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被一个特定对象吸引,可能是他有哪些条件特质让您觉得被吸引
如果是优点的话,可以从业果缘起的角度,随喜他过去所种的善因,
佛教教人不单只是执著在果相上,要进一步去试着了解果相背后的因缘。
随喜欣赏他人的善业,观察学习他的善业因缘,不一定要将他占有己有,
贪恋是一种想占为己有的心态,会引发不必要的痛苦。
对于粗猛烦恼的现行,例如贪烦恼、瞋烦恼等,佛教有各别的对治法,
我们的烦恼有许多类型,个别烦恼的对治,如不净观、慈心观、善心一境性的一心不乱等
能够暂时压伏烦恼妄念的现行,例如不净观可对治贪烦恼的现行,慈心观可对治瞋烦恼的
现行,这些都是修行的道路上所需要的方便,但是还无法正对治破坏烦恼的根本。
烦恼的各别对治,不净观可针对贪烦恼,但不净观无法针对瞋烦恼;慈心观可针对瞋烦恼
、但慈心观无法针对贪烦恼;不净观若不善巧可能引生瞋,慈心观若不善巧可能引生贪。
贪、瞋等烦恼的根源,来自无明实执的心,无明的心透过实执而执诸法为有自性,
进而产生贪、瞋等烦恼及其种子,透过观察有无自性的正理,是贪、瞋等烦恼的正对治,
透过正对治烦恼的根本,连带的也能破坏无明的心所生的贪、瞋等烦恼的现行。
贪瞋等一切烦恼,唯于痴所徧计诸法自性,而更增益爱、非爱等差别而转。无明实执的心
增益无自性为有自性,进一步透过非理作意,于无明愚痴的心所增益自性实有的悦意相、
自性实有的非悦意相等差别相,对于悦意者起贪、对于非悦意者起瞋等烦恼现行。
观察有无自性的正理,观察你觉得被对方吸引的条件特质,是否具有独立实质有的自方成
立,是总相上生起贪、瞋等烦恼根本无明的正相违,是能够将贪、瞋等烦恼连根拔除的正
对治,以正理观察所缘的对象是否具有独立实质有的自方成立,是破坏烦恼我执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