渡诸有情 发菩提心佛子行
自无始以来,一切轮回中的众生都作过我的母亲,慈爱过我,这些轮回中的母亲如果沉溺
在轮回中恒受苦,那么我怎能忍心只有我一个人得到解脱,享受安乐?作为一个学佛的人
,应该学佛之愿行,为一切如母众生得到最究竟的解脱而发无上菩提心,这是成佛的根本
。佛无始劫来因为利益众生而成佛,而众生无始时来为了自己而轮回,因此菩提心是一个
修行人成佛的必由之路。
修两种菩提心:修世俗菩提心,修胜义菩提心。修世俗菩提心又分两个方面:入根本慧定
时修自他交换;后得(出定)时违缘转为道用。
11. 入根本慧定时修自他交换
诸苦生于欲自乐 诸佛生于利他心 由此自乐与他苦 确当交换佛子行
每一道的众生痛苦其来源,都是因为无始劫来只求自己得到安乐而造下了很多恶业之故。
而像释迦牟尼佛那样的三世诸佛因为饶益了众生的缘故,而成熟了究竟的安乐智慧。所以
,我们在修行中,应学习把自己的安乐让给别人,把别人身心的不安与痛苦拿来由自己代
受,应当这样修自他交换。这个修法加持力很大,能在短时间里使自己的性格转变得很好
,资粮积累得很快,上师法王如意宝也一直这样发愿:愿世间所有众生痛苦自己代受,自
己所有安乐一切众生都能得到。我们大家也应该常常在遇到病痛等违缘时发愿一切众生远
离这种痛苦,遇到欣喜顺缘尤其是法喜时,发愿一切众生都得到如是安乐。科学也已经证
明了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的发心肯定对众生有利。以前阿底峡尊者请弟子
加持他,也是因为弟子已发起了菩提心。
后得(出定)时违缘转为道用分四个方面:将不欲意的四法转为道用;将二种难忍转为道
用;将二种盛衰转为道用;将二种烦恼转为道用。将不欲意的四法转为道用分四个方面:
将无得转为道用,将痛苦转为道用,将诽谤转为道用,将挖苦转为道用。
12. 将无得转为道用
谁以大欲图财物 一切夺或令人夺 乃身受用三世善 回向于他佛子行
如果一个人以大贪欲心将我的衣食等资生之财物抢去了或偷去了,或教唆别人如此对待我
,我非但不生嗔恨心,也不报仇,反而能把自己所受用的财物善根及身体全部回向给他,
这行为确实非常高尚。但有的人往往连几句话的气都受不了,有的人被偷了,简直恨得想
马上杀掉小偷,这就现出了我们的心理与菩提心之间的巨大差距。一个真正发起大悲心的
人,凡见到他、听到他的声音及与他结缘的众生,都会蒙受利益。
13. 将痛苦转为道用
吾虽无有少罪过 何人若断吾之头 然以悲心于诸罪 自身代受佛子行
我们一个修行人,各方面都做得很好,突然有一人无缘无故地对自己生起了大嗔心,制造
各种违缘,甚至还要砍我的头,学菩萨道的人,这时就应对他生一个大悲心,非但不起怨
憎,还要发心代受一切罪过。但有些人不要说杀头,甚至连别人不小心踩了一下坐垫就讨
厌得不得了,这就是修行不好的表现。
14. 将诽谤转为道用
何人百般诽谤吾 虽已传遍三千界 吾犹深怀仁慈心 赞叹他德佛子行
如果我自己对别人没做任何有害之事,而别人却对我作无因诽谤,并大肆宣扬,使自己的
臭名远扬,此时,对于修行者来说,非但不憎恨他,而是真实地慈悲他可怜他,而且不断
赞叹他的功德。但对我们一般人来说,往往是自己确实做错了,但在别人批评时,还是气
得脸红脖子粗,过后还耿耿于怀,开始去对他人作无因诽谤,这对一个修行者来说是极不
应该的。当遇到别人的诽谤时,可以这样多向内观自己:这是因果报应、是空谷声,是对
自己修行的考验,自己不能被八风吹动,对方可能是佛菩萨的化现,即便是个凡夫我也不
能对他生嗔心,因为,他已经造了恶业,非常可怜,应从心底里对他生起一个悲心,并经
常赞叹他的功德,这才是大乘佛子的行为。
15. 将挖苦转为道用
何人于聚众人处 揭发吾过说粗语 于彼还生善师想 恭敬其是佛子行
一个人在众人集聚之处,故意揭发自己的过失,并说一些难以入耳的粗语,自己不恨他,
还把他看成是自己的善知识,使自己能发现缺点,故应恭恭敬敬地对待他。没有修行的人
自尊心往往很强,有的不要说是一个平常的人对他说过失,甚至连上师指出他的过失,也
想离开上师,这就失去了许多发现缺点,洗心革面的良好机会。
以前,西瓦格西经常严厉地对他的弟子说:“如果不能接受,你明天就可以离开。”所以
,对自己说过失者,应该看着是自己的胜善上师。
将二种难忍转为道用又分二种:将反报恩德转为道用;将侮辱转为道用。
16. 将反报恩德转为道用
吾以如子护养人 彼若视我如怨仇 犹如母对重病儿 倍悲悯是佛子行
如果我对一个人像对自己亲生的儿子一样,慈爱地养育、百般地爱护,但是,这个人不但
不报恩,反而把我看成怨恨的仇敌一般,这时我仍旧对他如母亲对病重的儿子一样对待,
不计较恩怨,总是以慈母之心体谅他,对他倍加悲悯,这对我们初学者较难做到,但如果
大家把这些颂词能背诵下来,经常薰习自己的身语意,久而久之,就能生起这些功德。
17. 将侮辱转为道用
与吾同等或下士 虽以傲慢作侮辱 吾恭敬彼如上师 恒顶戴是佛子行
我们对上师及各方面优于自己的人会恭敬顶戴,但对于从智慧、人格、地位、能力等各方
面与我同等或不及于自己的人,如果他们以傲慢心来侮辱、欺凌我,我不但不生嗔心,应
把他作为上师一样对他恭敬恒时顶礼,并应反思是否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伤害了别人,即
使没有也是宿业现前,现正是还债的时候,故《遗教经》中说:人与傍生的差别在于人知
道惭愧。所以,修行人应该修忍辱度,把侮辱转为道用,这是佛子行。
将二种盛衰转为道用时又分两个方面:将衰弱转为道用;将盛势转为道用。
18. 将衰弱转为道用
贫穷恒被他人欺 又遭重病及魔障 众生诸苦己代受 无怯弱是佛子行
在修行的过程中,有时是现前顺缘;有时是现前违缘,一般的人遇顺缘时易生傲慢心,遇
违缘时易生怯弱心,这两种心都要对治,尤其是平时业障现前,自己无吃无穿,又遭病苦
和魔障,同时还受别人的欺负,此时的自己应该观想众生的一切苦难由我代受,自然把违
缘转为道用,面对痛苦毫不怯弱,这才是大乘菩萨的行为。
19. 将盛势转为道用
众人恭敬遍荣誉 财物量如多闻天 然知世妙无实义 无有骄傲佛子行
有的人受到众人恭敬,名誉也传遍十方,财物富如多闻天子一般,这些世间福报都是不可
靠、无常的,并没有什么可执著与骄傲,一个修行人要修平常心,逆来顺受,顺来顺受,
无论外境是逆是顺,只管自心不动。
将二境转为道用也分两个方面:将嗔境转为道用;将贪境转为道用。
20. 将嗔境转为道用
若未降伏自嗔心 外敌虽伏又增盛 故以慈悲之心军 调伏自心佛子行
如果一个人没有调伏自己的嗔心,必然会与人结仇,但是杀掉了自己怨恨的敌人,又会遇
到后来为他复仇的人,以至子子孙孙互相争斗不息,使嗔心越来越增盛。但是,若以慈悲
心来调伏自己,那么,外境的怨敌自然就不会存在,《入菩萨行》中详细地讲述了调伏嗔
心的方法。大家可以认真地学习。
21. 将贪境转为道用
一切妙欲如盐水 如何享受贪越增 于何能生贪心物 顿时舍弃佛子行
口渴时喝盐水,越喝反而越渴,世间一切妙用欲乐也一样,越享用越生贪心,对于修行人
,对那些凡是令自己生贪心的财色名食等,应该顿时舍弃,令其不复再生,断除自己的贪
心是大乘菩萨道的根本。
以上是两种菩提心中世俗菩提心的学处。接着是胜义菩提心的学处分两个方面:入定时观
修离戏无执;出定遇贪、嗔时远离实执。
22. 入定时观修离戏无执
一切现象唯自心 心性本为离边戏 领悟彼诸二取相 不作意是佛子行
一切所显之现象唯是自己的心,而心的本体远离八边戏论,这是大中观、大手印、大圆满
的密意,所以,领悟远离能取的心与所取的境这二取的体相,心不作意是大乘佛子之密行
。
出定遇贪、嗔时远离实执又分两个方面:于贪境离实执、观想一切痛苦为幻境 。
23. 于贪境离实执
会遇悦意之境时 当视犹如夏时虹 虽然美妙然无实 断除贪欲佛子行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悦意的外境,如人或物等,此时应当把这些看做是夏天的
彩虹,虽然十分美丽,但并无精华、实质,也不长久,认识到这一点,自然会淡化、断除
因之而生起的贪欲。
24. 观想一切痛苦为幻境
诸苦如同梦子死 实执幻象极劳累 是故遭遇违缘时 视为幻景佛子行
我们每个凡夫人都是因业报而来的,必然有各自的痛苦,但这些痛苦如同有一个少女,梦
见自己生了个儿子,后儿子又不幸死去而悲痛欲绝一样,其本体都不是实有的,只因将其
实执为有,自心才深感劳累与痛苦。人生本来是如梦如幻的,无论在修法及日常生活中遇
到什么违缘,都应视为幻化所生,本无实有。
以上阐述了上士道三个方面中的前两个:应发菩提心的理由与修两种菩提心。接下来是
:学菩萨戒。学菩萨戒又分五个方面:学六度;修学经说四法;修学断除一切烦恼;修学
以正知正念度化众生;修学善根回向。初学六度又分六个方面:修学布施度;修学持戒度
;修学忍辱度;修学精进度;修学静虑度;修学智慧度。
25. 修学布施度
欲菩提者应舍身 何况一切身外物 是故不望报异熟 布施便是佛子行
修行者如果想得最究竟的解脱菩提果,则应该舍弃自己的身体,连身体既然都应该舍弃,
则一切身外之物更是应该上供下施。而供施时不能有所求的不清净心,有求的布施将是有
漏之福报,得不到究竟的菩提果,最如理如法的是以三轮体空来布施,不希求未来得异熟
果,这种以无缘之发心必得无相之佛果。
26. 修学持戒度
无戒自利尚不成 欲能利他岂可能 是故无存贪有心 护持净戒佛子行
如果佛弟子没有戒规,连自己事业都不可能成办,更谈不上去利益他人。
27. 修学忍辱度
欲享善乐之佛子 一切损害如宝藏 故于众生无怨心 修忍辱是佛子行
每位想得到佛果的佛子,应当把一切损害视作宝藏,如《修心八颂》所云:秉性邪恶众有
情,恒为猛烈罪苦迫,见时如遇大宝藏,愿恒惜此难得宝。因此,很多人无缘无故地害你
时,不应有丝毫的怨恨心,应当看成是自己修忍辱度的善缘。
28. 修学精进度
唯求自利小乘士 见勤如救头燃故 为利众生功德源 发精进是佛子行
那些只为立志自我解脱的小乘弟子,为了自利尚且日日夜夜精进不懈,如头发燃火而急切
地去扑灭一样,那么,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安乐,立志成就佛的一切功德,这样的大事,
更应该刻不容缓地精进修法了,往昔诸佛、现在诸大成就者也无一不是精进的,故发起精
进是佛子行。
29. 修学静虑度
已知具寂之胜观 能断一切烦恼障 远离四处无色心 修习禅定佛子行
如果修行者已经了知具有寂止的胜观能断除一切烦恼障,远离无色界的四空定,即远离四
处无色心(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则当如理体证这个境界。
若想如理体证这个境界,必须修习止观双运的禅定,这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有广讲。
30. 修学智慧度
若无智慧以五度 不得圆满菩提果 故具方便离三轮 修习智慧佛子行
如果没有智慧仅仅修持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则不能得到圆满的菩
提果位,因为,智慧是成佛的主因。因此,应该远离对能、所、物这三轮的执著,(如布
施时执著有能布施的人,接受布施的人,和布施的物品)而使前五度都融入智慧度之中。
修学经说四法分四种: 观察己惑而舍弃;不说菩萨过失; 远离贪欲; 不说粗语。
31. 观察己惑而舍弃
若不细察己迷惑 以法形象行非法 是故恒察己过失 断除其是佛子行
内心的烦恼必须要自已去看,自己仔细的 检讨反省,就知道有没有烦恼存在。当内心仍
有疑惑存在,就是未看到实相的情形。当自己执著有一个实体,就会产生迷惑与烦恼,对
于这一种情况,只要自己反省检讨,观察内心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内心如果有做坏事等不
好的念头,只要看着自己的心就会知道,当自己的内心生起愤怒之时,只要看着自己的心
就会了解,因此我们要经常反躬自省,观察自己的内心。
32. 不说菩萨过失
以惑宣说佛子过 以彼减弱自功德 故入大乘士之过 不宣说是佛子行
如果一个人因业力现前,一时的迷惑,生起了烦恼,评说了其他大乘佛子的过失,这样,
说过失的人会渐渐地减弱自己闻思修的全部功德,这在戒律中有详细的说明。一个人如果
以说别人的过失为乐事,这个人的修行肯定不好。如果对方能接受批评,可以提醒他做错
了事,反之,若对方刚愎自用,则徒然使双方都产生烦恼,这时只能在心里默默为他唸咒
加持。
33. 远离贪欲
贪图财敬互争执 减弱闻思修之业 故于亲友施主家 断除贪心佛子行
由于对方是我的朋友,我的功德主,因此就告诉他我最好,别人不好。这是为了名闻利养
而发生争执,这种争吵是非常不好的,别人也会因为听了这样的说法,而对某些上师丧失
了信心,这是对听闻者制造了障碍。其次自己是一个实修者,自己经常观修菩提心,现在
菩提心中产生了这个好那个不好的念头,就造成了观修的退转。因此可以说是造成了听闻
者及观修两方面的障碍。所以当我们听到了说这里不好那里不好的时候,要能够生起两边
都好的想法,应当安住在平等舍中,没有你好她不好的差别相。
34. 不说粗语
粗语伤害他人心 失误佛子之行仪 故于他人所不悦 断恶言是佛子行
如果佛子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说了粗语,既伤害了别人的心,又有失于佛子的律仪,所以
,凡是他人所不喜欢听的话,都应尽量断除,令他人欢喜。
35. 修学断除一切烦恼
烦恼串习则难治 念知士持对治剑 贪等烦恼初生时 铲除其是佛子行
从无始以来,我们的贪嗔痴烦恼的串习极为严重,极难对治,需要正知正念象勇士守城门
一样时时地仔细地观察,见到贪嗔痴等烦恼一出现,马上用正知正念的宝剑调伏它,久而
久之,自然能铲除烦恼的根。
36. 修学以正知正念度化众生
总之何处行何事 当察自心何相状 恒以正知及正念 修行利他佛子行
总而言之,无论任何时候在行住坐卧之中,一定要经常看着自己的心,要清楚知道现在
我在做什么事情,现在我心里在想些什么,烦恼升起之时要立刻将它去除掉,要以正念正
知使烦恼去除干净。
37. 修学善根回向
如是勤修所生善 为除无边众生苦 以净三轮之智慧回向菩提佛子行
如是以上述勤修所生的一切善法,为了断除无始以来无边众生的痛苦而以本净三轮体空的
智慧,回向于无上菩提,这是大乘菩萨的行为。
末义
以上是论义正行部分,接下来是本文第三大部分:末义 。末义分五个方面:
为谁而著;
显明此论无误;
谦虚并祈谅解;
作者回向菩提;
以具备四种圆满而结尾
为谁而著
为利欲学佛子道 显密经论所言义 跟随圣贤之窍诀 著佛子行卅七颂
为了利益想修学菩萨行为的后学们,作者依显密之经论及上师的口传窍诀,而著述了三十
七个颂词,明示大乘菩萨所应遵循的行为。
显明此论无误
吾浅智慧少学故 亦无智者所喜诗 然以经典教言故 佛子行颂应无误
我智慧浅薄又没有广博的学问,虽然没有智者所喜爱的韵辞,而有依经典教言所生的实义
,故此三十七颂中所讲明的佛子所应行的道理应该是不会有误的。
谦虚并祈谅解
然诸广阔佛子行 愚钝如我难测故 违理无关等过失 祈诸圣贤予宽恕
然而佛子所应行的有很广很多,像我这样愚笨迟钝的人是难以推测的,故而如果此颂文于
义于理有违于经典和与之无关的不如法之处,本人至心祈求诸佛菩萨传承上师给予宽恕。
作者回向菩提
以此善业诸有情 依胜俗谛菩提心 无住有寂之边际 愿成怙主观世音
此偈颂作总回向。以此善业愿一切有情,依于胜义世俗二谛菩提心,不住三界轮回与寂灭
涅槃的二种边际,成就怙主观世音菩萨的果位。
以具备四种圆满而结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