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读经] 止观:奢摩他–住所缘如何修–正明所缘(18

楼主: cool810 (silence)   2016-05-21 08:54:30
: 处谓眼等十二处。处善巧者,谓知内六处为六识增上缘,知外六处为所缘缘,知无间灭
: 意为等无间缘。
───────────────────────────────────────
■ 释义──
“善巧所缘”中的“处善巧”,处指眼根等内六处及色等外六处,即六根与六尘。何
谓处善巧呢?行者要以处当修定的所缘的话,要先通达了知内六处—即六根—为生起六识
的增上缘,增上缘指没有它不行的因缘,为特别不共的因缘。如眼识要见色,不透过眼根
不可能见色,眼识不可能透过耳根见色。眼识必须唯一透过眼根见色,眼根就是出生眼识
的增上缘,为其特别因缘。外六处为生起六识的所缘缘,色声香味触法,一个根配一个尘
,尘是生起六识的所缘缘。能见境是所见到境,故应存在。以及了知无间,“无间”在藏
文是立即的意思,立刻就怎么样,一怎么就怎样,是无间的意思。了知无间灭之意,是指
才灭的前刹那,譬如现在的一前刹那,观待心识,刚才灭掉的那一刹那心为其无间灭意。
观待现在,前一刹那的心是灭掉了,即无间灭意,亦称为等无间缘,前念的心识为后者的
等无间灭意,平等的,没有间断,立刻相续而有的心,为等无间,以前一念识,生后一念
识。心识是刹那刹那变灭的,后一刹那为前一刹那的续流,没有前一刹那,不会有后一刹
那的心识。等无间是指观待现在之前那一刹那的心。现在的心由前一刹那而来,要形成现
在的心,没有前一刹那的心,现在的心则生不起来。
  总之,要形成现在的心,要有所认识的对境,要有执取的根—增上缘,要有等无间缘
,要由前面的心流过来。所以是分析形成当下心识的四缘—因缘,所缘缘,增上缘及等无
间缘。如此了知是为善巧,了知之后,以此法义来修止。
  处善巧是针对于缘不明了者,让他明白产生当下的心识,原来必须具足内外因缘。以
此义为所缘境而修止,不但可得止,同时会了知粗分无我之义。
 1.十二处是指眼等十二处,前面讲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到意界这六个界,之
后对境部分是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到法界,共十二个。现在把“界”这个
字拿掉,换成“处”,就变成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到意处,对境部分变成
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到法处,这称为十二处。
2.前面是用“界”,现在用“处”这个名称,界跟处的差别,解释不一样。就处来讲,
讲眼处时是什么意思呢?是讲它跟果的关系,从果的关系来解释,把它称为眼处。果
是什么?果是眼识。从眼处跟眼处所要产生的果—眼识的关系来讲,把它称为眼处。
3.讲眼界时不是跟果的关系,是眼睛自己个别不同的自性(特质、性质),所以讲眼界
、耳界、鼻界、舌界、身界到意界,眼耳鼻舌身意都是指自己个别的自性(特质),
自己跟其他不一样,有它各别的自性,从这方面来讲,用界这个名称。可是讲处时不
一样,譬如讲眼处时,是指它跟果的关系来讨论的,果是眼识。
4.处的意思是生而增广,生是能够生出心识,能生而增广出心识。例如就眼处而言,它
跟眼识这部分,生而增广眼识,它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功能呢?他的功能称为增
上缘,眼处是指眼根,它在生而增长眼识这个方面,是个助缘,这个助缘即增上缘。
眼处(眼根)所缘的是色处(外色的色尘),色处与眼处及它的果─眼识—有关系,
因为色处本身是生而增广,生而增广出它的果,即眼识。色处怎么生而增广出眼识?
它在生而增长眼识这个方面,是个助缘,这个助缘称为所缘缘。就眼处所缘的对境本
身被称为色处,对照于它的果—眼识—它是能生者,色处的能生者扮演所缘缘的角色。
5.讲处时不是讲自己个别的自性(此法本身与他法不共的特质),是从果这个方面来讲
。譬如说就色处而言,讲到色处时,不是讲它自己个别的自性(此法本身与他法不共
的特质),是讲它本身跟果有什么关系。讲到界时是指它自己个别不同的自性。就色
来讲,可说它是色界,也是色处。譬如就眼睛来讲,可以说它是眼界,当然它也是眼
处。什么时候用界?什么时候用处?为什么用两个不同的字?它的意思不一样。
6.十二处中,所依靠的处所是六根,所要缘取的对境是六尘,靠着这两项产生六种识。
十二处产生能依者,能依者即六种识,加起来共十八个。这里的所依,就是所要依靠
的处所,依靠的处所有六种根门,以及六种根门所缘取的对象,这就指对境,对境是
色生香味触法六尘,靠着六根六尘之后生出六种识,这六种识就是能依靠者,总共这
就是十八个(十八界)。这十八项若就因跟果来讲,是指靠着六根,靠着所依靠处的
六根,以及所缘取之处的六尘,靠着这两项,生出果就是六个识,所生生出六种识。
7.六个根门属于增上缘,六尘属于所缘缘,靠着这些(所依),生出能依者,能依靠者
—即六种识。所以这里十二处属于因的部分,六根跟六尘属于因,是能生因,因为它
能产生,能生出六种识。这六种识是能依靠者,它是被生出来的,这六种识不是能生
者,所以不列在十二处里。处是生而增广的意思,谁能生而增广?只有六根跟六尘,
因为靠着六根跟六尘的处所,依著十二处的能生,生出六种识。
8.若把它一项项单独配合起来,靠着所依的眼根,以及眼根所缘外色的色尘,由这两项
作为能生,生出眼识。靠着所依的耳根,以及耳根所缘外色的声尘,由这两项作为能
生,生出耳识。这样一项一项配合眼耳鼻舌身意处,这个就是十二处。
9.怎么把它生出来,生是什么样子?这里六根是增上缘,六尘是所缘缘。不过在依靠十
二处作为能生,生出所生六种识的同时,又会产生一种想法,就是生出一个我,我自
己方面可以成立。正如识是依靠六根跟六尘,所以识靠十二处,我也是依靠在十二处
上,然而是不是说我依靠在十二处上,就有一个自己方面成立的我,那就不是这样。
10.我可以依靠在十二处上面,若不是依靠十二处来做为因,有一个我可以成立,我自己
方面可以成立,就完全不对了。这个跟前面十八界的讨论完全一样,就是我依靠十八
界,但是不是说依靠的缘故,就有一个我自己方面可以成立,这就不对了。
11.六根是做为增上缘,六尘是做为所缘缘,生出六种识。不能越过这个范围,不能越过
这个标准,虽然我是依靠在十二处上,但是不能跳出这个范围,认为依靠的缘故,就
自己方面可以成立。同样,神识依靠在六根跟六尘上,我依靠在六根跟六尘上,因此
就认为有一个我可以成立、它自己方面可以成立,或认为它是谛实成立、自己方面可
以成立,不能得出这个结论,不能因为依靠在六根跟六尘上,就得出这个结论。
12.这里主要讲的是无我意义的讨论,关于处这方面的分析,也要配合无我义来讨论。内
容里谈到“处,谓眼等十二处。处善巧者,谓知内六处为六识增上缘,知外六处—色
生香味触法—为所缘缘”,“知无间灭意为等无间缘”。
13.十二处之‘处’为能生心识的缘。“处”包括“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
根”与“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这十二个称为十二处(能生),
十二处能生起心识。色处(所缘缘)与眼根(增上缘)产生眼识(无间灭意为等无间
缘),声处(所缘缘)与耳根(增上缘)产生耳识(无间灭意为等无间缘),香处(
所缘缘)与鼻根(增上缘)产生鼻识(无间灭意为等无间缘)、味处(所缘缘)与舌
根(增上缘)产生舌识(无间灭意为等无间缘),触处(所缘缘)与身根(增上缘)
产生身识(无间灭意为等无间缘),法处(所缘缘)与意根(增上缘)产生意识(无
间灭意为等无间缘)。
14.十二处与十八界,二者范围大小一样。从十二处与十八界来说,生起心王后的六识(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能依”,十二处是“所依”。“处”是
能生心识,“界”是从法的各各体性分成十八个体性。十八界中的意界和六种识界,
二者是范围大小一样的总别关系,意界和六识界又合称七心界,虽然是七个,但意界
不是别于六识界,意界和六识界二者是总别关系,区分意界的种类有六识界的分类。
15.十二处和十八界,二者范围大小一样,十八界多出来的“六识”为十二处的意根所摄
,意根的意,并非第六意识的意,十二处生起的六个识,第六意识是六种识之一,意
根的意包含六种识,而不是只有指第六意识,意根与“心王”同义。五蕴中的“识蕴
”有六种识,识蕴包含的六种识都是意根,第六意识与意根,二者具有四句差别。将
十八界说成是十二处加上六识,是不精确的,因为六识不是另别于十二处,六识是依
十二处生起,十二处是能生,所生是六识,十二处与六种识是能依与所依的关系。
《瑜伽师地论》:“云何四种毘钵舍那?谓有苾刍依止内心奢摩他故,于诸法中,能
正思择、最极思择、周遍寻思、周遍伺察,是名四种毘钵舍那。云何名为能正思择?谓于
净行所缘境界、或于善巧所缘境界、或于净惑所缘境界,能正思择尽所有性。云何名为最
极思择?谓即于彼所缘境界,最极思择如所有性。云何名为善巧所缘?谓此所缘略有五种
:一、蕴善巧,二、界善巧,三、处善巧,四、缘起善巧,五、处非处善巧。”
对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应该有正确的认知,以致在生活中生起这些经验的时候,
能迅速而正确的辨别:“喔,这是某蕴、这是某处……。”这种分析的认知,用在日常生
活中当作一个观照的附属(注:“毘钵舍那”—梵语 Vipasyana,巴利语 Vipassanā—
之音译,汉语义译为“观”),应该辨明它,并了解它们的本质、功能、类别等,同时了
解它们如何的被放纵,并作适当的修正与开展,有助于我们发展如实的智慧体证涅槃。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