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太上感应篇164【弃顺效逆。背亲向疏。】

楼主: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06-30 16:47:28
太上感应篇164【弃顺效逆。背亲向疏。】  2000/2/28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
19-012-0164
  诸位同学,大家好!请看《感应篇》第九十六节:
  【弃顺效逆。背亲向疏。】
  这都是恶行。注解里面引用古人的教诲,“周衞石碏曰,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
弟敬,六顺也”。说顺、说逆都说得非常具体,这是儒家所说的。佛家则说得更深,说得
更透彻,佛家是以法性为标准,儒家则是以道德仁义礼为标准,这是一般讲的世法与出世
法差别在这个地方。人能够顺世法得世间福报,能顺法性得出世间无比的福报。出世间佛
讲得太多太多了,我们要懂得出世间不离世间,决定包括世间,但是世间法不能包括出世
间。这里头有浅深广狭的差别,广能包狭,深能包浅,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佛陀常常教
导我们,修行的根本是三福、六和,这是大根大本。三福里面十一句,我们能够随顺,这
是向道,向菩提大道;如果我们违逆,不但世间善法不能成就,往往堕在三途。这些理事
,我们同修都非常清楚。
  顺逆的根在孝敬,“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这两句是世出世间大圣大贤教给我们的
根本,随顺法性,随顺道德仁义礼,诸佛如来教化一切众生,从这个地方开始,也在这个
地方圆满,孝敬达到圆满就成佛了。我们可以这么说法,佛家的教育彻始彻终就是孝敬而
已。佛将孝敬扩大,一切众生,戒经里面常说的,“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把孝养父母扩大了,扩大到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我们在《华严》上看到“一切众生
,情与无情,皆我善知识”,《华严》上讲的善知识就是老师,不但虚空法界一切有情众
生是我的老师,无情众生也是老师,这是把孝亲尊师讲到究竟圆满,讲到究竟处。我们能
把这桩事情落实,这个人叫成佛了;认真努力去落实,还没有达到圆满,这个人叫菩萨。
落实到究竟圆满,就称为佛。违背这个教诲,这个人叫凡夫。六道众生讲孝敬,不能达到
一切众生,止于自己的父母、尊长,甚至于说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个境界不错了;往往限于我们自己一个国家、一个族群,不能达到像《华严》里面
所说的“不分国土”。它那个地方讲的国土大,它是讲诸佛国土,每一尊佛教化区域是一
个大千世界,不分国土,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信仰,真诚、清净、平等的去尽孝、去修敬
,这是大乘佛法。
  因此学佛要学得跟佛一样,念佛常常想着佛,佛是存什么心?佛动什么念头?佛是怎
样生活?佛是怎样处事待人接物?我们能常常这样想,就叫做念佛。念佛绝对不是口里头
止于佛号,止于佛号像唱歌一样,什么意思茫然无知,你怎么会得受用?念佛的名号,想
佛的存心,想佛的行谊,想佛怎样处事待人接物,这叫真念佛。“观像念佛”是看到佛像
也想到这些,这是观像念佛。所以我们要会念,会念念久了,我们的念头就转变成佛的念
头,我们的心就变成佛心,我们的行就变成佛行。佛的心是孝,佛的行是敬,这两个字把
诸佛如来所说无量无边的法门全包括尽了。我们做佛的弟子,无论在家、出家,自己一定
要晓得,我们是佛的形象,是佛的代表。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到底有几分像佛?我们能
够做到一分两分,就不错了;百分之百你成佛了;大概你能做到个百分之三十、四十,你
是真菩萨,必得依教奉行。
  同学们现在大多数都受持《无量寿经》,我讲《无量寿经》的时候多次劝勉同学,我
们能把《无量寿经》上讲的理论明白了,通达明了,智慧开了。能把经中所有的教诲都落
实,百分之百落实,你将来往生决定是上上品往生,有把握,有信心。你能够做到百分之
九十,上中品往生。要做!最低限度也要做到百分之二十,下下品往生。至于西方世界讲
的四土,那是菩提心上的问题;上上品菩提心是常寂光土,上中品菩提心是实报庄严土,
中品的菩提心是方便有余土,下品的菩提心是凡圣同居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摆在我
们面前。经,不是止于念,念给佛菩萨听,错了!在佛菩萨面前读经是修孝敬,如同佛菩
萨在我面前,我读经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诲。我真的听懂得,听懂了,我真发心去照做。
  从哪里做起?《无量寿经》真正是圆满到极处,序分里面就把答案告诉我们,你看第
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这是净宗修学的总纲领。经文一展开,你看看介绍听众
,声闻众、菩萨众、在家菩萨众介绍完了,第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净土宗修
什么?这不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从哪里下手?“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
”、“善护意业”,这是教我们从哪里下手。善护三业把口业放在第一,今天社会为什么
这样的动乱?大家不懂得善护口业。造业,身语意都造业,最容易造业的是口业,所以他
不说身口意,说口身意。我们如果身能够守住“不失律仪”,律仪引申就是法律,我们一
个人生活在世间,一生不做犯法的事情,遵守国家的法令规章,遵守社会上的风俗习惯、
道德的概念,我们一切都不违犯,这个人是好人。“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所以经典一
开端,就把修学的纲领告诉我们。身语意到最极清净之处,这个人就成佛了。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佛像,特别是画像,画像看佛头部有个圆光,圆光顶上写了三个字
“唵、阿、吽”。唵阿吽是什么意思?身口意,身口意做到究竟圆满。所以佛陀的教诫,
教初学从十善开始,到最终极是十善圆满,十善圆满是唵阿吽,就是无上的果觉。千经万
论讲的细节,这是讲的总纲领,我们掌握著总纲领,然后慢慢再学细节。细节在大乘里面
讲五十一个菩萨阶位,每一个阶位的境界不相同,无论在理论上、在行持上,有浅深广狭
的差别。由此可知,最低的阶位是初信位的菩萨,这是最低的阶位,要发菩提心,要行菩
萨道。
  什么是菩提心?经论里面讲得太深,不好懂。佛有无量无边的方便,佛教我们发愿,
“四弘誓愿”就是菩提心,每一愿里面都包含着,《起信论》里面所说的“直心、深心、
大悲心”,《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的“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这四愿愿愿都具
足。所以真正发四弘誓愿,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众生无量无边,度是什么意思?
用现在的话来说,帮助他、为他服务,要发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心,这个心一发,真的你就
成菩萨。凡夫念念是为自己服务,为我的家庭服务,这是凡夫,所以增长身见,增长我执
。增长身见,增长我执,怎么能脱离六道轮回?我们现在懂得六道怎么形成的,六道就是
我见、我执形成的,破我见、破我执,六道就没有了,就超越六道。所以人一发菩提心,
六道就超越了。
  我们这个身现在在六道,在六道不是我的身,我这个身是为众生服务的,为众生服务
的一个工具,这不是我。如何为众生服务?下面三条就说出具体的办法,第一个断烦恼,
断烦恼是不是为自己?不是,为众生,做给众生看的,是为众生断烦恼。学法门,也不是
为自己,是给众生做样子,好学,希望他看到我这个样子,他也能好学。断烦恼是培养自
己的德行,学法门是成就自己的学术,成佛道是转凡成圣。你们大家仔细想想,是不是这
样?“烦恼无尽誓愿断”是转恶为善,“法门无量誓愿学”是转迷为悟,“佛道无上誓愿
成”是转凡成圣。我们真的明了、真的肯干,我们就像佛,就是代表佛的形象。佛菩萨在
哪里?佛菩萨就在我们这个形象里头。自己每天去塑造这个形象,这个形象总有一天被你
塑成,你真的就超凡入圣了。
  佛家讲得圆满,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学习。经要多读、要多听,多思惟、多体会,然后
把它落实在我们的生活行为,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这是真正学佛。
作者: rc60710 (抑恶扬善)   2016-06-30 16:56:00
推!
作者: dakudai (止水澄波)   2016-06-30 17:47:00
阿弥陀佛!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