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应篇165【弃顺效逆。背亲向疏。】 2000/3/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
19-012-0165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掀开《感应篇》第九十六节:
【弃顺效逆。背亲向疏。】
这一篇文字,从第九十节到这一段都是属于“无忌惮之恶”。造作恶业,在现前社会
可以说是已经形成一种风气,大家把这些事情都看作是正常的,我们在社会上每一个角落
都能够看到。大的来说,不顺真理;小的来讲,不顺礼义。注解里头,诸位看看就都知道
了。后面这一句‘背亲向疏’,儒家教学必定是从亲及疏,逐渐的来扩大服务的范围,扩
大服务的效果。佛法虽然讲到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但是在行门也不例外,佛也是这
样教导我们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然后再把孝养奉事扩展到社会一切众生。可见
得世出世间的大圣大贤教人,都有一个亲疏,不违背这个顺序。这里面的意义很深很广,
我们要能够细心去体会。
这两年我们走向了多元文化,我们与许多不同的宗教族群交往,于是有一些人批评我
们是“弃顺效逆,背亲向疏”,拿这些话来批评我们。曾经有人当面向李木源居士质问,
李居士把我们自己所作所为这些事实真相告诉他。他也不错,当面忏悔,承认自己错了,
错怪人了。我们对于中国人,我们对于佛教做的事情很多很多,没有宣扬而已。做一点好
事,何必要大肆宣扬?与外人交往,有一些媒体报导,那是他们的事情,我们也没有希望
他来报导,而多半是他们其他宗教主动邀请这些记者来参与访问报导的,不是我们的意思
。我们多少还接受中国古老传统的文化,懂得一点道理,儒家、佛家、道家都教导我们要
知道积阴功。什么叫阴功?做好事不要叫人知道,不要大肆宣传。我们明白这个道理,默
默的去做,尽心尽力的去做,没有私心,没有名闻利养,我们默默的在做。
在做的当中,真的如佛的教诲,行门帮助解门,解行相辅相成。解门是佛家常讲的智
慧开了,真正要开智慧是一定要依教奉行,这个智慧才能开得起来。我们对于佛所讲的甚
深之理,佛性跟法性逐渐逐渐有了领会,有了体悟,对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是一体,我们
也渐渐能够肯定,佛菩萨所说的菩提心是从这个地方生起的。我们也体会到发菩提心实在
不是一个容易事情,难怪是一发菩提心,这就成佛道了。禅家所说的“明心见性,见性成
佛”,这一发菩提心就成佛了。你们看看《华严经》上,圆教初住菩萨叫“发心住”,发
心住是什么意思?发心就是发菩提心,住就是不退,不退才叫住;菩提心发了之后永远不
退,叫发心住。我们今天发一念心,一个境界现前,我们立刻就退转了,所以我们不能成
就。人家发了心,永远不会退转,什么道理?理明白,事他也做到,理与事他能够融成一
片,它不是两截,所以能够住心不退。我们没有到这个境界,希望到这个境界,那不能不
努力,一方面努力求解,一方面努力去奉行。
这个地方,注解里面有几句话,我把它念一念,“背亲向疏,不止一端”,这个事情
太多太多了,这个地方也不过举几个例子而已。“如瞒背父母”,瞒着自己父母,也就是
现在人说,他爱护他妻子的家庭比爱护自己的家庭重,对妻子的父母他尊敬超过自己生身
父母,头一个是这个意思。对于兄弟斤斤计较,对于朋友外人慷慨大方;自己家族清寒,
不能照顾,看到别人他愿意照顾,这就是所谓的“薄其所当厚,厚其所当薄”。应该厚待
的,你薄待他;不应该厚待的,你却厚待别人,这个现象在今天社会非常普遍。你要问为
什么?结论不外乎利害两个字。这对我有利,我对他好,这有条件的。对我眼前没有利益
就不照顾,父母年岁老了,我现在也不要他照顾了,我就可以不理他。“妻党”,他能够
照顾我,所以我也特别厚待他,完全是功利主义,恩义没有了。不知道报恩,不知道行义
,这是造成今天社会的乱象。
我们能不能责怪他?《无量寿经》上佛说得好,佛大慈大悲能够原谅这一些做错事情
的人,佛说了,“先人不善”,他上一代没有教好他,,父母没有教他,老师没有教他,
长辈没有教他,“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没有人教他,于是我们就不能责怪他。这是社
会非常痛心的一个现象,是世间动乱的根源。我们如果没有人教,我们也不懂。总算我们
很幸运,得人身,遇到佛法,我们的父母师长没有教导我们,我们的长辈没有教导我们,
我们今天藉著佛法的经教明白这些道理,懂得知恩报恩,懂得人在世间应当为社会、为一
切众生服务,不分彼此。佛教我们对人也是从近及远,我们居住这个地区,地区有灾难,
当然我们先要帮助它;这是讲如果许许多多地方同时都发生灾难,我们帮助谁?一定帮助
靠近的,然后再慢慢的帮助远的,这是个道理。如果现前我们居住地区没有灾难,其他边
缘地区有灾难,我们听到了,我们立刻得援手,也要帮助。
这个地方引用孔老夫子的话,夫子的话说得好,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
”,与性德相违背;“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违背了礼义。这个地方我们要
学习,而且我们要警惕,不孝顺父母而孝顺别人,这个人你要对他提高警觉,他一定是别
有用心。不能尊敬他的老师,不能尊敬他的尊长,而来尊敬别人,他的用意何在?必定有
企图,必定有他的目的。为什么?反常!这个人能够孝亲,他也能够孝顺别人,这是真的
,真情自然的流露。他能够尊敬他的尊长、他的长辈,友爱他的兄弟,他对于外人也能尊
敬友爱,这是正常的。这些道理,我们学了之后要能用得上。凡是违背常道的,在今天这
个社会,我们遇到了,一定要有警惕;否则的话,你就吃亏上当,到那个时候后悔就莫及
了。他是来骗你的,他的目的非常显然,名闻利养,总不外乎这些,与这些人交往,决定
受大损害。可是世间人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多,所以必须要常常吃亏上当,到以后才有所
警觉,已经造成了重大的伤害。我们自己做人一定要顺正法,在世间法里面讲要顺理法,
中国人常讲合情、合法、合理,处事待人接物不可以违背情、理、法,这个样子我们这一
生就能够减少过失,世出世法的事业这才能有成就。
世间的成就,在佛法里面讲是不究竟的,决定要在佛法上成就。但是世法虽不究竟,
我们也不能够疏忽,为什么?利益众生,佛教导我们自他两利。自利之道,决定修清净平
等觉,念佛求生净土,这是自己究竟圆满的成就,决定不能够疏忽。一切时,一切处,只
有一个单纯的念头,念“阿弥陀佛”,其他什么都不放在心上;行有余力,帮助别人。帮
助别人要懂得随缘而不攀缘,为什么?对于自己的成就就不会受到障碍,这一点很重要。
可是诸位要懂得这个意义,这并不是消极,依旧是积极的,完全看缘成不成熟?缘要成熟
,我们认真积极的帮助别人,使正法久住世间;不但正法要久住,正法要发扬光大。记住
佛教导我们“普度众生”,要懂得普度这两个字的用意,普度并不是只有佛教徒,信了佛
教我度他,不信佛教就不度他,这不是普度。你看佛在经论上常常教诫我们,善根成熟的
人,帮助他成就,这是讲佛教徒,修行人;善根还没有成熟的,这是已经向佛了,对佛教
有信心、有兴趣,我们要帮助他;另外是没有善根的,对佛教完全不理解的,甚至于排斥
的,我们要帮他种善根,这才叫普度。“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总要记住这句话,使我
们在这一生尽可能做到圆满。
佛法,我们用现代的话来说,是多元文化的社会教育,它决定不是宗教,所以我们对
于佛教本质要认识清楚,是佛陀的教育。佛陀教育是属于哪一类的教育?多元文化的社会
教育。所以释迦牟尼佛的身分,用现代的话来说,他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是多元文化
社会教育的工作者,我们这样给人家介绍,人家很清楚,不至于产生误会。令一切众生普
遍得度,这是我们应当认真努力的。好,今天时间到了,就讲到此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