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
……谓圣弟子,止、观俱修,得诸解脱界。…‥佛告阿难:“若比丘空处、树下、闲
房思惟,当以二法(止、观)专精思惟,乃至(断界)灭界。”
《解深密经》卷第三〈分别瑜伽品第六〉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
佛告慈氏菩萨(弥勒菩萨)曰:“……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故,即于如所善思惟
法,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即于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义中,能正思择、
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若忍、若乐、若慧、若见、若观,是名毘钵舍那,如是
菩萨能善毘钵舍那(观)。”……
“世尊!若诸菩萨乃至未得身心轻安,于如所思所有诸法内三摩地所缘影像,作意思
惟,如是作意当名何等?善男子!非毘钵舍那作意,是随顺毘钵舍那胜解相应作意。”
《深密解脱经》
“(弥勒菩萨问佛)世尊!菩萨未得身乐心乐,观于内身三昧境界,思惟彼法如是观
心,佛说彼观名何等观?佛言:弥勒!我说彼观非毘婆舍那,名随顺信毘婆舍那。”
《大宝积经》
“复有二法,离诸恶道及恶知识,速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为二?一者、
于奢摩他(止)常勤修习,二者、于毘钵舍那(观)而得善巧,是名为二。”
《阿毘达磨集异门足论》
“复有二法,谓奢摩他(止)、毘钵舍那(观)者。奢摩他(止)云何?答:善心一
境性,是谓奢摩他。毘钵舍那(观)云何?答:奢摩他相应,于法拣择、极拣择、最极拣
择,解了、等了、近了、遍了,机黠、通达、审察、聪叡,觉、明、慧、行毘钵舍那,是
谓毘钵舍那。如世尊说:‘非有定无慧,非有慧无定,要有定有慧,方证于涅槃。’”
《大般涅槃经卷》
“毘钵舍那(观)名为正见,亦名了见,名为能见,名曰遍见,名次第见,名别相见
;是名为慧。”
───────────────────────────────────────
■ 释义──
止观所缘二谛随一,修习止观的所缘,可缘世俗谛的法类,也可缘胜义谛的法类。
行者在获得身心轻安乐的奢摩他安止之后,以身心轻安乐的安止为所依,专注在所缘
,舍离其他不是所缘的散乱心相,对于所听闻思惟的法义,于善思惟法形成止定当中三摩
地所缘的影像(义共相),以分别慧善加分析观察抉择,直至获得决定的胜解印可,也就
是观察思择三摩地所缘影像(义共相)的所知义──1.就世俗谛尽所有性上分析观察思择
(正思择)、2.就胜义谛如所有性上分析观察思择(最极思择)、3.就所缘的性质粗分的
分析观察思择(周遍寻思)、4.就所缘的性质细分的分析观察思择(周遍伺察)。
透过这样的分析观察思择,内心生起──1.没有烦恼疑惑的忍许(若忍)、2.生起好
乐的意乐而观察(若乐)、3.清晰觉知明了的观察(若觉)、4.心能证知法义证见法义的
观察(若见)、5.不舍正理而安住于观察(若观)。
如是透过修观的四种思择:1.正思择、2.最极思择、3.周遍寻思、4.周遍伺察,与产
生修观的五种行相:1.忍、2.乐、3.觉(慧)、4.见、5.观,持续地观察修,当由观察力
由近分定再次引生身心轻安乐所摄持的慧,那时的观察慧称为毘钵舍那胜观。
如果照着上面所说去修持,菩萨就能够善巧地来修习毘钵舍那(观)。
以初禅近分定的奢摩他安止为基础,进一步获得正式具相的毘钵舍那胜观,会再次引
生身心轻安乐,修习毘钵舍那未得身心轻安乐的阶段时,是随顺的毘钵舍那相应作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