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 太上感应篇120【知过不改。知善不为。】

楼主: ppt51543 (不要五四三)   2016-05-04 15:50:13
太上感应篇120【知过不改。知善不为。】  1999/11/1  新加坡净宗学会  档名:
19-012-0120
  上一次讲到:
  【知过不改。知善不为。】
  这两句话,实实在在是世出世间修行的关键,问题就是‘知’,“知”在佛法里面讲
就是觉悟,佛法讲开悟、觉悟。什么是开悟?什么是觉悟?“知过、知善”都是觉悟,改
过、行善是修行,如果不觉悟,修行就难了,不知道从哪里学起,所以知很不容易。世尊
为我们说法四十九年,其目的就是教我们知,能够知道世出世间一切法真妄、邪正、是非
、善恶、利害,无非是帮助我们知。见性,那就全知了,就不必人教。没有见性的凡夫,
凡夫诸位在经上看到有内凡、有外凡,都称作凡夫。内凡是六道以内的,在六道凡夫称内
凡,外凡是称四圣法界的;换句话说,你没有超越十法界都是凡夫。一真法界里面才叫圣
人,那是见性了。没有明心见性都是凡夫,凡夫对于事实真相认识不清楚,所以佛菩萨慈
悲教诲,帮助我们认识。
  实在说,这几句话在层次上讲有浅深不同,最深的是辨别真妄,再下面一等,则是邪
正、是非、善恶,最粗浅的是利害,这最浅近的,什么对我们有利,什么对我们有害,能
辨别的人也不多。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言谈举止,犯这些过失对自
己有害。什么样的言谈举止对我们有利,什么样对我们有害,知道的人就不多了。利是什
么?利是别人欢喜赞叹,用现在的话说,对我们有个好印象。别人对我们有好印象,我们
做事就方便了,就会得到很多人帮助。害是什么?人家对我们坏印象,给人坏印象,将来
就是做好事也得不到人帮助,也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障碍,这个道理要懂。所以知过、知善
这个事情我们不能看轻,这是大事一桩。等觉菩萨还有过,还要知过,还要知善。他有什
么过?我们在经上读到,他那一品生相无明没破,他有过,他还要去求学求知,如何把最
后一品生相无明断掉。到如来果地上才没有过,过尽了,善圆满了,所以等觉菩萨善还没
有圆满,还有过没有除掉。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虚心求学。《华严经》
上,诸位看到文殊、普贤还是虚心在那里求学,我们怎么可以自以为学得不错了、自以为
到家了?表现在外面的态度,贡高我慢,这个错了。
  所以古圣先贤儒家佛家教小朋友,启蒙教谦让,《三字经》里面讲的“融四岁,能让
梨”,那是教育。四岁小朋友就懂得谦让,哥哥大,吃大梨;弟弟小,吃小梨。现在教育
不懂了,我们在美国看到的,儿子跟父亲争电视,都要看电视,儿子要看大电视,问他:
“小电视在那里,你为什么不看?”“我要看大电视,你们大人看小电视”,你看看有什
么法子?没有教养,不懂这个道理。这个社会竞争,这一竞争就糟了,社会永远动荡不安
,彼此互相竞争,彼此不肯忍让,一点谦虚的心都没有,自以为是,别人都不如我。我们
今天是干什么的?我们是学佛。学佛为的是什么?为的是救苦救难。苦难从哪里来?苦难
从思想上来,从见解上来,今天想法看法错了,我们要想帮助他,自己先要做示范。
  释迦牟尼佛要帮助娑婆世界苦难众生,不能不示现苦行。学佛一定要过这么苦的日子
吗?不需要。《华严经》上“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哪里一定要过这个苦日子?他为什
么一定要过这个苦日子,把自己物质生活降到最低的水平,给别人看,把精神生活提升到
最高的标准,处处谦卑礼让,一切好事先让别人,自己退居在最下位。他要用世间人的话
来说,他有没有得到报偿?这个报偿我们人人都看到,几千年之后,提到释迦牟尼佛,哪
一个不尊敬!释迦牟尼佛的教诲,哪一个善知识不肯依教奉行!这就是释迦牟尼佛苦行得
来的报偿,恩泽永留世间。天人师范,天人导师,他是做给我们看的。最重要的是做给学
生看的,我们这些做学生的人,都能以他做榜样,都能认真向他学习,我们再做给社会大
众看。要真有这个心肯改过,真有心肯修善,这个人就是佛经上常讲的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子、善女人真正有心改过修善。要想改过修善,就要求学,记住,没有证得究竟圆满
的佛果,都有过失,都有修善的必要。
  我们在经典里面看到,即使证得圆满的佛果,断恶修善还是继续在干,没有停止下来
,这是为什么?这是为教化众生。佛的恶断尽了,善圆满了,为什么还要示现断恶修善?
那是教学。确确实实自己没有恶了,示现断恶;善圆满了,示现修善,慈悲到极处,从这
个地方,我们能体会佛的恩德超过父母,没有能够相比的。佛恩之大,我们如何报佛恩?
用什么方法报佛恩?报恩,你要知恩;不知恩,就谈不上报恩了。首先你要知恩。没有人
教诲,我们怎么会知道佛恩?佛对我们有什么恩?报佛恩,只有一个方法,依教奉行,这
是真正报佛恩。这两句八个字是总纲领,在佛法里面讲是大总持法门。佛法里面讲的看破
放下,看破就是知,知过知善是看破;放下是改过修善,是功夫。所以这两句话我们要牢
牢的记在心上,“知过能改,知善能为”,这个人就是圣贤。
  从哪里下手?佛教导我们从十善业道下手,这是教一般大众,教化一切众生。知过,
什么是过?十恶是过。什么是善?十善是善。皈依佛门,发心做佛的弟子,佛对我们的教
诫是三皈、五戒,这是根本。三皈是教我们回头,这里面也有过、也有善。什么是过?迷
邪染是过,什么是善?觉正净是善,这个意思深!太深太深了。迷邪染的习气,无量劫就
养成了,这一生可以说从父母生下来一直到现在,我们都是随顺迷邪染生活,错了。要知
道,要循觉正净,觉正净我们不知道,什么是觉正净?佛在经典里面一切教诲就是觉正净
。所以我常常勉励同学们,经典是我们性德的流露,我们决定不能把释迦牟尼佛看成普通
的人,那你完全看错了。释迦牟尼佛是性德圆满的流露,谁的性德?自己的性德。我们睁
开眼睛也看到芸芸众生在那里造作一些罪业,这芸芸众生也是我们自性流露出来的,是自
性迷邪染流露出来,迷邪染变成六道,觉正净变一真法界、变四圣法界,所以尽虚空遍法
界就是一个自性,这个道理深,懂得的人不多了。可是修学大乘,必须建立在这个理念的
基础上,在大乘修学里才少障碍,才容易提升,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性。你看唯识学家
,尽虚空遍法界唯识,识是什么?能变,境界是所变。性宗比相宗讲得更究竟、更圆满,
尽虚空遍法界是一个自性。诸佛、法身大士是性德圆满流露,十法界、六道是性德里面迷
邪染的流露,我们如何把迷邪染改正过来,皈依觉正净,这是你真正皈依了,依自性三宝
,我们才能真正得度、究竟得度。所以“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作者: koalaq (忘了)   2016-05-04 20:10:00
推~

Links booklink

Contact Us: admin [ a t ] ucpt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