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智者大师《妙法莲华经文句》开示:
四安乐行者,谓身无危险故安,心无忧恼故乐,身安心乐,乃能进行,故名安乐行。
何等为四?即所谓
(一)【身安乐行】。
谓身应当远离十种之事(1)远离豪执;(2)远离邪人邪法;(3)远离凶险嬉戏;
(4)远离旃陀罗(屠者,严炽,执暴恶人,下姓);(5)远离二乘众,妨修大乘之行故;
(6)远离欲想;(7)远离不男之人;(8)远离危害之处;(9)远离讥嫌之事;(10)
远离畜养。既远离已,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是名身安乐行。
(二)【口安乐行】。
谓口应远离四种语(1)不乐说人及经典过;(2)不轻慢,谓不倚大乘而轻蔑小乘也
;(3)不赞他亦不毁他;(4)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行故,是名口安乐行。
(三)【意安乐行】。
谓意应弃四种恶(1)不嫉谄;(2)不轻骂,谓不应以大行而呵骂小行之人;(3)
不恼乱;(4)不争竞,为一切众生平等说法。是名意安乐行。
(四)【誓愿安乐行】。
谓由众生不闻不知不觉,于是起慈悲心,誓愿为说。故经云:
“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是
名誓愿安乐行。”
《妙法莲华经‧安乐品行第十四》
(一)初亲近处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菩萨摩诃萨不亲近国王、王子、大臣、官长,不亲近诸外道
梵志、尼犍子等,及造世俗文笔、赞咏外书,及路伽耶陀(顺世外道)、逆路伽耶陀者,亦
不亲近诸有凶戏、相叉相扑、及那罗等种种变现之戏,又不亲近旃陀罗、及畜猪羊鸡狗、
畋猎渔捕、诸恶律仪。如是人等、或时来者,则为说法,无所希望。又不亲近求声闻比丘
、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亦不问讯。若于房中,若经行处,若在讲堂中,不共住止。
或时来者,随宜说法,无所希求。”
“文殊师利,又菩萨摩诃萨不应于女人身、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亦不乐见。若入他
家,不与小女、处女、寡女等共语。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以为亲厚,不独入他家,若
有因缘、须独入时,但一心念佛。若为女人说法,不露齿笑,不现胸臆,乃至为法、犹不
亲厚,况复余事。不乐畜年少弟子、沙弥、小儿,亦不乐与同师。常好坐禅,在于闲处、
修摄其心。文殊师利,是名初亲近处。”
(二)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复次,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如实相,不颠倒,不动,不退,不转,如虚空,无所有
性。一切语言道断,不生、不出、不起,无名、无相,实无所有,无量、无边,无碍、无
障,但以因缘有,从颠倒生,故说。常乐观如是法相,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三)第三安乐行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
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
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
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
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
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
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当于
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
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
为多说。”
“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成就是第三安乐行者,说是法时,
无能恼乱,得好同学、共读诵是经,亦得大众而来听受,听已、能持,持已、能诵,诵已
、能说,说已、能书,若使人书,供养经卷,恭敬、尊重、赞叹。”
(四)成就此第四法者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有持是法华经者,于在家出家人中、
生大慈心,于非菩萨人中、生大悲心,应作是念:‘如是之人,则为大失。如来方便随宜
说法,不闻不知不觉、不问不信不解,其人虽不问不信不解是经,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时,随在何地,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令得住是法中。’文殊师利,是菩萨摩诃萨
,于如来灭后、有成就此第四法者,说是法时,无有过失,常为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优婆夷、国王、王子、大臣、人民、婆罗门、居士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虚空诸天
为听法故,亦常随侍,若在聚落、城邑、空闲林中,有人来、欲难问者,诸天昼夜、常为
法故而卫护之,能令听者皆得欢喜。所以者何。此经是一切过去未来现在诸佛、神力所护
故。文殊师利,是法华经,于无量国中、乃至名字不可得闻,何况得见、受持读诵?”