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的分类 节录自 玛欣德尊者-阿毗达摩讲要(下)

楼主: EvolutionWin (Mindfulness)   2016-07-01 14:04:26
五、业的分类
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学习业的分类来了解业的运作。
一种业:
思即是业。
佛陀说:“我说思即是业(Cetanahau kammau vadami)。”
以心所来说,只有一种心所——思——才能称为业。
两种业:
1.善业(kusala kamma)——由善思造作的。
2.不善业(akusala kamma)——由不善思造作的。
除了善业与不善业之外,还有没有第三种业?例如无记业?
我们复习一下心的分类就会有答案。
心依本性可以分为四类:
1.不善心,
2.善心,
3.果报心(vipakacitta),
4.唯作心(kiriyacitta)。
其中,不善心与善心都能造业,果报心与唯作心都属于无记(abyakata),不能造业。
因为果报心是只能体验由过去所造之业成熟的心,纯粹只是承受、体验,
其本身不能造业,所以不能说果报心是业。
唯作心也纯粹只是做,而不会留下任何业的痕迹,所以也不能称为业。
因此,果报心和唯作心都是无记,不能叫做业。
心也可以分为三种:
善心、不善心和无记心。
假如非要把无记心里的思也算作业的话,则也可以称为无记业。
所以,正确的说法是:心有善心、不善心和无记心三种,但业却只有善业和不善业两种。
三种业:
1.身业(kayakamma)
2.语业(vacakamma)
3.意业(manokamma)
身业是通过身门所造作的行为,
语业是通过语言所造作的行为,
意业是通过心念所造作的行为。
换言之,身业是通过身表(kayavi??atti)表达出来的善或不善思,
语业是通过语表(vacavi??atti)表达出来的善或不善思,
意业是呈现在意门里的善或不善思。
这三种业是依所表现的门来说的。
这三业当中,意业最重。
佛陀在世时,有一种裸体外道叫耆那教(Jainism)。
他们认为三业当中身业最重,即造作身体行为的果报最重。
但佛陀说意业为最重。
因为有些行为并没有动机,没有动机的行为是不构成业的。
但是,当你极度憎恨一个人时,尽管还没有付诸身体的行动或通过语言表达,
但你在心里已经造了很强的业。
例如一个人想杀死自己的仇人,但是找不到机会,尽管如此,他已经造了业。
所以说,身业与语业唯有在意业(思,即动机)的操纵下才构成业。
善业、不善业都一样。
没有思的主导,只是身体行动或语言将不能造业。
然而,即使没有身或语的表达,纯粹的意念也是造业。
正如佛陀在《法句》第1颂中说:
sManopubbaogama dhamma, manosennha manomaya;
manasa ce padunnhena, bhasati va karoti va;
tato nau dukkhamanveti, cakkauva vahato padau.u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
若以邪恶意,或说或行动,
如此苦随彼,如轮随兽足。”(Dhp.1)
对于受蕴、想蕴、行蕴三种名蕴,意(心识)走在它们的前面。
意是它们的主人、首领,唯有意才能完成造业。
如果一个人拥有贪婪等三种意恶行,才会说出虚妄语等四种恶语,
或者造作杀生等三种身体的恶行。
当他所做的这些身语意三种恶业成熟,
堕落四恶趣或投生为暗愚之人等的痛苦将会跟随着他,
犹如牛车的轮子紧跟随着牛的脚印一样。
佛陀又在第2颂中说:
sManopubbaogama dhamma, manosennha manomaya;
manasa ce pasannena, bhasati va karoti va;
tato nau sukhamanveti, chayava anapayina.u

诸法意先行,意主意生成;
若以清净意,或说或行动,
如此乐随彼,如影随于形。”(Dhp.2)
对于受、想、行三种名蕴,意(心识)走在它们的前面。
意是它们的主人、首领,唯有意才能完成造业。
如果一个人拥有无贪等三种意善行,以此意行而造作四种语善行和三种身善行。
当他所做的这些身语意三种善业成熟,就能投生到天人善趣。
善业能带来快乐,犹如影子紧跟着身形一样。
因此在三业当中,意业是最重要的。
四种业:
业可以依产生的作用、成熟的时间、成熟之地和成熟的先后顺序而分为四类,
每一类又各分为四种,因此共有16种业。
图表2:四类四种业总览
依产生的作用 依成熟的顺序 依成熟的时间 依成熟之地
1令生业 重业 现法受业 不善业
2支持业 惯行业 次生受业 欲界善业
3阻碍业 近死业 后后受业 色界善业
4毁坏业 已作业 无效业 无色界善业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